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9厂大门趣闻

江山

<p><br></p><p> 799厂大门趣闻</p><p><br></p><p> 国营第799厂(简称:799厂)又叫国营红星无线电器材厂(简称:红星厂),其庄重正式的工厂大门有:钟片间厂大门、后营门厂大门、小营门厂大门等,这些工厂大门人们都十分熟悉。为什么这些工厂大门分别叫:钟片间、后营门、小营门呢?尤其是对位于公路边的最高大的又最具气势和工厂标志性建筑的也普遍被人们认为是工厂正大门的厂大门叫成后营门,而工厂前大门又在那里呢?其实,建厂初期修建的也是最早的工厂前大门却鲜为人知,至今除了少数老一辈的799人知道外,恐怕是没有几个人知晓这个工厂前大门了。</p><p> </p><p> 799厂成立于1939年,抗战时期从湖南醴陵迁至四川宜宾,当时在宜宾建厂的地址是一片荒山坟地,从小地名叫白沙湾至罗锅沱一带建起了几间简陋的厂房,那时交通不便,没有公路只有靠船走长江河道水路。工厂物资和工人的出行通道都通过长江水路出入,工厂正大门就设立在长江边靠近罗锅沱的一处回水沱处,即原供应科(处)废品库下边。在废品库至原二车间(102厂)桂圆树林一带建起了生产厂房和陶瓷烧成工艺的主要设备--窑炉。</p><p> </p><p> 工厂当时是做民用电力、通讯陶瓷的,产品主要原材料是泥料,烧成工艺主要燃料是煤炭,原材料、煤炭及其它生产物资主要靠船只水运,船只停靠码头后全凭工人挑上岸运到车间,当时父辈们入厂的考试就是去江边挑煤炭,能从江边挑上百十来斤煤炭一口气走到车间煤场的才算合格。</p><p><br></p><p> 后来为了方便货物运输,减轻工人劳动负荷,提高工作效率,才建起了一条缆车轨道,用缆车来专门运送生产资料和煤炭等物资。建厂初期只有职工几十人,这些红星厂的元老级的创业者和开拓者,仅凭最原始的生产资料和肩挑背扛的加工方式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和奋斗。</p><p> </p><p>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虽然早已经开通公路运输,但是江边这个简易的码头和通道都一直在使用,船只从乐山嘉阳煤矿把煤炭运到码头,再由缆车运至二车间旁的堆煤场,那时用于烧成精密陶瓷的煤炭,还要进行冲洗筛选才能使用。在江边前简陋的厂大门和码头处人们还能依稀地看到一幢已显破旧废弃的圆型碉楼式的建筑,在原二车间桂园林处的江边土坡上,还能观察到早已废弃了并且被泥土掩埋的窑炉,那个碉楼式的建筑应该就是当时的门岗值班室吧。</p><p><br></p><p> 工厂的管理者们的办公地点即是人们俗称的“管理楼”,这是一幢座北朝南,砖木结构的一楼一底及两侧拥有地下室的对称式的典型的楼堂式建筑,管理楼中轴处是正门,门前有十几级用青石铺就的阶梯,拾梯而上即可进入管理楼的一条纯实木地板铺设的走廊通道,走廊两侧即是若干个办公室,整个管理楼的一、二层地板及走廊、阶梯、栏杆全部都是实木结构。进入正门以后再顺着楼中央的对称式两侧阶梯而上,即是二楼的办公室和会议室,从一楼至二楼的阶梯,分成两侧上下通行,既可以在人多时分散人流还可起到突发情况下的人员疏散作用。二楼正中央的正门上方有一个整幢楼唯一的一个阳台,阳台面向长江,视野非常开阔,这个阳台既是管理者们休闲观光的地方,又是最高管理者召集职工开会和向职工训话的讲台,管理楼即是整个工厂的最高管理机关。</p><p><br></p><p> 799厂的第一任厂长任国常的住所,在紧靠管理楼不远的后面山坡上,即原工厂招待所,这也是一处土木、砖混结构的别墅式的复式建筑,分前楼和后楼两部分,也是完全对称的建筑,可见那时候工厂老板和建筑设计师对工厂建筑的用心和考究。招待所坎下是一个沼泽池塘,因长有漂浮植物荷花而得名:荷花池,当时工人们住的宿舍即在离荷花池不远的靠近罗锅沱的一处十分简陋的工棚。而当时的管理层干部则住进了荷花池旁一带修建的几处土墙小青瓦的类似别墅的平房里。</p><p><br></p><p> 为了方便工厂管理,也因为人们上下班通行的缘故,厂房(车间)、管理楼与职工住宿之间修建和设立了一道门岗,同时为了提醒职工们能按时上下班,那时没有先进的广播设备,就在门岗处挂放了一块类似火车铁轨样的大铁片,门岗值守人员就用敲击大铁片的声音来告知工人们上下班的钟点。后来这个大铁片就被人们称之为钟片,而门岗那间屋子也自然而然地就为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钟片间”了。后来这个钟片间被改建成了进入生产区的大门了,但历史已久及人们已经习惯的原故,生产区大门就一直被称之为:钟片间。</p><p><br></p><p>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交通开始发达起来,宜宾不仅有水路船运,还有了公路、铁路运输,工厂地处的白沙湾也修建了吊白(吊黄楼至白沙湾)公路。为了方便与公路连接和物资运输及工人的出行,在临近吊白公路旁的厂区,先后建起了两个工厂大门,这两个后期建设的工厂大门,相对于长江边的先前修建的正大门和钟片间大门来说,历史既没有那么悠久,资历也不能相比,所以按厂大门建设的时期排序和功能区分,位于家属生活区的那个较之江边工厂前大门后建的紧邻吊白公路的厂大门取名为:后营门,与之在吊白公路线上仅相距百余米的直接进入厂区的那个与钟片厂大门及后营门相比只能算工厂副大门的厂门取名为:小营门。</p><p><br></p><p> 这就是为什么生产区大门叫:钟片间,而与公路相邻的被人们通常认为的工厂正大门叫:后营门及小营门的缘由,而靠江边的那个工厂最早修建的前正大门至今却鲜为人知。</p><p><br></p><p> 作者:江山 摘自本人《红星文化与人文氛围》一文</p> <p>图为:后营门,位于吊白公路旁的工厂大门,普遍被认为是工厂正前大门。</p> 图为:钟片间,进入生产区的工厂大门 图为:钟片间改造前的工厂大门。 图为:位于吊白公路旁的小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