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时,他们正年轻

霓裳曲

<p class="ql-block">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一首忘不了的儿歌: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当年有部名叫《马兰花》的电影,曾在我幼小的心里激起过无数奇妙的遐想,渴望有一天真的能看到马兰花开放。然而这个愿望最终只是儿时的一个梦想。</p><p class="ql-block"> 世间的事情就这么神奇。当有一天我成为军嫂后,马兰花竟然成了我生活中的情感基石,那片开满马兰花的土地与我有了渊源。我爱人和他的战友们——那群从罗布泊、蘑菇云、马兰花、大漠戈壁走出来的军人们,从此成为我生命里的亲人、兄弟姐妹。</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再团聚时,当年这些为中国核武器试验做出贡献的帅小伙们、漂亮女兵们,已是两鬓斑白,进入花甲迈入古稀,有的已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一起谈战友情、谈青春往事、谈在核试验场区施工、谈蘑菇云升起…… 脸上洋溢着激动、自豪、陶醉的神情。</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春秋瞬间飘然过去,留给他们的仍是挥之不去的马兰情节,仍是如痴地眷恋的昨天。罗布泊、核试验已经成为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他们奉献青春的记忆,是最难忘的人生丰碑。</p><p class="ql-block"> 他们把生命中最壮丽的青春留在了军营,留在了罗布泊,就像戈壁滩上的马兰花默默无闻地开放。</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前,数十万军人和科技工作者走进了罗布泊隐姓埋名,用生命为我们民族打造了核盾牌,用血汗铸造了钢铁长城。</p><p class="ql-block"> 今天,花前月下岁月静好,大家都幸福的安享和平时光,可有谁还记得这群共和国的军人?</p> <p class="ql-block"> 千里戈壁铸军魂</p><p class="ql-block"> 1958年6月,毛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中国不怕原子弹,中国反对原子弹。可是,严峻的现实却迫使中国的领袖们不得不考虑研制自己的原子弹。于是以商丘步校为班底组建的核试验部队,于1958年8月开进了新疆。</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过去很少有人知道。它位于新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现在的江苏省。</p><p class="ql-block"> 核试验基地的生活区——马兰,它的名字是基地第一任核司令张蕴钰将军取的。据说,部队当时选生活点时,原是一片盐碱滩,一条天然水沟从中流过,两旁长满了兰花草,那时正值马兰花盛开的季节,经张蕴钰提议,从此有了“马兰村”。在西北大漠的版图上,就有了马兰这最富有诗意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距离马兰生活区数百公里的罗布泊,是核武器试验场区。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位于西出阳关的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属于人迹罕见的生命禁区。这里没有一颗草,没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摄氏70度,自然条件非常恶劣。</p><p class="ql-block"> 从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至1996年7月29日,中国向世界宣布暂停核试验的30多年时间,罗布泊就进行了42次核试验。</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上,10多万科技工作者和解放军指战员,成功的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两弹一星”精神,和“马兰”精神,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引用邓小平的一段话:“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赤诚奉献情依然</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欺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但西方国家不愿承认新中国,更不想看到中国在东方崛起。</p><p class="ql-block"> 1950年美国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并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并宣称一直在积极地考虑使用原子弹。面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毛泽东以他特有的胆略和气魄回答:美国的原子弹吓不倒中国人民。</p><p class="ql-block"> 1949年,留学英国4年后,程开甲获得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成为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的研究员。而他却放弃这些优惠待遇毅然回国。程开甲说:“如果不回来 学术上也可能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现在的幸福。因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钱三强曾在居里实验室发现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他和夫人何泽慧被称作“中国的居里夫妇”。1948年钱三强回到祖国,他将全国的原子能科研力量集中到一起,有人赞叹他们是“满门忠孝。”</p><p class="ql-block"> 理论物理学家彭恒武在英国留学10年,获得两个博士学位,是第一个在英国取得教授职称的中国人。有人问他为什么回国,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p><p class="ql-block"> 1950年钱学森决定以探亲名义回国,却被美国当局无理拘禁。直到1955年10月,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下,中国代表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多次严正交涉,钱学森这位被美国人看成“抵得上5个师”的科学家,才得以安全回到祖国,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p><p class="ql-block"> 邓稼先和杨振宁同是安徽籍,又同住清华宿舍,先后赴美留学。1950年,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当即回国,此时他只有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p><p class="ql-block"> 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归国途中被驻日本的美军关进监狱。在祖国人民和世界科学界的声援下,才恢复自由。他用在国外省吃俭用省下的钱买的一批科研器材,为原子能研究所组装了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p><p class="ql-block"> 1964年,王淦昌57岁,郭永怀55岁,彭恒武49岁,程开甲46岁,陈能宽41岁,朱光亚、邓稼先刚刚40岁……。这些科学家齐聚罗布泊,以一种比当年大洋彼岸更强的信心和勇气,创造了我国原子弹、氢弹成功的伟大奇迹。</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力量让这些海外赤子毅然回来,投身核试验事业,并为此义无反顾奉献终身?</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爱国、是信仰、是九死不悔的忠贞和舍生忘死的献身!</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涌动在中国一代又一代优秀知识分子身上的血脉,这是一种比核爆炸更强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爱国不是责任,也不是义务,她是融入血液、深入骨髓的魂。</p> <p class="ql-block"> 春雷巨响众人作声</p><p class="ql-block"> 核试验基地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是1960年开始的,上万名解放军官兵云集在这里。那时,我国进入了极度的经济困难时期,饥饿威胁到每一个人。许多科研人员身体浮肿,不少战士得了夜盲症……。</p><p class="ql-block"> 试验场区里没有房子,住的是帐篷。遇到大风袭来飞沙走石,黄沙满天,帐篷都会刮跑。在此环境下,在场区施工的战士们吃饭都成为一种考验。他们只能把干粮藏在衣服里,咬一口赶紧闭上嘴,不然沙子就会随风而入。</p><p class="ql-block"> 最艰难的是场区里没有淡水,而仅有的一条孔雀河水却又苦又涩,根本不能直接饮用。部队只能从河道旁挖出许多大大小小的坑,等水渗出后饮用。刚开始喝时,部队很多官兵不适应都闹肚子,就是这样的水也难以保证供应。每天五六个人合用半盆水洗脸,还要留到晚上洗脚。许多同志半月不洗一次脸,有的单位甚至用洗脚水蒸馒头。</p><p class="ql-block"> 在阳平里气象站,一次因汽车故障没能给他们送水,大家个个都口干舌燥,唇裂出血。有的战士把牙膏挤一点含着,有的把清凉油抹到嘴上。</p><p class="ql-block"> 核基地司令员张蕴钰曾风趣地将其归纳为:一、三、五洗脸;二、四、六刷牙;星期天干擦。</p><p class="ql-block"> 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采戈壁滩稀有的榆叶、沙枣叶;骆驼草籽也成了他们充饥的食物。</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感动的是从警卫营抽调的巡逻小分队的战士们。</p><p class="ql-block"> 1964年4月,为确保首次核试验顺利成功,基地组成小分队进场担负安全巡逻任务。这7名警卫战士,在半年时间每人磨烂了12双鞋,徒步巡逻8000多里路,相当于从东海岸到帕米尔高原。</p><p class="ql-block"> 巡逻小分队的排长王万喜在后来回忆中写到:“眼冒星,嘴吐烟,汗出尽,力用完,盛夏缺水两昼夜,向前一步如登天。”</p><p class="ql-block"> 在茫茫无际的戈壁滩上巡逻,就像进行了一次万里长征,像经历了上甘岭。过芦苇塘深沟断壑;穿荆棘丛衣服被扯烂;走沙漠浅黄色的细沙被太阳一照,刺的两眼生疼。大地晒的发烫,走起来烧脚,坐下来烙屁股,汗水滴到地面是小小的白印。坐不能坐,站着头晕,肚子饿没有水,干硬的饼干吃不下。</p><p class="ql-block"> 1961年从陕西西安入伍的张明玉大姐,是基地第一代女兵。在谈到当年情景时她告诉我:刚到马兰时住的是地窖。所谓地窖就是在地上挖一个两米多深的大坑,上面铺上木棒、芦苇,再抹上一层泥就是屋顶。地面铺上芨芨草就是床,十几个人挤在里面。</p><p class="ql-block"> 那时部队吃的大部分是粗粮,每顿饭就是两个苞谷面窝头。白开水里放两勺酱油,撒点盐就是汤。吃的菜基本是萝卜干和土豆,萝卜干的颜色白呲呲的,拿在手里都没有份量。炊事班里的一口大缸里常年泡着这种咸菜,新鲜蔬菜很难见到。</p><p class="ql-block"> 做饭取暖没有煤,一年四季要去戈壁滩打柴、挖树根。冬季寒风肆虐,打柴时脸和手脚都冻伤了。特别在夏天,外边温度达四、五十度,穿着单衣,背起几十斤重的柴火,趟过荆棘草丛,又扎又咯人。</p><p class="ql-block"> 最考验指战员的是夏天的蚊虫叮咬。戈壁滩的蚊子个大嘴长,“真的是三个蚊子一盘菜”,隔着衣服都能咬人,经常会劈头盖脸袭来,多的伸手就能抓一把。皮肤被叮咬后红肿一层,很多女兵被咬的皮肤感染化脓了,不得不去医院治疗。</p><p class="ql-block"> 夏天在广场上看电影时,再热的天大家都要“全副武装”。毛巾把头裹的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裤脚像绑腿一样扎起来,稍不留意就会被蚊子咬出大包。</p><p class="ql-block"> “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不怕困难不畏强梁,任凭天空多变幻,哪怕风暴沙石扬,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饥餐沙砾饭,笑谈渴饮苦水浆…。”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亲自创作的这首歌词,是当时艰苦生活的真实记录。</p><p class="ql-block"> 在苦战攻关的关键时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心系罗布泊。</p><p class="ql-block"> 陈毅元帅表示:“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早一点把原子弹搞出来,我这个外交部长说话腰杆就硬了。”</p><p class="ql-block"> 张爱萍将军为大家鼓励说:“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p><p class="ql-block"> 尽管生活又苦又累,但我们的指战员们,却以乐观主义的精神笑对艰难。他们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就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p><p class="ql-block"> 一批批新兵来了,一批批老兵走了,许多战士从入伍到复员也没离开过场区。临走前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到基地生活区马兰看一眼,能痛快地洗个澡,能到有座位的电影院看场电影,能从从容容地吃顿饭……。</p><p class="ql-block"> 有的营在核试验场转战32年,住了30年帐篷。</p><p class="ql-block"> 这些为了让共和国挺起脊梁,让蘑菇云早日腾飞的罗布泊军人们,是我们时代真正默默奉献的英雄。他们的崇高就在于长期吃苦而不以为苦,核爆炸时那瞬间的辉煌,使他们把所有的艰辛都当成了欢乐和光荣。</p> <p class="ql-block"> 于无声处听惊雷</p><p class="ql-block"> 入伍来到核试验基地后,战士们上的第一课就是“保密”。核试验基地的对外番号是 “8023” 部队,地址 “新疆永红”。</p><p class="ql-block"> 当年出于保密的要求,每个执行任务的人员、工作单位必须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有的夫妻二人分别接受了任务,但彼此都不告诉对方,等在基地双方见面后才知道他们执行的是同一种任务。</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周总理在钓鱼台召集有关人员开会时,邓颖超都主动回避了。总理说:毛主席讲保密,该知道的知道,不该知道的不知道。邓颖超是中央委员,能说她不可靠吗?但组织没安排她管,我从没给她讲,她也不听。</p><p class="ql-block"> 王淦昌,1961年党中央决定让他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时,他毫不犹豫说:我愿以身许国! 从此化名王京,在两弹研制秘密历程中奋斗了17年,直到1978年才回到北京。</p><p class="ql-block"> 邓稼先在受领任务后神秘“消失”了。他对许鹿希说,往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过得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那年爱人许鹿希才30岁,家里既有双方老人,还有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全家团聚已是28年之后。</p><p class="ql-block"> 原警卫团指导员赵文玺,1961年入伍。因在给父母的信中说了句吃不饱,他母亲就做了一个馕让他哥哥送到部队去。但他哥哥到新疆后四处打听,无人知道部队地址只好回去了。她妈妈听说找不到儿子就哭了,怎么会这样!村里有人对她说,你儿子可能是特种部队,特种部队都保密的很。</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老兵,从入伍开始一直到死,“保密”伴随其一生。甚至有的老兵复员后身体出现问题,也不能对医生说出原因。</p><p class="ql-block"> 有首歌唱到:风不要说,云不要说,我们在大漠默默地拼搏;苦也不说,累也不说,我们在戈壁默默地生活,抒发的就是国防科技工作者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使命,军人的职业,让他们在生活中失去了很多,奋斗和创造使他们平淡的人生趋于高尚。罗布泊的蘑菇云见证了马兰军人的无私奉献,共和国的核盾牌上铭刻着他们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而我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p> <p class="ql-block"> 马兰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核试验现场,在科技人员中间最怕说起孩子这个话题。一次次试验中,不知有多少对夫妻双双进场执行任务,年幼的儿女只能托付给亲友邻居照顾。</p><p class="ql-block"> 在基地创业初期就来到马兰的励进、张淑梅夫妇是双军人。在回忆那段往事时张医生说:“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1964年执行第1次核试验任务进场区。那时,我的大儿子才两岁,我爱人励进早已进场。在零前的一个多星期,领导找我谈话:“在场区参试部队中,有很多的女专家、女工作人员,上级要求我们再抽调女医生进场区,我们考虑让你去,你看有什么困难吗?”</p><p class="ql-block"> “没有!” 我想都没想就回答了。</p><p class="ql-block"> 领导又问:“你有什么要求,需要组织帮助吗?”</p><p class="ql-block"> “没有!” 我还是很干脆地回答。</p><p class="ql-block"> “张医生,那你的孩子打算怎么安排?”</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一下把我问住了,当时我脑子里还真没有想这个事儿。那个年代,组织信任、工作需要就是最光荣的,跟组织讲价钱、讲条件,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领导接着说:“组织上帮你找个人看孩子行不行?我们已经找组织处迟干事的爱人谈了,让她帮你看嘉铭,你看行吗?”</p><p class="ql-block"> “行” ! 就这样,我也进场区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人单纯、认真,对工作从不含糊,真是党叫上哪儿就去哪儿。现在想起来,那可是我们国家进行第1次核试验,领导、专家都没有底儿,要是真出了事,我俩都牺牲了,孩子不就成孤儿了吗?可现在你再问我,我还是坚决回答去。只不过有时想起来,觉得有点亏欠了孩子。</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邱研究员,是1963年毕业到罗布泊的大学生。孩子一出生就送到了姥姥家,5岁才接回来。直到十几岁了,孩子都很少张口叫爸爸、妈妈。</p><p class="ql-block"> 王超英是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在一次试验任务中要求去北京出差。当时她丈夫在国外进修,她独自带着6岁的女儿住在北京的旅店里。她对女儿说:“妈妈明天要出去工作不能带你去,一个人在这里等妈妈回来好吗?”第二天一早,她给孩子买来糖果和饼干放在桌子上,丢下熟睡的女儿出门了。等她办完事暮色已降临,当她急匆匆赶回旅店推开房门一看,女儿手里握着半块饼干,满脸泪痕地趴在桌上睡着了。王超英一把抱起女儿,泪水一串串滴在孩子脸上。</p><p class="ql-block"> 马兰的母亲们,一肩挑起工作的重担,一肩挑起全部的家。她们用坚强、用理解、用担当,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世界上最无私的爱,用生命造就了生命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提起参试人员的苦乐悲欢,基地司令员马国惠少将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p><p class="ql-block"> 马国惠擦着泪说:“作为基地司令员,我也说不清这几年我们参试人员有多少父母去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有多少人孩子出生没能守在身边,有多少亲人有病不能亲自照顾。现在我们试验成功了,可是大家在情感上的这些牺牲和缺憾却永远无法报答,无法补偿了。</p><p class="ql-block"> 作为司令员,我从内心感谢他们,感谢那些同样为我们的成功做出了奉献的亲属和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  蘑菇云腾飞了,春雷震响了。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被剥夺长达22年之久的合法席位,中国从此真正的屹立于世界东方了,再也不需要看谁的脸色!</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中国、曾经的半岛、曾经的阿富汗、伊拉克都成为过列强的战场。现在的中东人民又在忍受某些国家的炮火袭击,弱国无外交,唯有国家实力才是和平保障。</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吧,记住那些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建立不朽功勋的英雄们。正是这些普通的创造者们,用青春、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我骄傲,我的马兰兄弟姐妹们;我骄傲,我曾是一名马兰军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