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终于见识到玛雅文明了。原来它是在丛林里!</h1> <h1>真是想不到,在那浓密的热带丛林里,竟藏着如此静谧的辉煌。一座座条石垒就的金字塔,一个个耸立在塔顶平台的石头殿堂,一组组精美神秘的石雕图案,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古老文明的灿烂。</h1> <h1>这就是我们此行所见的第一个玛雅文明遗址, 1987年列为世遗的帕伦克(Palenque)遗址,在墨西哥南部恰帕斯州的帕伦克国家公园。国家公园的总面积有1700多公顷,遗址核心区有几十公顷的样子。</h1> <h1>这座玛雅城邦,在公元600到750年间达到其繁荣的巅峰。但是进入9世纪后,帕伦克和同时代的其他玛雅城市一样,迅速衰落,被抛弃、淹没在丛林中,直到19世纪才被发现。我们看到特奥蒂瓦坎和阿尔班山等遗址大体都是在这个时期没落的。什么原因,不得而知。有说是疫病,有说是天灾,有说是战乱。墨西哥的古文明真是充满了谜团。</h1> <h1>帕伦克是西班牙人对这个玛雅古城邦的称谓,意思是保护一个地方的木围栏——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其实当时玛雅人的城墙是石头的。这个城邦的玛雅原名是拉卡姆哈(Lakamha),意思是“大水”,因为它周围有无数泉水,还有瀑布。帕伦克是在墨西哥高地和沿海平原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显然十分重要。</h1> <h1>世界著名的古文明大多产生在大河流域。就算不是多么有名的名山大川,墨西哥的特奥蒂瓦坎也是在墨西哥河谷,萨波特克文明的阿尔班山遗址建在削平的山头上,我们西藏以及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国的古老宗堡也是建在山顶。而玛雅则是唯一诞生在热带丛林中的文明,尤其显得与众不同——它周围虽然有水,号称“大水”,但是那水流跟两河流域以及长江黄河还是不能比的。</h1> <h1>玛雅文明的范围不止限于墨西哥南部及尤卡坦半岛(Yucatan Peninsula),而是涵盖了整个危地马拉和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的西部地区。贝比说,玛雅一词的意思是“被选定的人”(the chosen people)——这在资料上并没有查到。玛雅人在这些地区的踪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玛雅文明和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等文明崛起的时间差不多同时,而他们的文明又都可以追溯到奥尔梅克人。</h1> <h1>不过帕伦克在玛雅城邦中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位于城市核心地位的,是王宫,而不是神殿。</h1> <h1>帕伦克作为一个定居点应该是玛雅先民和好几种不同的古老文化汇聚融合之后,在公元前100年形成的,也是玛雅文名的一个代表。作为城邦,它记录在案的第一位国王公元431年登基,最后一位国王统治到公元736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615至683年在位的巴加尔王(Kinich Janaab Pacal,603-683)。他的名字的意思是“葵花大盾牌”。巴加尔王12岁登基, 80岁去世,在位68年,让他的城邦繁荣了四代。有点像在他之后差不多1000多年的康熙皇帝哦。</h1> <h1>帕伦克遗址有1000多座建筑,都是依山势而建,大都是巴加尔王时期的。考古工作者们在这片遗址探索研究了几十年,却不曾想到秘密就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直到一位叫艾尔伯特•鲁兹•路易尔(Alberto Ruz Lhuillier,1906-1979)的墨西哥考古学家1948年在这里的一个神殿随意一瞥。</h1> <h1>在前面一幅图片中帕伦克遗址最高最大的铭文神殿(Temple of Inions)里,鲁兹这一瞥,就看到地面的一块石板有一个洞眼儿,很像人为的。他感觉这块石头可能有文章,便设法把它提起来。眼前出现了一个很陡的阶梯,深入到神殿的心脏地带。但是阶梯上填满土石,堵住了通道。那就清理好啦。这一清理,就是4年。这是网上鲁兹在挖掘现场的图片。</h1> <h1>清理之后的阶梯,通向的是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学者们说这是玛雅文明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那65级台阶的陡峭阶梯下面,正是巴加尔王的陵寝。我们去时,巴加尔王的墓室和铭文神殿关闭谢绝参观,但是旁边他的一个王后的墓室可以参观,只不过她的墓室是在金字塔内的地面,而不是在地下,但其建筑结构样式与巴加尔王的大体一样。</h1><h1>这是帕伦克又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的金字塔不仅仅是如我们在特奥蒂瓦坎和阿尔班山遗址所见的那些作为祭祀场所,而且还是王陵,而且是国王生前所建。</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巴加尔王陵墓中出土的文物巨多。其中就有我们在墨西哥城国家人类学博物馆看到的那个玉石面具。只有如巴加尔王那样的君主才有资格死后戴玉石面具。据说巴加尔王的遗骸上涂满了朱砂,</span><br></h1> <h1>这幅绣品的图案是根据巴加尔王石棺床上的一幅雕刻所复制,很像一个人在开飞船。贝比说美国宇航局研究过这幅画,发现有65处与现代航天飞行器巧合。</h1> <h1>这种尖形拱被称为玛雅拱,据说是和蛇的脊骨形似。贝比说,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其他墨西哥古文化中,蛇和罪恶、邪恶毫不相干,而是智慧和知识的象征。走在这样的拱廊下,意味穿过知识的殿堂,达到与天和神的沟通。巴加尔王神殿金字塔内的阶梯也是走之字形,代表如蛇般行进,说明与天神的沟通不是直线的,而是有曲折。</h1> <h1>这个丛林中的建筑群还有很多雕刻,或记录了巴加尔王及其后人的宫廷活动如接见来访者或登基,或记录了他们征服其他民族的战果。</h1> <h1>一个小小的石殿式结构,竟然就是发现巴加尔王陵寝的考古学家鲁兹•路易尔的墓地。他是多么热爱他的考古事业,才选择和这个遗址长眠在这丛林中。而且他的墓和帕伦克遗址的建筑风格高度契合,无言地表达了他对这个遗址的深情。对于这样的学者,我们不能不满怀尊敬。</h1> <h1>我们看的第二处玛雅古迹,是1996年被列为世遗的乌斯马尔(Uxmal),它在尤卡坦州,距恰帕斯州的帕伦克515公里,一路平坦,很好走。说到尤卡坦一名的来历,贝比说,这是当地玛雅印第安人的土语,意思是“我不懂”。16世纪西班牙人从这里上岸后,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讲的是西班牙语,人家当然回答“我不懂”。但在西班牙人听来就是Yucatan,于是这个半岛以及这个州,就成了尤卡坦——我不懂。</h1> <h1>乌斯马尔城建在一片干草地上,但是依然为丛林所环抱。贝比说,那是玛雅丛林。玛雅人为什么喜欢在似乎与世隔绝的丛林中建城?好像也是尤卡坦——我不懂,因为没有答案哦。</h1> <h1>乌斯马尔是玛雅语,意思是“建了三次”(Thrice Built)。这个地方虽然公元前800到500年就有人定居,但是建城时间却晚于帕伦克,是在公元700年左右。据玛雅历书记载,乌斯马尔是图图尔•希乌(Tutul Xiu)家族创建的,这个家族以后成了乌斯马尔以及整个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帝国的统治者,沿袭有700年以上。</h1> <h1>乌斯马尔遗址的核心区有60公顷,遗址建筑有3000多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魔法师金字塔(Pyramid of the Magician)。这个金字塔高27.6米,底座69米长,49米宽,在乌斯马尔遗址范围内,无论站在哪里都能看到这座巍峨的建筑。</h1> <h1>魔法师金字塔相传是一个小矮人一夜之间建成的,所以又称“矮人宫”(House of the Dwarf)。其实这个金字塔始建于公元800年,建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说乌斯马尔建了三次,主要就是指这个金字塔,是在较小金字塔的基础上建了一次又一次。</h1> <h1>魔法师金字塔现在不能攀登,也不开放。作为与天神沟通祭拜的神殿,这个金字塔没有坟墓。两个阶梯通往塔顶,保留了之前建的大小两个神殿。它们与塔顶的神殿都是供奉玛雅的雨神(Chac),据说塔顶的主神殿就是建成了雨神面具的形状。</h1> <h1>魔法师金字塔的转角都是圆弧过度,与我们在墨西哥所见的其他金字塔那种棱角分明的拐角不同。</h1> <h1>乌斯马尔的建筑以普克(Puuc)风格为主,这是盛行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建筑风格。普克在玛雅语中是“山地”的意思。在尤卡坦这个基本上都是平地的地方,山地应该意味着一种起伏不平的风格吧。</h1> <h1>乌斯马尔很多建筑墙壁的嵌砖花纹比我们在米特拉萨波特克遗址看到的更复杂些,而嵌砖花纹上雕刻也更多。</h1> <h1>魔法师金字塔旁边的应该是当时的行政管理中心。西班牙人占领之后据说曾有天主教修女在这个地方向当地妇女传教,所以西班牙人称它为“四方修道院”(Nunnery Quadrangle)。贝比认为这个名字不伦不类。</h1> <h1>这一排长长的建筑应该是当时的宫殿,被称为“总督宫”(Governor’s Palace)。它建在三层阶地的平台上,100米长,12米宽,9米高,是玛雅建筑中最大的一个平台。</h1> <h1>总督宫二层平台的正中有一个双头豹宝座。双头豹在玛雅文化中象征着战争和王权。而这个宝座正对着总督宫的入口,证实了这个宫殿的性质。1951到1952年,考古工作这在这宝座下进行挖掘,出土了913件珍贵文物,都是祭品。</h1> <h1>总督宫中的玛雅拱还有这样的变形。</h1> <h1>很漂亮的玛雅拱。</h1> <h1>乌斯马尔遗址还有一个相当完整的特拉齐特利(Tlachtli)球场,不过在玛雅语中,这种球技的名称是波塔波(pok-ta-pok),意思是“要下蹲好几次”。</h1> <h1>场地是个斜坡,靠墻壁的中间挂着中空的圆壁,那就是球门或者球篮,总之是要进球的地方。下面一溜石刻代表玛雅崇尚的蛇。可以看出这种球技在当时普及的范围有多广。</h1> <h1>贝比说,玛雅遗址的地貌有如奶酪,表面看来平滑,其实有很多孔。有孔的地方就有水,也有玛雅人的定居点。另外考古还发现玛雅人在这丛林中,修了很多路,使他们重要的城市之间彼此都能沟通。这些道路可以走马车,尽管玛雅人还没有轮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