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尽管烈日炎炎,也掩盖不了隆昌寄宿制学校对“学共体”理念的满腔热情、对“一个都不能少”教育的执着追求。</p> <p> 6月11日,让学共之光 撒遍每个角落---隆昌寄宿制学校学共体校级课例研讨活动如期开展。本期课例研讨的是数学学科的王青竹老师,课前我们首先为青竹老师做了宣传海报,恭候各位老师前来观课研讨。</p> <p> 与此同时,数学组的“大神”们,组成了强大的、势不可挡的“备课共同体”,个个神勇,妙招百出,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近乎完美的上课方案。</p> 践行者 <p> 和谐的课堂从尊重每一个孩子开始,青竹老师的尊重从“倾听”开始,她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表达,弯下腰来耐心、用心聆听每一个孩子的想法,以便寻找孩子思考的出发点,同时能抓住生成及时的进行“串联”、“反刍”,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教学方式,孩子们能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收获的快感、被尊重的骄傲。</p> <p> 课堂上的交响曲,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在合作学习中、在各种对话中奏响的。看!一个个鬼灵精怪的小脑袋在展示着、倾听着、思索着!</p> <p> “学共体”的研究从“观察”开始。观察孩子的神态,捕捉神态背后的思想,描述孩子的表现,透过孩子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真的为学生服务?以便更好的改进我们的教学。“观察—描述—反思—改进”,是我们从学生出发的教学,是有意义的教育。看!我们观课的老师们正在用心的观察着、思考着、实践着……</p> 研讨者 <p> 曹主任就“学共体”课例研讨活动的目的、过程做了汇报。</p> <p> 青竹老师进行说课————</p><p> 在反思中她如是说:和谐的课堂是平等的、尊重的,教师要还给孩子话语权,创设和谐的“对话式”课堂。</p><p> “对话”即“你说我听!”、“我说你听!”而不是“你们听我说!”给孩子一片可以自己探索、自己商量的空间。</p><p> 有对话、有思考才是收获,重复的对话是没有意义的,不要让孩子变成复读机的真正动力是孩子能够感受到有人在用心倾听他的想法。</p><p> </p> <p> 反思促成长,一个个观察者组成小的“研讨共同体”并就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反思。</p><p><br></p><p> 老师们沉浸在研讨中!</p> <p> 语文组的几位老师就“深度学习”做了阐述!</p> <p> 数学组的老师们就协同学习、学习动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p> <p> “你拍一,我拍一”组就“对话”阐述了自己组的看法!</p> <p> 老师们的研讨记录!</p> <p>研讨共识!</p> 引导者 <p> 校长总结:首先肯定了五年一班学生的成长。更是肯定了老师们对学共体的实战效果。并对学共体的研究、实践提出来自己的想法。</p> <p> 整个活动领导们可以说是从备课、到听课、到交流,全程参与、全程指导。有领导的谋略、老师的勇敢、学生的参与,隆校的学共之光,定会照亮每一个角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