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心 带 史,追 索 中 国 文 化的 “世界身份”

晓颖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熟悉余秋雨先生的读者都知道,在90年代,他23次辞职远行,孤身在全国各地进行文化考察,写下风靡一时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国文化一直是余秋雨先生研究、写作的主线,数十年来,他不断从空间、时间、人格、美学等维度梳理中国文化。如果说成为几代人传统文化启蒙读本的《文化苦旅》是一个开端,那么《中国文化课》就是这条延长线上的重要总结。</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单元</b></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化”的定义是什么。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国际上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几百个,中国当代《辞海》所给的文化定义,也缠绕费解。为了不让陌生读者在理论险坡前逃走,作者设置了几个感性的台阶,以讲故事的方式,从世界读书日说到文化的超时空能力,从一幅画说到艺术能够打通政治经济隔阂。最终,余秋雨先生将“文化”定义为:“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单元</b></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铺展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壮阔史诗。作者并不想把叙述变成普通教科书式的“中国文化史”,而是依据王阳明心学的主张,以心带史,也就是以自己的“心灵大感觉”来激活历史,然后调动起读者的“心灵大感觉”。更重要的是,书中立足世界坐标,从人类进入文明的门槛、四大古文明的生命力比较开始,一直追索着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在追索过程中,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魏晋名士,成了为中国文化奠定“世界身份”的顶级设计师群体。</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单元</b></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追索文化史几千年之后,仰首看天,寻求中国文化的精神主干:儒家、佛家、道家。讲述儒家以“君子之道”为核心,提领各端,并拉出君子的对立面小人进行展示。讲述佛家以《心经》为主导,以“空”和“度”为基准,渐渐集中到禅宗。讲述道家,分“老庄路线”和“道教路线”两部分。是一种“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力量,也是一种终极性的创造力。</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四单元</b></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余秋雨先生回答了国际友人和本国青年问得最多的问题:中国文化为什么会成为人类各大古文化中唯一的长寿者?如此优秀的文化,还有哪些重大弊病?他根据自己在国际上反复演讲并获得赞誉的观点,在本课程中讲述了中国文化长寿的八大原因,以及至今犹存的三大弊病。</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单元</b></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一单元是文化课的“地下宝库”。一般的书籍,看过了也就看过了。但是,本书建议读者进入长久的记忆、贮存、诵读过程。每项记忆,又分“基础记忆”和“扩大记忆”两个层次。例如唐诗、宋词应该记忆的范围,也做了两层次划定。悠悠文脉,就凭着这样的记忆,可以延绵终生。</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想和女神们分享书中这样一段文字:唐代是美好的,但是一切美好都会被邪恶的目光觊觎,时时面临面临着分割的危险。唐代,先有安禄山,后有李希烈,还有其他一些人,一心想着破坏。颜真卿居然以文化人的身份,每次都站在危险的最前沿,用生命来捍卫唐代。为了战胜安禄山,他付出了整个家族三十余口的生命;为了战胜李希烈,他付出了自己苍老的晚年。每一次,他都不是偶然遭难,而是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唐代,就是这样保卫下来的。或者说,正因为这样,唐代才叫唐代。颜真卿就是唐代文化人格的地标。当然,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代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的那样,“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而品读《中国文化课》也是一次文化之旅,读完这本书,走过这趟旅程,我们也就知道了自己的文化身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