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家父王永佑,字晓猷,1894年生人,1986年辞世,为山西灵石王家大院祖父王鸿远(字子猷)之七子。据王氏族谱载,曾祖父王奎聚在山东阳谷守城时“文县令命他与徐县尉带兵勇,驱民守城,他据理力争,开城门纵放老弱者【使逃】,有人劝他随民撤离,他斥责到:吾祖代有忠孝…吾今有守城职责,城亡与亡,分也,各行其志可尔。他以一介书生【仗剑登陴,指挥守御】终因众寡不敌城陷”,被太平军攻杀,其子一部分回灵石齐家育人,发展家业,王鸿远便随二兄王鸿翔、五兄王鸿儒赴陕,分别在陕西怀远(清雍正时置,今应为榆林横山一带)、勉县、长武恤荫云骑尉、典史、县丞等。1875年,钦差大臣左宗棠在肃清捻军与陕甘宁回乱时,兄弟们筹运出力,深得信赖,左西征收复新疆期间,先后保加王鸿翔五品衔,负责泾州粮台,新疆收复,又蒙二品顶戴按察使衔黄鼎。王鸿远受左氏委任试用布政司,负责【督办西征官钱局】事宜。当时,光绪帝下诏所拨西征银款五百万两及准允向外国借贷的五百万,多经其手,又自捐银两支援军需。新疆收复,【升衔山东使用同知】。王鸿儒也先后被【藩宪林委办甘肃后路粮台】,【署陕西长武县知县】,三兄弟与族祖王家驥紧密配合保证军需供应,被左宗棠【以采运一切军装军粮出力保奏,交部议叙加一级记录三次】,“在西征收复新疆中,王氏兄弟功不可没”。现在再读起左公赠予祖父王鸿远的亲笔楹联“径无凡草惟生竹,气似灵犀可避尘”才如红炉点雪,心开意适,更能领悟出其中味道了!</p> 原件现已捐献西安碑林博物馆存藏 <p> 网络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最近因二次去祖籍灵石王家大院探访,近距离接触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家风良俗,深受其感染,不由想起我的父亲王晓猷身负王家大院印痕,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那个兵荒马乱时期,徒有“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的铭牌,能为国为民做些什么?</p> <p> 上图为家里孩子们在日本做交流学者时,从早稻田大学拿到的父亲“学历报告书”</p> <p> 于是在网上输入“王晓猷”三字,刹那,一系列搜索结果鱼贯而入,其中“赠 王晓猷县长 姜献琛 洛川县志续”的条目,一下子吸引住了我。这不正符合了父亲于一九二零年学成回国后第一任施展抱负的时间和地点么!只可惜,网上只有条目,没有内容。是书?是文章?还是诗文?于是打电话至网站,一番番按图索骥、一通通电话来去,洛川县政府办公室、县文物旅游局、县政协,终于联系到了县政协文史委晁新宏主任,在他的热情帮助下,经过微信,一篇充满历史人文典故,赞誉父亲政绩的诗篇赫然入目,看过那篇热情、通俗又充满历史典故、轶事的诗文,不禁为作者国学之渊博,立意之新颖,构思之奇妙所叹服。这里,将原文录于下与朋友们赏析:</p> <p> 洛川县政协文史委晁主任发来的诗文原件,为作者姜氏后人所存。</p> <p class="ql-block">经查询学习有关资料,略注释于下,请朋友们勘误:</p><p class="ql-block">注1:姜献琛,字瑞庭,洛川城关镇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拔贡,县民称为“姜拔贡”。献琛聪明好学,能诗善文。平时沉默严介,喜怒不形于色,不妄取,不滥交。民国8年(1919)在县高等小学执教,训课严明。民国13年(1924)1月至民国14年(1925)12月任县高小校长,因其德高望重,入学读书的很多,受到历任县长和各界人士的尊崇,常被聘任教书。晚年发奋著述,著有《洛川乡土志》、《洛川县志续编》二卷,断至民国18年(1929),未印制发行,仅存手抄本,分别藏于南京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为后来编修洛川县志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他平生不善理财,虽家境日渐破落,仍处之泰然。晚年生活清苦,经绅士王子万多方周旋,得到政府每月10块银元津贴,聊补无米之炊。卒年70余。存诗有《勉门弟子》等篇。</p><p class="ql-block">注2:宰,主管、主持,古时官吏的通称。</p><p class="ql-block">注3:规模,制度程式,场面气势,人物的才具气概,典范,谋划计划。</p><p class="ql-block">注4:四长,一般指德、才、学、识。这里把“信”列入,说“信为魁”为首,应是“仁义礼智信”五长,是否是作者效仿苏轼与别人对诗“三光日月星”时,为了对仗,把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类说成“四诗风雅颂”,把易经中所谓四德“元亨利贞”吟为“四德元亨利”,而丢掉了“贞”,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注5:棠荫,指惠政或良吏的惠行。出自周武王的弟弟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至今在岐山周公庙可见其碑立之。</p><p class="ql-block">注6:桃花,可能出自明唐顺之《送朱建阳》诗“道旁桃李烂春情,可怜仙令看花行”。</p><p class="ql-block">注7:凫( fu),野鸭。</p><p class="ql-block">注8:仙令,县令的美称。</p><p class="ql-block">注9:右军,王羲之别名。相传王羲之爱鹅,后以“右军”作为鹅的别名。宋沉括《梦溪笔谈·讥谑》:“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又谓鹅为‘右军’,以其好养鹅也。有一士人遣人醋梅与燖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汤燖“右军”两隻,聊备一饌。’”宋 高承《事物纪原·虫鱼禽兽·右军》:“晋 右将军 王羲之 好鹅。在 会稽 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 每就玩之。道士曰:为写《黄庭经》,当以相赠。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去。今人误以鹅为‘右军’,缘此故。”</p><p class="ql-block">注10:治谱,出自《南齐书.良政传.傅琰》,称颂父子兄弟居官有治绩之典。《治谱》亦为一政书。明余自强撰。十卷,续集一卷。讲如何做官。</p><p class="ql-block">注11:三槐,王氏之代称。世出自周灵王的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据传,至父辈应为八十八代,若从太原王实迁至灵石静升算起应为二十二代。</p><p class="ql-block">注12:隈,山水等弯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注13:澹(tan)台, 复姓。澹台灭明(前512年(一说前502年)—?),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东周时期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孔子弟子,教育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封其为“江伯”、宋封其为“金乡侯”。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p> <br> 父亲于洛川任职后,先后又去过扶风、兴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平级调动吧。怎奈当时的民国政府与封建帝制的复辟与反复辟,各方利益代表的权力争斗,不断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加之军阀割据,整个国家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官场贪腐,祸匪横行,民不聊生,为免同流合污,保一身之清白,早早便退出官场,做起了教书先生,算是传承了王家大院“束身以圭,观物以镜。种德若树,养心若鱼”的家风,这首他的首任所获得的赞誉诗文可见一斑。 王家大院人的修身十四省 <p> 王家大院管理处宋主任,办公室尹主任、杨老师及族亲们送我们的历代宗祖留下的“诗、联、文、雕、拓、画及趣闻轶事之印品。</p> <p> 最后,用二次同老弟去王家大院探访,所成拙诗一首作为此文的结束语吧,朋友们见笑:</p><p><br></p><p> 2020年6月9日再到灵石王家大院随记:</p><p><br></p><p> 世事沧桑似梦幻</p><p> 家是纷纭如谜团</p><p> 总有贤达拨离迷</p><p> 一朝雾散现倪端</p><p><br></p><p> 情怀家国代流传</p><p> 心系修业辈连绵</p><p> 兴衰家国难离分</p><p> 盛世今日尽开颜</p> 王家大院门前的绵山,王家大院敬业堂前院正厅立一楹联: 《听汾思波涛天下惟心路须静 望绵知崎岖世上岂蜀道纔难》<div> 乐善堂前院正厅立有:<br></div><div>《纬武经文勋业皆绵峰而永峙 敦诗说禮儒行并汾水以长清》</div> 王家大院恒贞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