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乡愁,是人们对故乡一生都不曾割舍的情愫。离开家乡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家乡的小溪、民舍里炊烟,稻田里春播秋收,与伙伴们玩耍,记忆犹新,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晰,历历在目,我感到童年的时光是幸福的。</span></p> <p> 我的家乡在离县城不远的一个小村庄,过去归属文昌县文城镇管辖,现在已撒县建市,属于文昌市。村庄具有南方传统特点,是灰色瓦房,民舍背靠山坡而建,座落有致。村的东边有宽阔的田野,春播时是一望无边的绿景,在春风的吹拂下,田野绿浪翻滚,直接云天,像是绿色的海洋。秋收时田野是沉甸甸金黄色成熟的稻谷,景色美丽无比。过去村子称谓为生产队,村民为社员,社员的劳作是集体出工,实行记工分制。生产队社员划分自留地,自家耕种。那时我家袓母是生产队社员,也划分自留地,有坡地和水田地,坡地种蕃薯,水田种水稻。</p> <p> 家乡的村庄,除了有田野还有一条小溪流经村前,这条小溪充满着灵性,是我童年让我最难以忘怀,让我快乐,使我成长的地方。溪水常年清亮,非常美丽,溪的两边长满碧绿的灌本,长势不高,茂盛技叶把小溪两边都遮挡了,树技向溪里伸展,四季没有干涸,下游与县城河交汇流向大海。中午和傍晚村里的小溪里,总是热闹的地方,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喜欢到小溪游泳,嬉水。太阳落山,月亮初上,社员们经过一天辛苦劳作,有些会到村井旁的公共澡房洗澡,有些会选择带着家人去小溪游泳。小时候在两位哥哥带领下,童年很早就学会了游泳,像村里的小伙伴们一样,经常去溪里嬉水、玩耍,有时间也带着鱼竿去钓鱼。</p> <p> 童年时期回到村里生活,其物质条件远远比不上如今,但是童年的幸福是满满的,幼小的心灵是美好的。在村里树木多,有椰子树、荔枝树、龙眼树等多种南方树种,植被好,空气清新。早晨起来能仰望天空听风声,坐听蛙声虫鸣声。傍晚坐屋前欣赏美丽纯净的星空,伴着蛙声与虫🐛 鸟🐤 叫声入眼。农忙时,能和社员们感受到时令的更叠,劳作与收获之景象。夜来南风起,稻谷覆田野。在秋收稻谷开镰收割时。社员在滚滚稻田中劳作,打谷场晒满谷子,金色颗粒尽数归仓,能看到社员质朴的笑容,看到他们秋粮丰收的喜悦和自信与自豪。</p> <p> 这是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老物件,手摇风谷车,脚踩打谷机,水稻石磨盘,踩碓。60~80年代,在农村务农的人对这些老物件很熟悉,这是农村必不可缺少的生产和生活工具。</p> <p> 我的家是一个有七口人的大家庭。过去国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兄弟姐妹多,我在家中排行第四,有两位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弟弟是同父异母所生。我出生在乡下,父亲早年在读书时参加党组织,解放后一直都在县城工作,母亲去世后随父亲来到县城,在县城上学读书。虽说全家来到县城生活,但村子与县城相距仅6~8公里,就在县城边上,村子里还有祖母在那里劳作,小时候每逢周六或每年寒暑假便随两位兄长回到农村,与祖母生活,帮助祖母在自家自留地干农活。</p><p> 祖母是一名普通的生产队社员,她勤劳、朴素、节俭。在家乡除了坚持参加生产队集体耕种挣工分外,还要种好自家自留地。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去春来,在家乡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辛勤劳动,播种着希望,岁月风霜虽然吹皱了她的面颊,但她老人家脸上的那种刚毅和坚忍却是无法吹去的,也因早期过度劳累,后来患上白内障,由于手术失败造成双眼失明生活不便,在我参加工作后沒几年她就去世了。</p><p>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当年祖母和社员是听从队长敲打钟声出工的,生产队的铁钟是一个废弃车轮,吊挂在一棵大树上,用铁棒击打,铁钟铛铛响,声音清脆、洪亮、余音长,方圆2公里都能听到响声。在大生产年代,生产队的钟声就是社员的结集号,社员就是听从钟声参加农村集体一切生产劳动,现在村钟已成为了历史,在农村已无法找到,但它的余音一直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p><p> 社员们早上出工,午间有简短时间回家休息,那时各家各户都是先准备好午饭再去参加集体劳动的。在家乡的日子,早晨,天刚濛濛亮还在睡梦中,常常听到祖母、左邻右舍的社员做午饭,从厨房哪里传来在砧板上切蕃薯碎片笃笃响的声音,这是乡音,这声音整齐而动听,家家如些,不约而同,都在忙着煮蕃薯粥,这是那个年代村里一大特色。</p> <p> 我的二叔在外地工作,家在外地,小孩没人管。祖母有几年隔三差五的要外出帮助二叔带小孩。祖母不在家,大哥去当兵,那几年,周六下午我是跟二哥回到乡下,周日下午返回县城,在乡下我和二哥自己解决生活。那年代,粮食少,蕃薯也是主粮,日常生活是用蕃薯加米一起煮饭。我们家种有多棵椰子树,生产队实行集体经济,有三分之二的椰子树归生产队统一管理,自家只留下少数,二哥会攀爬椰子树,有时会在生产队留下的椰子树上摘一些老的椰子,用椰肉刨成椰丝,制作椰子盐与蕃薯饭一起吃。</p><p> 在乡下解决两人生活问题并不难,可以在自种的地里摘蕃薯叶当莱,还可捕鱼。在人民公社期间,农村学大寨,大兴水利灌溉,村里的农田修建了一些引水渠,将水引到田间灌溉。常言道:有水就有鱼。水渠、水田与山坡交汇的地方,有些低洼积水潭,小水潭人腰深,2米宽不等,有野生田鱼,周六或暑假期间回到乡下,会跟二哥拿着工具到田间浅水谭、沟渠里捉鱼,像脸盆、铁桶、锄头、粪箕等工具不可缺少。小时候喜欢玩,捉鱼也是一件快乐事,不但能促到鱼也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善生活。</p><p> 在浅水潭里捉鱼,先找到田间流向潭里的水源,用锄头挖泥巴堵住水源,用脸盆或铁桶将潭里的水掏干。在沟渠里捉鱼,有讲究凭经验,要选一些长期积水的沟渠,水面不能太宽,沟渠不要太长也不能太短,一般在3~4米左右,在它的两端用泥巴堵住水并垒高,掏干沟渠里的水。办法有点古老,费力辛苦,但苦中有乐,能捉到鱼。</p><p> 水潭和沟渠的水掏干后,鱼没地方藏身就往泥巴里钻,兄弟俩就开始拿着铁桶在泥巴里用脚踩用手摸,离开水的鱼拼命往泥土钻,粘上泥的鱼身子滑,要用双手去捕捉,捉到就放进铁桶里,原则是只捉大的小的不捉,不搞歼灭战,在浅潭或沟渠泥巴中踩摸两三遍,觉得已经没有大鱼了,就拆开垒起泥墙将水放回来,目的就是让浅潭里的鱼生生不息。现在回想起捉鱼时的情景,还是很留恋的,记得结束捉鱼收工后,兄弟俩肩膀上扛着锄头,手拎着装着鱼的铁桶,小口哼着喜爱小曲,沿着曲曲弯弯田间小路回家那高兴样子,真的无法形容,那是童趣,也是乡愁,有着家乡泥土的芳香味,有多少回在梦里都呈现那种情景。兄弟俩每次捕捉都有不少收获,在物质缺乏的年代,这也是一种改善生活的好方式。</p> <p> 村民祭祖的公庙,大的活动在春节大年初二,村里每个家属都会派人拿着贡品前来祭拜,祈求健康平安。</p> <p> 1959至1961年,国家发生三年自然灾害。童年经历国家经济困难的恢复时期,城镇乡村生活物质仍然比较缺乏。小孩平时缺少好的东西吃,口很馋,大人小孩们都祈盼着过春节。农村的习俗初一、十五都要祭祖、拜祖先,家里好的东西都留着在春节用,养的生禽都要等到春节吃,养的鸡 也是笼起来喂肥等到春节宰杀。文昌鸡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作法是白切,先选择大的祭祖后再吃用。小时都盼着过春节,有鸡吃、有新衣穿,大人还要给小孩一些压岁线💰 ,表示吉利。</p><p> 另外,生产队还组织团拜活动。大年初一,生产队队长与外出人员到每家每户拜年,所到之处都受到欢迎,有茶招待,相对在外出人员、华侨戶家庭物质就会多些,有香茶、糖果、饼干等年货。物质短缺年代,小孩口馋也跟着后面边抢年货,在各家各户地上边捡不响的花炮,从村头开始顺至全村走完,时间花去大半天,团拜活动大人小孩都很开心,人员之间得到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p> <p> 这是沟渠形成的小水潭。</p> <p> 童年时在家乡过春节,有浓浓的年味,有亲情,让我回味永远难忘。我们家属有良好的家风,自父辈以来按照农村习俗,年三十和初一,与婶婶叔叔堂弟们一起吃团圆饭,祭拜祖先。父亲和叔叔都是读书人,过年习惯贴春联增加喜庆,在年三十午饭过后,我们就开始贴春联、门画、福字。当贴好春联时,红红的春联给家增添浓浓的年味。说到过年,小孩最爱的就是放鞭炮,到了晚上,就准备赶春的鞭炮,等待12点的钟声,当年三十12点钟声一敲响,家家户户都开始开门放鞭炮,我也熟练地拿着自家买的鞭炮来放,赶着时辰求吉利。村里的习俗是比谁家的鞭炮响,比谁家的鞭炮放的时间长,当第一声炮响后,“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响彻整个村庄,村子一下子沸腾起来,这时就是乡村最热闹的时刻,大家所期待的年味就进入高潮。早上过后,村子里就开始有人在议论,今年谁家的炮放的最响,放的时间最长,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荣誉感。在春节期间,我家的亲人都是从外地回来的,久久不见大家围坐在餐桌旁交谈,有说不完的话,互敬互爱、共叙天伦的团圆,共同祝福来年大人小孩吉祥平安。</p> <p> 故乡是远方的家,是出生地,童年在哪里生活,长辈在的时候经常回去,长大后长久离开到外地谋生,在外地安家,老人不在父母去世回去次数少了,但是随着年轮的远去,岁数增大容貌逐渐变老的时候,对出生伴随长大的地方有怀念之情。怀念童年这里生活的一切,怀念村里的山山水水,秋收谷场与小伙伴玩耍的情景。</p> <p> 这是一张80年代与外婆、大哥大嫂、姐姐弟弟和表妹们一起拍的留念照,也是一张最早家人照片。照片记载了时代变迁,长者离去,晚辈长大,自己不再年轻,逐渐变老。每每拿起照片,看看外婆慈祥的面容,就想起她老人家,怀念她老人家,感谢她老人家在困难时期对我们兄弟的关爱。</p> <p> 这是一张我的家属照片,年长者为三叔、三位姑姑、婶婶和大哥大嫂二哥,晚辈是堂弟堂弟媳及他们的小孩。三叔从领导岗位上退下,退体在家多年,与儿孙们享受天伦之乐幸福安度晚年,大姑大婶大嫂在勤俭持家,晚辈们在追求自己事业上勤奋工作,小孩们在为自己的将来发奋读书,一张张的笑脸传递着幸福美满生活。</p> <p> 乡愁,可以是童年乡村生活的琐事,也是生活中一碗水、一杯酒,或者是一朵云,更是几千年来我们薪火相传的家风祖训、传统美德、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让我们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在追求小康的路上携手前行吧!</p><p><br></p><p>(注:旧物件、封面稻谷图片来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