运河著名桥梁:吴桥纪事

郁有满

<p>一、吴桥的建成是下了一步有关全局发展的棋子</p> <p>大名鼎鼎的吴桥,在无锡无人不知。它的作用与影响得从这里的运河地理环境说起。</p><p>公元前248年的楚国春申君徒封江东,“治无锡湖”“立无锡塘”,无锡自此有了塘岸。</p><p>运河自北面石塘湾而来,在高桥与锡澄河交汇。运河继续南行为外塘河,吴桥西路曾名“外塘上”,直至北塘。锡澄河至五河浜,南行为内塘河。外塘岸(堤)历代为驿道,又称“官塘”。清末民国成为米市繁华之地,解放后演变为吴桥东路。内塘河南行经吴桥至三里桥后,一支分流向南为烟筒头浜至大河池、小泗房弄等,另一支又分流向东为小三里桥沿河通后祁街、北闸街之顾桥港、转水河。从蔡光甫的工笔画《三里桥米市》中可以看出,从前的内塘河水宽流急,后逐渐变窄、变缓,并逐段淤塞、湮没,至现在只剩新三里桥至吴桥外一段了。</p><p>除莲蓉桥与高桥外,运河两岸十数里无桥相通,至莲蓉桥才出现桥梁。内外塘河之间也只有晋代顾氏所建小三里桥相通。</p><p>清末,无锡米市已形成,蓉湖庄一带已建立起堆栈。沪宁铁路已于1906年通车,辛亥革命后北方大量的杂粮通过火车运往无锡。但因运河阻隔而使东、西两岸不通。特别是运河至黄埠墩进入市区段,两岸人员与货物往来频繁,迫切需要加快交流。</p> <p>80年代修建一新的黄埠墩</p> <p>80年代的黄埠墩</p> <p>1983年张兴和所摄黄埠墩,墩后即吴桥</p> <p>1915年冬,上海丝业巨子、无锡源康丝厂经理吴子敬(安徽人)到无锡视察厂务,至黄埠墩渡口,见风吹船摇有人落水,顿生义举之心,慨然出资2.35万两银,折合32324银元(时每石米5元左右)建桥。委托上海求新船厂承建,1916年春施工,仿上海外白渡桥型(3孔,每孔27米),为下承式钢桁架桥。1917年3月桥通行,而吴子敬已与1916年11月去世,百姓为纪念他,故名“吴桥”。桥柱刻上卸任县知事丁方谷撰挽联:“虹影落金山,忆从前估客耕夫,官塘苦唤斜阳渡;秋风冷铁柱,知此后星换物移,口碑不没惠人名”。</p> <p>仿上海外白渡桥的吴桥,小时候有幸多次走过</p> <p>1950年代的吴桥,可以看出桥面由木板铺成</p> <p>蔡光甫画中的内、外塘河</p> <p>吴桥的建设虽是出于义举,但却是下了一步对全局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棋子。它打通了自古以来两岸不通的局面,影响到无锡北区的发展。清末,无锡的经济重心从南塘向北塘转移。铁路的开通,吴桥的建成,使北塘改变了原来以水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而转变为水陆并重,北塘的发展如虎添翼。</p> <p>1980年的吴挢</p> <p>早在1912年,荣德生就在《无锡之将来》中 提出:“惠山浜之南北两面沿塘河空荒之地,即将来最繁盛之大商场也。年来已有提议,由车站经黄埠墩至惠山筑马路以通之者,或不久可见之事实。”吴桥建成后,遂于1918年,由实业家陆培之、祝大椿、荣氏兄弟等筹资建造通惠路,由通运桥(后为工运桥)至惠山宝善桥,全长3.8公里,路面宽7米。</p> <p>此后,又建惠商桥等,以加强外塘河与内塘河之间的联系,这些对北区工商业的发展十分有利。原有的“死地”变成活地、宝地,纷纷在此建厂盖房,地价也上涨。源康丝厂则由何梦莲继任经理。何梦莲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的父亲,附近运河公园建有何振梁纪念馆。因源康丝厂而有源(元)康弄的地名,何振梁即生于此。元康弄还多次发生过大火灾。</p> <p>位于吴桥西岸、黄埠墩前的源康丝厂,创办于1915年</p> <p>吴桥一带最为著名的是由唐骧庭、程敬堂资本集团所创办纺织厂。由原丽华发展至丽新,再至协新,由棉纺至毛纺,形成纺、织、染产品链。解放后,丽新棉纺织称国棉三厂,丽新印染为无锡印染厂,另有协新毛纺织厂。丽新厂规模庞大,西大门在吴桥东路,靠运河岸边,东大门在惠商桥堍,也靠河边。因丽新厂而有了丽新路、丽新一弄至四弄等地名,造起了丽新工房。丽新厂之北是五河村,协新厂之东是黄巷乡。</p> <p>创办丽新厂的唐骧庭</p> <p>与唐氏合作组成唐程资本集团的程敬堂</p> <p>丽新印染厂</p> <p>协新毛纺织厂</p> <p>杭州人、上海家庭工业社的陈栩园是鸳鸯蝴蝶派的高手、南社社员,又是个报人,曾主编《申报》副刊《自由谈》。他还是个实业家。1919年,他来无锡,在惠商桥堍开办中国第一制镁厂,这是无锡最早生产化工产品的企业,也是当时国内最早生产碳酸镁的工厂。所产无敌牌碳酸镁,主要供应上海市家庭工业社使用,以生产无敌牌牙粉,曾打败日本金刚牌牙粉。1924年,陈栩园与四弟陈蓉轩等人集资在惠商桥堍首创第一家机器造纸工厂——无锡利用造纸厂,抵制外货白报纸。1929年该厂机制连史纸在无锡举办的国货展览会上获特别奖。所产品质甚佳仿宣纸、海月纸、招贴纸等40 余种。抗战爆发,该厂被日军飞机炸毁。解放后重建。我在市四中上学时,有时还能闻到造纸厂的味道。</p> <p>从清末起,吴桥堍就有猪行。民国时,为适应米市和天主教堂节日活动,船民在内外塘河停泊船舶之需要,这里形成了船具市场,延续至今。我在“小兴化船具店”门口时,老板娘诉苦,说是河边不让停泊船只,生意难做。</p> <p>吴桥堍禾嘉苑</p> <p>禾嘉苑后面的天主教堂</p> <p>禾嘉苑旁的小兴化船具店,店主不让我拍照,老板娘向我诉苦。</p> <p>二、吴桥一带曾设想为无锡新城中心</p><p> 吴桥自建造后即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吴桥的迅速发展引起人们的瞩目。1922年,杨味云任无锡商埠督办时,规划沿铁路线从东往西,将北塘、吴桥、蓉湖庄等地包括在内。</p><p>1929年,无锡筹备设市,各界人士对无锡城市规划提出设想,较多的意见是借运河之利,将来以吴桥为新城中心。吴稚晖发表《无锡建市初步之末议(上)》,建议以运河(江尖)为中心,夹运河为市,在吴桥以北二三里、西水墩以南三四里分建新城。 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在《谈建设大无锡》中提出“由江阴巷经后祁里,直达惠商桥,辟为干路。……俾有大规模之商号行庄,逐渐在此区集中。……自三里桥起,过黄埠墩至吴桥一带,整理道路,建设门面,适于作粮行之行基。双河尖及高桥一带,则整理后适于开设工厂,宜辟为工厂区。”另在社桥头等地辟住宅区。 </p><p>自铁路与吴桥的建成,使无锡城厢已不再局限于原城墙之内,而是向东、北、西突破。对于北塘乃至无锡的发展都起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吴桥所发挥的交通枢纽作用,所带来的地块升值,以及它的幅射力和吸引力,更多地在解放后大规模经济建设中体现出来。1953年,无锡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划方案中提出,在双河尖两岸、黄埠墩至蓉湖庄等地建立工业区,在此背景下,在吴桥之西至盛岸村、吴桥之东的沿通惠路地带,相继建造了上百家工厂。在历次的规划中,都少不了吴桥作为工业区之一的分布。直至1993年的市区地名图中,还可以看到有大批工厂在吴桥周围地区。</p> <p>1993年无锡市区地名图,吴桥周围有许多厂名</p> <p>三、吴桥的往事与回忆 </p><p>1930年,中共党员秦柳方在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参加创办黄巷民众教育实验区时,又创办丽新路工人教育实验区。聘请祝世康(工商部劳工司科长,后为经济学家)、张人杰(本县)、程敬堂(丽新厂经理)、唐君远(丽新厂总管)、安乐平(义生厂经理)、安君模(义生厂总管)等6人任顾问。实验区总干事由院研究实验部主任兼教授俞庆棠担任。这一实验区与申新三厂的劳工自治实验区有所不同,更多地带有民众教育的性质。各地都有人来参观。 </p><p><br></p><p><br></p><p><br></p> <p>1937年无锡沦陷时,年仅9岁的华钰麟跟随其兄等人于11月27傍晚从杨墅园回城,经洛社、高桥,28日晨到达吴桥时,沿塘河河面上及岸旁一路满是尸体。在吴桥上躺着几具中国军人与马的尸体,一位军人端着一挺轻机枪向着惠工桥方向作射击状。原来这里是日军进攻吴桥时受阻,恰有一股近千名逃难民众经过,向吴桥西堍沿塘河逃命,被夹在敌我双方的中间,敌军向这群手无寸铁的难民下毒手,大都被刺刀捅死,竟有700多名死难者。</p> <p>日本陆军美术协会军事记录画册中的写实油画,日军在吴桥遇到阻击</p> <p>1938年春,丽新厂唐骧庭之子唐君远因拒绝日本占领军提出与协新、丽新两厂“合作经营”的要求,被日军关进木笼子达半月之久,但他仍然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致使厂中机器遭日军毁坏,700多台电动机被抢走。获释后立即赴上海在公共租界内创办新厂。1943年,无锡协新毛纺织染厂经拼凑整修,恢复粗纺毛织品生产。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在丽新纺织印染厂织布工场设立一个鲜为人知的人间地狱,先后名为管训所、感训所,大部分是“政治犯”,为被捕的新四军人员。1947年5月,丽新厂厂长张佩苍以“感训所影响工人不能安心工作”和“恢扩织造范围”为由,要求归还织布工场。1948年11月,撤销无锡县感训所。它历时三年,至少有300余人被杀害或虐待致死,伤病致残者不计数。</p> <p>唐骧庭之子唐君远,爱国实业家</p> <p>我的老家在钱桥南西漳,记得小时候,跟着妈妈步行至吴桥西路,有一个渡口,摆渡过运河,然后走双河尖,经社冈里到南西漳。</p><p>十几岁的时候,从门口护城河游泳到西门小尖桥或到莲蓉桥,常常与小伙伴们一起吊船到吴桥,又吊船回来,好爽。</p><p> 我的外祖父家在吴桥东路,解放前称黄埠墩,解放初自三里桥起,往北为吴桥东路。过吴桥为西路。 我于1964年考入市四中后,班内有好多同学住在吴桥一带,他们都是吴桥中心小学毕业的。住在吴桥附近的老邻居们,到现在还建立微信群,一起回味往日的友谊与乡情。有一位同学住在吴桥西路,星期天走到我南尖的家里,一起去城中公园看下棋。学校里有时会到解放电影院看电影,结束后,走吴桥东路,到外祖父家看望老人,顺便吃晚饭,大舅父让我吃得饱饱的回家。 </p><p>在四中读书时,曾多次走过吴桥。那时走吴桥有一种新鲜感,这么大的铁桥从来没有看见过。而脚下铺的长木板,年久失修,露出隙缝,还有点使人害怕。1965年,老吴桥拆除,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我们还到工地上参加过义务劳动。学校组织到惠山去活动,也是经吴桥,走通惠路而去。有一年,记得发大水,过了吴桥,通惠路的水没过膝盖,我卷起裤腿前行。那时的路还是黄泥石子路,一下雨,路上全是黄泥浆水。 </p><p>下乡插队时,我们的船只从三里桥出发,家属有的一直追到吴桥,目送着我们远去。而每每回家,过了吴桥,心就飞到了家。</p> <p>1980年代从新运河驶来,穿过吴桥的船队</p> <p>70年代初,曾有一段时间在橡胶厂学工。每天都要步行经过吴桥,拐弯至新惠路。20多年过后,我曾到吴桥西路底,穿过一狭窄的小弄,到五河村、建华机床厂。又曾到过双河新村,面对大运河,想到明代这里曾出过状元孙继皋,是了不起的事情。待到近年去新惠路、双河尖时,已完全不识旧貌。过去荒芜的野马路,如今车流如潮,高楼成群。别说新惠路,附近的蓉湖大桥、江尖大桥,较远的江海路高架桥、重建的高桥等,以及随之而起的路网,早已铺满这一地区。</p> <p>位于吴桥西侧的省造船厂,现为汽车修理厂</p> <p>同上</p> <p>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吴桥周围一带的工厂区早已在改制、拆迁中物是貌非,连吴桥西路、吴桥东路都已改名为北塘大街。吴桥中心小学还在,旁边由米业主造的华慎余堂三层楼老屋待拆。丽新路又在重铺。路边的内塘河还在流淌。只是原居民区已全无。那吴桥西路老同学家排门板旧屋与小弄堂只有留在记忆中了。吴桥底下新出现了由有心人创办的“向阳足球青训吴桥训练基地”,甚至有女孩在踢球。吴桥地区还在变,似在下一局还没有下完的棋。 </p><p><br></p> <p>吴桥中心小学,许多同学毕业于此。</p> <p>吴桥下足球训练基地,为中国不争气的足球增加些许信心</p> <p>少年女足</p> <p>吴桥下一外来户门口种的蕃茄</p> <p>吴桥西路已改成北塘大街</p> <p>吴桥北侧米业主造的华慎余堂老屋</p> <p>华慎余堂主的女儿,今年巳97岁,在即将拆迁的老屋前留念</p> <p>今日,当我再次站在吴桥上,仍然仰可眺锡山、惠山,俯可瞰黄埠墩。当年80米长的吴桥,已改造成为更加宏阔的千米长大桥。几十年一晃而过,唯有桥下的运河水还在滚滚流淌。星换斗移,吴子敬与桥名将永载史册。 2020.6.14</p> <p>千米吴桥上,仍可远眺惠山、锡山</p> <p>吴桥下</p> <p>仍可俯瞰黄埠墩及吴桥下滚滚运河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