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美篇精选)</h3> <h3>总策划:阚士英 刘川平<br>执 笔:刘川平<br></h3> <h3>(1)<br>北疆第一哨</h3> <h3><br>还是那轮月亮,如今则挂在我国版图最北的伊木河哨所天空上……</h3> <h3>不过,作为伊木河的哨兵,他们更喜欢有热量的太阳。原因很简单,伊木河的气候,实在是太冷太冷了。</h3> <h3>伊木河究竟有多冷?“冷得发抖,冷得发慌,冷得冒白烟,冷得新兵蛋子哭爹又喊娘……”<br><br>一位老兵刻骨铭心地说:“伊木河真他妈冷,说‘寒风刺骨’都欠火候!”<br><br>另一位哨兵说:“晚上一小时夜岗下来,冻得人骨髓里都冰凉。”他还幽默的补充:“在伊木河都不敢流眼泪,流出的泪水都要结冰……”<br><br>战友们的话并不夸张。伊木河九月飞雪,十月封山,到第二年五月中旬后,才开始化冻,冬天最低气温零下57度!这里一年中大部分是冬天,是我国“最冷的地方”。<br></h3> <h3>小河流水要绕山几座<br>哥哥是否还等着我<br>听水水有声<br>看山山有色<br>哥哥是否也在想着我<br><br>风吹花开像是云几朵<br>何时登上哥哥的坡<br>问鸟鸟无语<br>遍野绿如火<br>哥哥想着妹妹唱起歌……<br><br>这首《当兵的哥哥在哨所》并不高吭,但却是一位情妹发自内心对爱的呼唤,是她热爱边防哨兵的情感表达。 </h3> <h3>(图为伊木河哨所前的额尔古纳界河,河对面是俄罗斯)<br></h3> <h3>在伊木河,夏天十分短暂,只有这时才能听到水声和看到绿色的森林。但到了十月,额尔古纳界河就要上冻,路面也要被厚厚的白雪覆盖,交通从此中断。此时,听水水无声,看山山无色,有时甚至山水天地不分,只有白茫茫的银色世界。</h3> <h3>(图为被大雪覆盖的通往伊木河边防连的公路)</h3> <h3>从天府之国来的四川兵,一到伊木河哨所就傻眼了:我的妈呀,这是啥子地方?穿着皮大衣和皮鞋孩咡(毛皮鞋),戴着皮帽子和皮手套,还冷的发抖?这哪里是人呆的地方!<br><br>到了晚上,四川兵把棉被和大衣都拉来蒙住脑袋睡,可他还是冷得牙齿敲锣打鼓,全身直哆嗦。<br><br>“不说叫老子在这儿站岗放哨了,就是喊老子天天在这儿睡觉,……这么冷的鬼地方,老子一天也不想呆了。”他越想越恐怖,越想越睡不着觉,越想越后悔,真的不该来此当兵。<br><br>细心的班长撩开四川兵的被子,发现他已经哭成了泪人儿,于是叫他过来挨着自己睡。据四川兵介绍,那天晚上,他是枕着班长胳膊睡了一宿觉。<br><br>原来,这位四川兵是独生子,可父母忙工作,他缺家庭温暖。另外,小家伙从未离开过家,也从未到这么远的北方,当然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雪,哪受得了这么冷的“罪”。<br><br>刚来当兵的新战士,都是十八九岁的孩子。尤其南方兵,面对异常寒冷的环境,面对站岗放哨的严格要求,他们真的很难适应。但当他们得到了像班长这样的热心关怀,他们感到了哨所有家的温暖,同时也了解了过去的和平幸福生活,原来是有边防军人在此默默付出,新兵们才振作了精神。后来这位四川兵,还当上了班长呢。</h3> <h3>伊木河冬天难熬,夏天也不好过。在茂密的山林中,小咬、瞎蜢、蚊子,成群结队的围着人咬。战士们巡逻,都要戴防蚊面罩,即便如此,有人脸上,还是经常被叮出好几个大血泡。</h3> <h3>“北疆第一哨”是伊木河哨所的美名,也是一茬茬边防官兵在此奉献,打造出的荣誉。<br><br>所谓的国境线,其实就是由无数块界碑来划定的。界碑之内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国的领地。界碑的屹立,象征着国家的神圣主权。<br><br>伊木河哨所的官兵与全国各地的哨兵一样,他们对镌刻着我国国徽的界碑,都充满着无限的崇敬。一位哨兵说:看到界碑,我就想到祖国,就想到我身后的人民,还想到我肩上的责任。“祖国在我心中!”永远是边防哨兵的坚定誓言。<br><br>然而,为了守护这块象征着国家主权的界碑,在每一个哨所的背后,都掩藏着无数哨兵难以用言辞来形容的隐痛,以及更多的悲壮。 <br><br></h3> <h3>(2)<br>伊木河的爱</h3> <h3>1979年的3月下旬,老连长张国臣的妻子卞爱芹,带着4岁的女儿第一次来队探亲。她从河北老家,坐了三天三夜火车。当她赶到部队才知,爱人所在的伊木河哨所,离团部还有300多公里。<br><br>卞爱芹失望了,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现在大雪封山,交通已经中断,如果要与丈夫见面,得等到5月中旬冰雪融化后。这么远的路程带女儿来,却见不到丈夫,她一下子伤心的哭了。因为,这一年她只有一个月的假期,一家人如不能相见,那就要等到第二年才能相聚了。<br><br>4岁的女儿很想爸爸,她流着眼泪,把两年前爸爸送她的布娃娃放到冰河上,希望冰雪融化时,让布娃娃替她见爸爸一面。</h3> <h3>在漫长的大雪封山期,除了坚持训练和完成巡逻任务,伊木河哨所的官兵最难熬的就是孤独。<br><br>如何与孤独展开“抗战”?官兵们想了不少办法。通过撰写戍边日记,是哨兵们战胜孤独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br> <br>“如果把南方的山林比成娇小玲珑的姑娘,那北方的山林就是高大彪悍的汉子。我喜欢南方山的秀美,但更喜欢北方山的阳刚。如今,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大兴安岭这片美丽的山林,它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让我永远期待着它下一页的精彩……”这是四川兵熊涛的心声,也是他对哨所热爱的一段戍边日记。因为他,也曾想过离开“这个鬼地方”,但连队火热的集体生活,使他改变了许多观念。后来,他不仅爱这里,他还放弃了复员,留在边关当了一名与伊木河长期相伴的士官。</h3> <h3>这是伊木河哨所前的一块界碑,边防军人每次路过这里,都要向界碑敬一个军礼。<br><br>“在边防战士心中,界碑是最庄严最神圣的”。哨兵张高峰说:“只有站在界碑面前,才能感受到脚下每一寸土地的珍贵。”是的,张高峰对界碑的感情可不是一般的深,每次经过哨所门前的127号界碑,他都要伸手轻轻抚摸它,然后庄重的向它敬礼。<br><br>“能在国境线上抚摸一下界碑,我便有一种光荣和崇敬之感。”张高峰时常因界碑而“激情澎湃”,这位河北兵在一篇随笔中写道:“默默无闻矗立在界河之畔的界碑,就像忠诚的士兵时刻接受着祖国母亲的检阅。每次巡逻时看到界碑上那光彩夺目的国徽,我心头总有一股热浪在翻滚……”<br><br>实事证明,界碑不仅伟大,而且挺有魄力。它能让兵哥哥“热浪翻滚”,也能让远在家乡的情妹妹“热血沸腾”。据说,张高峰的甜蜜爱情,就与这块界碑有关。</h3> <h3>还是刚刚入伍的新兵,张高峰便特意来到哨所127号界碑前,他自豪的与界碑合了一张影,并把照片寄回老家。家人见了,都为他高兴。后来,他母亲把照片送给同村的一位姑娘。于是奇迹出现了,这位姑娘不光被界碑吸引,还因向往边防哨所,而成了张高峰的女朋友。<br><br>在伊木河哨所,到了退伍季节,界碑跟前常有老兵的身影。他们总是抚摸着界碑,望着静静的额尔古纳河,默默流泪。在老兵们心中,他们已分不清,究竟是他在守护界碑,还是界碑在陪伴他站岗?在祖国“最冷的地方”,是这块界碑看着他天天奉献,瞧着他天天成长。</h3> <h3>……<br>当兵的哥哥在哨所<br>想得妹妹泪水都成河<br>寄八瓣野山花一朵<br>融化在哥哥的心窝<br><br>当兵的哥哥在哨所<br>想着妹妹<br>钢枪都捂热<br>走四方红心一颗<br>守望着万家的灯火……</h3> <h3>“听着歌,看着文字和图片,我心里一阵一阵难受,鼻子一阵一阵的发酸。我去过很多次边防哨所为战士们演出。八十年代的边防很艰苦,有的哨所就几个人,没有蔬菜,没有水,报纸都是半个月前的。可就是这几个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坚守着哨所,守护着边防线,守护着界碑。他们毫无怨言,他们感受到的不是苦,而是保卫祖国的那份荣耀!”<br><br>这是赵福玉看了《中国哨所》后发给我的感言。赵福玉是著名军旅曲艺作家,央视春晚说唱类节目的评审委员。这位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的老演员,他过去经常下基层慰问演出,他对北疆边防官兵的艰苦生活十分了解,也对边防官兵的高尚情操由衷赞赏。可他也不知,还有伊木河这样长达半年以上的冰雪“孤岛哨所”。</h3> <h3>说句实话吧,凡是去过边防哨所的人,心里总是五味杂陈。我们的许多哨所,尽管后勤住房和生活保障有很大改善,但哨所周边环境,仍然像伊木河哨所一样,“百里荒无人烟”。<br><br>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外界想与伊木河哨所的官兵联系,必须先打电话到团部,然后再请团部转告连队。如果遇到执勤上岗,连队也很难及时转达。<br><br>通讯不便,交通中断,与世隔绝,这样的“孤岛”生活,长达数月。对于现代人来说,特别对于新时代的年轻士兵,一年“隔离”半年以上,而且这样的“隔离”还要年复一年。在常人看来,这不就是“精神摧残”吗?但正统的说,算得上是“人生的一个严峻考验”。<br><br></h3> <h3>(3)<br>孤岛不孤独</h3> <h3>2016年3月4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何豆豆,她去伊木河哨所进行一次采访,前后呆了三天,仅仅72小时啊,她就说这是她“有生以来所经历过最长时间,也是最恐怖的‘与世隔绝’”。<br><br>何豆豆说:在高高的兴安岭深处,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微信网络,没有物资依托,甚至没有人烟。如果你不身临其境,永远也无法体会这种(恐怖的)感受。因为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你可以每隔十分钟刷一次屏,可以每天接打几十个电话,可以出门左转就买到一瓶矿泉水,可以不睁眼就听到身边的车水马龙和人声鼎沸。但是,在伊木河,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不可能”!<br><br>毫不夸张,一旦大雪封山,想去伊木河哨所,或者想从哨所的大山出来,真的比登天还难。可就是这么多的“艰苦”和“不可能”,伊木河的哨兵还是一代代的在那儿坚守。还有许多老哨兵自愿留下来,长期在伊木河扎根。您说,能不让人敬佩?</h3> <h3>(图为伊木河边防部队营区)</h3> <h3>“那么苦的地方,你怎么能熬那么久?”凡是到哨所的人都要提出这样的问题。<br><br>“在这种地方,你想‘熬’,那是‘熬’不住的。”老兵们总是这般回答。<br><br>啥意思呢?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越是想着“熬”,那就越要“熬”出毛病来。<br>对于年轻的官兵,“寂寞”是最大的天敌,也是战友们最痛苦和最烦恼的。<br><br>“连队的战士,人年轻,精力旺盛,你得想着法‘折腾’,不把他们‘折腾’的精疲力竭,那他们还不无事生非?”<br>在基层当过领导的人,哪个不懂这个道理?总之,“没事找事做”,变着法子“折腾”,直到把战士们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消耗掉,连队才好管理,这一招非常灵。<br><br>但是,调皮捣蛋的老兵油子心情不好时,他就有意见了,甚至在背后发牢骚斥责连领导,说他们“没事干吗自找苦吃?”像伊木河这样的哨所,都“与世隔绝”了,就是上级想来检查,他们插翅也难飞进山,连里工作差不多就得了,抓那么紧干啥?</h3> <h3>伊木河边防连的领导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只要是在正道上,该“折腾”的,就一个都不能少,而且还要好好“折腾”,“折腾”出花样,“折腾”出成绩才对。<br><br>伊木河哨所白天很静,到了黑夜,静的更是出奇。有时静的仿佛像在太空。而最难熬的,就是伊木河的黑夜了。当吹过熄灯号后,连队就要停止发电,于是立刻陷入一片漆黑。在寂静的夜晚,谁不思念远方的家人和心里的姑娘?<br><br>对于年轻的戍边的小伙来说,天寒地冻可以忍耐,但这难熬的寂寞与思念,却让人无法排遣。</h3> <h3>一位从军医学院分配到伊木河哨所的哨兵,给远在大连上学的恋人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对方说他分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br><br>姑娘听说他在呼伦贝尔时,十分高兴地说她知道,那儿是有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但这位哨兵告诉她,说他们的团部离呼伦贝尔首府海拉尔,还有12个小时的火车,这时姑娘无语了。再等哨兵说完“我们连队离团部还有320公里”的实话时,电话那方的姑娘已经哭出声来了。此后,姑娘再也没了消息,而这位哨兵却时常在月光下望着远方发呆。<br><br>怎么才能熬过“寂寞”抛开“烦恼”? 官兵们想了许多办法。有人用桦树皮来烫画,有人在蛋壳上刻“十二生肖”,还有人搞根雕、练习传统书画,或在卵石上作装饰画,目的无非是打发“寂寞”,遗忘“烦恼”。<br><br>为了帮助大伙排除“孤独”和“烦恼”,呼伦贝尔军分区也非常给力,机关向边防连配发了数码照相机和各种类型的乐器,让哨兵们在闲暇时尽量玩得开心,同时也要玩上档次。一位战士有感而发,写下了“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的书法,以此表达在边关锤炼的意义。</h3> <h3>为了保卫祖国,驻守北疆,伊木河边防连的官兵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也取得了可喜成绩。该哨所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3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连续10年被北京军区和内蒙古军区评为“基层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党支部连续10年受到北京军区和内蒙古军区通报表彰,2008年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br></h3> <h3>(4)<br>伊木河英雄</h3> <h3><br>“忠诚为本,戍边为责,乐观为怀,奉献为荣。”这是一代代伊木河哨兵,在常年坚守中提炼出来的十六字精神。而团结友爱,则是他们战胜严寒和孤独的生存法宝。</h3> <h3>有一年的大雪封山期,一位新战士在连队第一次过生日,伊木河哪有蛋糕?指导员便带着两名战士,用洁白的雪,连夜堆起了一个十来米大的“蛋糕”。他们还用松塔当草莓,用松枝摆出“生日快乐”几个字,用桦木做切蛋糕的刀叉。第二天出完早操,指导员把大伙组织到“蛋糕”旁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在歌声中,在国旗飘舞下,那名新战士感动的热泪盈眶。<br><br>在伊木河成长起来的一位边防军官说:“那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一旦相识,就永远相思,永难相忘……”<br><br>是的,生活越艰苦,战友们越团结,相互间的友爱也越深。而这个友爱,不只是生活上的关心,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帮助,以及发展前途上的支持。</h3> <h3>(图为连长杜宏在训练场上鼓励战士努力掌握军事本领)</h3> <h3>在伊木河边防连,杜宏连长与战士们始终亲如兄弟。因为,他也是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基层指挥员的。<br><br>2003年,18岁的杜宏当了兵,新兵集训刚结束,他就主动要求到伊木河边防连去站岗。有人不理解说他傻,有人说他爱出风头。因为谁都知道,伊木河是“雪域孤岛”,是我国最冷的地方,难道这小子真的不怕吃苦头?杜宏却说,他是内蒙古人,他体质好,不怕冷,也不怕苦。他还说:“越是苦地方,越能锻炼人。吃的苦越多,收获就越大。”<br><br>杜宏身高1.83米,但刚入伍时,他体质很单薄。这么大的个头,在新兵连的第一次五公里长跑中,他然居差了几分钟没及格。这天晚上,他钻进被窝,伤心的流了泪。从那以后,他开始玩命苦练。新训结业考核,他一举夺得三项第一和一项第二。下到班里,很快成了连里的军事骨干。</h3> <h3>(伊木河的兵没有一个是怂兵。图为杜宏带领战士们在“玩命”训练)</h3> <h3>杜宏当了班长后,他就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了。<br>了解伊木河哨所的人都说,这里是最冷最苦的地方,同时也是最出拔尖人才的营地。<br><br>2009年,年仅25岁的杜宏,被部队保送去上了军校,他还进入了建国60周年大阅兵的方队,参加了首都大阅兵。<br><br>杜宏从军校毕业后,本可以到离家更近的地方任职,但他选择了回归伊木河。<br><br>杜宏对伊木河有感情,伊木河哨所的官兵也喜欢他,部队领导对他更是器重。2011年,刚满27岁的杜宏,他就挑起了伊木河边防连连长一职的重任。</h3> <h3>(职位变了,但与战士们的关系不能改变)</h3> <h3>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杜宏个性强,军事技术过硬,在他的带领下,伊木河连队经过强化训练,在参加团里的军训比武中,连队一举夺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而他一个人就拿到下了7个项目的第一。此后,团里又组织过4次大比武,每一次的第一,都被伊木河连队夺走。难怪内蒙古边防一线部队的官兵,都伸出大拇指说:“伊木河的兵,杠杠的。”</h3> <h3>“保护国土和资源,就是保护国家的主权。作为边防军人,不仅要站好岗,放好哨,还要把边境线守卫好,这是我们的天职,这也是我们对祖国的最大贡献。”杜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br><br>伊木河的“细鳞”鱼可是宝贝呐,既有营养又好吃,一斤能卖几百元钱,所以经常有人冒险到此“非法作业”。<br><br>2013年10月,接到地方相关部门通报,有两条渔船要从上游进入一连管段的河道进行“非法捕鱼”。杜宏向上级汇报后,立即紧急部署,带领执勤组去界河边设卡堵截。<br>可两天过去了,就是不见渔船踪影。那时夜间气温已经降到零度以下,大伙冻得发抖,有人建议撤回,但杜宏坚持继续蹲守。他安排了补给,并鼓励大伙“坚持就是胜利”。<br>果不其然,到了第6天凌晨3点,非法打渔的船出现了。最终抓到了6名罪犯,还没收了价值几十万元的“细鳞”鱼。据说,犯罪分子拿出两万元塞给杜宏,哀求放他们一马,结果遭到杜连长严词拒绝。</h3> <h3>(杜宏与战友们一同守护国界)</h3> <h3>大兴安林珍禽野兽很多,这里也是盗猎者经常光顾的天地。但让盗猎者大伤脑筋的是,杜宏的武装执法,成了他们“发财”的拦路虎。于是有人扬言,愿出30万元来买杜宏的脑袋。杜宏听到后,一笑了之:“让他们来试试,还省得咱们费老劲去逮捕他们了。”<br><br>杜宏对坏人坏事嫉恶如仇,对战士却如同兄弟和朋友。战士们军训时不敢招惹他,在平时却敢与连长勾肩搭背,有人甚至喊他“老杜”。<br><br>2015年,杜宏才满31岁,他怎么就老了呢?在13年的军旅生涯中,除了在军校读了两年书,杜宏在伊木河一共坚守了11年。人生有几个11年呢?因此,也可以说,杜宏还真算得上是伊木河的老人了。<br><br>可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就在上级准备提拔调他走时,因天气太冷,因雪大路滑,因杜宏爬上陡峭的山坡去哨所“突击查岗”,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杜宏从26米高的地方,滑落到了山底,从此离开了他所爱的那帮不认怂的哨兵,离开了他爱的、也爱着他的亲人……</h3> <h3>杜宏连长,你走了吗?不,他没有走,他昨天还来连队伙房关心战友们的伙食呢……<br><br>杜宏连长,你走了吗?不,你不能走,你是我最亲爱的人,你的妻子,我还在家等你……<br><br>杜宏儿呐,你走了吗?不,你不能走,你是咱家的独生子,我们还盼望着你为咱家……</h3> <h3>(图为杜宏与妻子的结婚照)</h3> <h3>“我是伊木河的兵,我很荣幸!”这是杜宏烈士生前的口头禅。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华丽,也没有“高大全”的英雄铿锵,但却朴实的让人泪奔。<br><br>杜宏这么年轻,妻子那么漂亮,你前途一片光明,这样的国家栋梁之材,你小子怎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呢?<br>不,你小子不能走,祖国需要你这样的英雄好汉呐。<br><br>额尔古纳河的天空怎么了?你怎么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就飘下了洁白的雪?你是不是也在为痛失祖国好儿男而落泪?!<br><br>额尔古纳河的冰雪怎么了?你是在飘洒?还是在融化?你是在呼叫?还是在唤醒?还是想让英雄归来?!</h3> <h3>杜宏烈士,祖国和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你。<br><br>我们知道,<br>你是伊木河的好哨兵,<br>你是内蒙古的好儿子,<br>你是我中华的好儿男!<br><br>额尔古纳河啊,<br>你目睹了,成吉思汗驰骋草原的丰功伟绩,<br>你见证了,中国当代边防军人的风餐饮雪,<br>你讴歌了,中国当代英雄模范的甘洒热血,<br>你拥抱了,中华民族一代新人的牺牲奉献!</h3> <h3>额尔古纳河啊,<br>请您一定告诉我,<br>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br>究竟有多少边防军人守卫过这条界河?</h3> <h3>此时此刻,我忽然想起老战友、老首长董国全写的一首诗,现录于文中,借此向守卫过北疆的英雄致以革命的敬意!</h3> <h3>《虞美人•赞国门卫士》<br><br>茫茫林海连天翠,<br>难掩相思泪。<br>北疆前哨出英雄,<br>万里长空洒泪祭杜宏。<br><br>界河滚滚东流去,<br>连队多荣誉。<br>国门卫士最忠诚,<br>甘洒青春热血筑峥嵘。<br><br>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装满了作者几十年军旅生涯的情和爱。</h3> <h3>(图为董国全在内蒙古军区伊木河哨所额尔古纳河畔的留影)</h3> <h3>董国全曾任北京军区司令部军务部副部长、北京卫戍区副参谋长。早年他在北国边疆某守备部队任职,多次深入边防哨所,他与边防官兵感情深厚。由于他在军事、作风等方面十分过硬,很快从基层走向机关,并在部队建设中作出了显著贡献。</h3> <h3>(5)<br>哨所的牵挂</h3> <h3><br>从伊木河哨所走出了许多英雄,而这些英雄成长的背后,则是他们的亲人、朋友、领导和各级首长的关心、支持和牵挂。<br><br>曾在内蒙古当过兵的袁寅明就有这么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br><br>1976年6月10日,内蒙古军区组建了一个去边防哨所的慰问团,为了保证安全和表示重视,袁㨗副司令员亲自带队并担任团长。除了送去慰问品,该团还带了一个电影组,给一线哨兵送去精神食粮。<br><br>电影组的三名成员来自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他们分别是王建安、袁寅明和武义海。另外,还配备了一辆新的212吉普车,安排了技术好的张班长当司机做保障。</h3> <h3>(慰问团出发前,电影组成员在内蒙古军区礼堂前留影。照片左起为王建安、武义海和袁寅明)</h3> <h3>这次慰问,规格高,时间长,军区首长希望在70天的时间里,把内蒙古的几千里边防线全部走完,让每一位哨兵都看上一场电影。<br><br>那个年代连电视都没有,能看上电影,如同享受“文化大餐”。为了达标,袁㨗副司令员身先士卒,带头每晚替哨兵站岗,好让所有的战士都能看上电影。<br><br>一天上午,内蒙古军区的尤司令打来电话,叮嘱袁副司令“在完成慰问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原来,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7月7日在军事演习中,因天气原因,直升机失事牺牲了。<br><br>当年的部队,装备落后,但边防部队配有性能优良的三菱帕杰罗车。而一般部队团一级才有一辆212吉普车。那可是团首长的“专属”交通工具,也是团以上首长级别待遇的标志。这款车还有一种“大屁股”型号,但内部空间稍大一些。<br><br>这次慰问边防的电影组用的是212,加上司机一共4人,装好放映设备,车里挤得满满当当。车上没有空调,也不像现在有矿泉水和面包等方便饮食,要在边防线上每天行驶一百多公里,其苦头可想而知。<br></h3> <h3>(图中左下角那辆212吉普车,就是袁寅明他们当年慰问边防哨所开的车)<br><br>袁寅明是上海人,曾在北京军区内蒙古军影站当兵。我在205师电影队当放映员时,常去呼和浩特与他联系。后来,袁寅明调入我师,担任了我的队长,对我各方面都很关心。他转业上海,我转业北京,但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可见战友情谊多么深厚。</h3> <h3>提起慰问哨所的事,袁寅明依然记忆犹新。他说,那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与死神相遇。 <br><br>这是他们慰问的最后一个目标,这个部队还是友邻兰州军区的一个哨所,并且是内蒙古军区尤司令的特别指示。虽然距离目标只有160公里,但脚下没有路,只有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电影组成员发扬连续作战的革命精神,咬紧牙关,克服疲惫,在疯狂的巅簸中前行。<br><br>没想到,吉普车跑了70公里,突然陷入沙漠不能动弹了,他们三人都跳下来推车。可是不管张班长怎么加油,吉普车就是不听使唤,只是哼哼而不挪窝。糟了,那时可没有手机,如果车动不了,就与外界失去联系。<br>望着“百里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他们心里万分焦急。一旦断粮断水,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被饿死渴死,也会被太阳晒死。另外,荒漠里还有可怕的狼群。假设狼群来袭,就这几个机关的娃娃兵,手里虽然有枪,是否能玩转和抵挡,那可不好说。<br><br>经过反复折腾,车轮越陷越深,他们累得都不行了,可车子还是一动不动。几个人像泥猴儿似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没了主意。随后恐惧开始袭来,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br><br>后果不堪设想!新兵武义海胆小,他害怕地叨唠:“这回要死在沙漠里了。”他背过身去,一边呜咽,一边抹眼泪。<br><br>还是司机张班长沉着,他有一些经验,叫大伙把放映机搬下车,以减轻重量。然后又叫他们去找红柳枝,用它垫到轮胎下增加摩擦力。走了好远,才拔到红柳枝。弄回红柳枝,又脱下军衣捆住,垫到轮胎下。<br><br>张班长这招真灵,轮胎有了抓力,加上他们使出吃奶劲推车,折腾一个多小时,总算把吉普车推出大沙坑。大伙儿欢呼得救了,一个个瘫倒在地。他们实在太累了,但还要赶路,只得坚持走回500来米,把放映机搬回来装车。<br><br>假如那一次吉普车真的趴窝了,他们这四个兵,恐怕就没有后来的人生……</h3> <h3>(图为袁寅明在内蒙古集宁市205师脑包山上骑着战马留影)</h3> <h3>“虽然与死神擦肩而过,虽然也曾有过后怕,但能给边防哨兵送去精神食粮,冒那次险也值。”袁寅明还谦虚的说:“人家袁司令,在战争年代就是大功臣了,孟良固那场攻坚战,他击毙过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张灵甫。他都是当司令的人,可为了让边防战士看上电影,还亲自替哨兵站岗,你说我们那点儿险情,有啥好说的?”<br><br>关心边防一线官兵,是我军的一个优良传统。如今条件好了,但革命的光荣传统却不能丢。</h3> <h3>我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冰峰抢险队》,描写一位老队长,放弃与家人团聚,紧急驾机去救援被困在冰峰上的两对情侣。结果遇到很多困难,另一架直升机失事,他的同事牺牲。经过老队长“单腿悬机”停在山崖,才救出人命。<br>看完这部电影,我就在想,美国人真厉害,把他们的英雄和人道主义精神宣传的那么淋漓尽致。可是我们的有些电影呢?不是装神,就弄鬼,要不打打闹闹,要不媚俗不堪,而对我们生活中英雄好汉却“视而不见”。要不就缺乏精耕细作,把我们的真英雄,拍成了“假英雄”,甚至拍成是“狗熊”。</h3> <h3>(电影《冰峰抢险队》剧照)</h3> <h3>其实,在我们的部队,动听的故事到处都有,而且非常真实,甚至感人至深。<br><br>1977年冬天,伊木河哨所一名战士突发阑尾炎,肚子痛得在床上打滚。得了阑尾炎,惟一有效方法就是手术切除,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br><br>一个连队卫生员,哪能做这样的手术?连队只好给团里发电报求救。由于大雪封山,那时的车都进不了山,团里便向分区求助,可分区也没办法,就报告军区。没想到,军区首长二话没说,立即特批了一架直升飞机,给哨所送来了医生和药品。做完手术,战士得救了。<br></h3> <h3>第二天一早,直升飞机准备返航,不料飞机发动机被冻得失灵了,飞行员折腾半天才启动。就在预热的过程中,螺旋桨突然被折断。<br><br>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伊木河的气温太低,天寒地冻,停了一宿的飞机,连螺旋桨都被冻裂了。这架飞机不能飞,只好又向军区求助。后来,上级又派一架直升飞机,专门送来新螺旋桨,才把先来那架直升飞机修好。<br><br>那支被冻裂的直升飞机螺旋桨,现在还放在伊木河边防连的荣誉室,已成为“上级首长关心边防哨兵”的见证物。<br><br>在当今的新时代,让“生命”先行,已被人们普遍点赞。比如交警为救病人开道等等已经不足为奇。可在过去,国家贫穷,军队也不富,陆军飞机更是稀少,加上天寒地冻,那时又没有导航和定位,不说烧多少油花多少钱,单说两架飞机和两个飞行员,还有医生,以及那么多首长下达指示,可没少折腾。像这样为救战士生命的“边关抢险”,就是放到当下,也非常少见,因而值得称赞。<br><br>我军的这次“边关抢险”,不光挽救了一位边防战士的生命,同时也体现了我军历来就有“关心基层,关心部下”的优良传统和品质,这也是我军官兵“上下同心”和“团结友爱”精神的展示。<br><br>今天的边防部队,装备已有改善,我们有了新型全地形巡逻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伊木河再冷,雪再大,封山时间再长,如有急事,一般情况都能处理。当然,由于气候多变,危险依旧存在。</h3> <h3>(我军的新型全地形巡逻车在额尔古纳界河上破冰开道)</h3> <h3>2014年1月17日,马年春节前夕,伊木河边防连有4名官兵因道路受阻不能出山休假。在旁人看来,这是一件小事,但对于长年与亲人分离的前哨官兵来说,能与亲人在春节团聚,可是一件企盼已久的大事。作为边防一线的直接机关和领导,他们最能体会基层官兵的心境。<br><br>为了让休假官兵走出大山,机关派出一辆新型全地形巡逻车,由分区司令员张伟智带队,他们要在额尔古纳界河的冰面上,用铲车推冰,闯出一条能通往伊木河边防连的冰道。<br><br>“一定要安全的让4名休假官兵明早跟随我们的‘闯冰’车队出山!”张司令的话就是命令。可这一年是暖冬,界河封冻速度慢,大量冰块顺着河水相互挤压,形成了无数的三至五米高的冰排,犹如一片又一片的冰山。在皑皑白雪下,深沟暗流,潜藏危机。<br><br>在张司令员的指挥下,车队一路碾冰踏雪,但一小时只能走6公里。刚走出10来公里,就遇到险情。一辆运送油料的大货车压塌一处空膛冰,大货车陷入冰窟,官兵们只好重新选择冰道。</h3> <h3>天色渐黑,分区车队一行十几人,只能生起篝火,打着野餐,睡在车里,雪地宿营。<br><br>张司令在边疆工作了40年,他说:闯冰道的人和车,每前进一步,都面临死亡威胁。前些年,军分区的一位副司令员,就是在闯冰道时,汽车掉进了冰窟窿,他和其他3人一起遇难。<br><br>到第二天晚上10点多,军分区的车队,才沿着闯出来的冰道,十分艰难地到达了伊木河连的第一个哨所。</h3> <h3>朱诗尧班长是一位优秀的带兵骨干,他连续3年在带新兵,已有5个年头没有回家过年了。这年新兵下连早,他终于有了在春节期间休假的机会。但这些天路况太差,正当他对回家都快没啥希望时,军分区的车队出现了。而让他意外的是,没想到首长张司令也亲自来接他们。朱诗尧心里一热,他感动的只是流泪,连话都不会说了。</h3> <h3>有一位战士叫马旭东,再过几天就是他母亲一周年的祭日。去年老人去世时,因大雪封山,他没能赶回家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今年连队特意安排他现在休假,好让他回去向逝去的母亲道一声别。<br><br>能够跟随分区“闯冰”车队出山回家团年,伊木河哨所的4名官兵,都为首长和机关的贴心关怀所动容。一位战士感触地说:“我要把首长对我们的关爱告诉父母,让他们知道儿子在风雪边关过得很温暖!”</h3> <h3>其实,我们每一位边防前哨官兵的身后,都有无数双强有力的手臂在支撑他们。而这个支撑的纽带,就是来自各方的牵挂。</h3> <h3>牵挂是一种惦念,<br>牵挂是一种痛苦,<br>牵挂是一种关怀,<br>牵挂是一种敬仰,<br>牵挂是一种希望。</h3> <h3>伊木河,我爱你!我们永远守卫你!</h3> <h3>《难忘伊木河》<br><br>(作者:董国全)<br><br>蓦然回首忆当年,<br>伊木河湾访境边。<br>华夏版图鸡冠顶,<br>巍峨耸立大兴安。<br>樟松葱郁雄姿展,<br>白桦枝繁秀莽原。<br>异域风情收眼底,<br>界河流淌浪花掀。<br>北疆哨所声名远,<br>驻守官兵意志坚。<br>再奏羌笛杨柳赞,<br>戍边兵将谱新篇。<br>国门卫士豪情壮,<br>辈出英雄灿若烟。<br>甘愿牺牲多奉献,<br>精神不朽永流传。</h3> <h3>读《中国哨所》有感:<br><br>《中国哨所》感人至深,因为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我们幸福的家园!由衷的感谢这些战友们!<br><br>2020年5月23日 索双椽<br><br>这是我的老科长索双椽发给我的微信。七十年代末,我在内蒙古集宁市205师电影队当兵,索双椽是205师政治部文化科的科长,他是我的老领导,曾给予我许多关心和支持,在此向老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h3> <h3>(图为索双椽科长在祖国北疆内蒙古当兵时的留影)</h3> <h3>(感谢孔令龙演唱《当兵的哥哥在哨所》)<br>(感谢有关本文的图片摄影和制作者)<br>(感谢参与和支持《中国哨所》的全体朋友)</h3> <h3>作者简介<br><br>刘川平,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总站《战士与电影》主编,著名影视编导,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制片委员会委员,北京影视艺术学会会员,中国第四届山花奖民俗影像金奖、日本第28届东京TVF国际影像节优秀作品奖获得者。2004年中国十大数码先锋人物之一。2011年,应邀出席法国第6届“迈向开放的文明”国际研讨会并发表演讲,同期在巴黎成功举办个人纪录片电影展。<br><br>代表作品有:影视剧《王震将军——最后的使命》、《三月》、《天怨》、《男女之间》、《一路风尘》、《兰花儿》等。纪录片《将军情》、《客家情》、《西南风情》、《中国彝人风情》、《川江号子》、《川剧与变脸》、《环铁边》、《人熊共居》、《回家过年》、《老李与鸭鸭》等。影视著作有《DV玩家技艺》、《论电影文学剧本的文学句式》。</h3> <h3>(图为作者刘川平当兵时在北京故宫留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