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四) 智慧生存</p><p> 综观古今中外,人类无非三种人生:一是千秋霸业,百战成功,开万世太平,享荣华富贵;</p><p> 二是清誉雅望,毕生追求立身之本(德、言、功)和性情之根(书卷、花木、山水);</p><p> 三是化外观尘世,冷眼看凡夫(朝代兴废,名利追逐,色即是空,造无数冤孽)生活的根基是一颗平常心。</p><p> 生活在等待中展开,精神一面要逃避无常,企求永恒;无常和重复是自然为人生立的法则。</p><p> 另一面却又厌倦重复,渴望新奇。缺乏目的和意义变得无聊,没有能力为自己设立一个目的,是人的天性和惰性。</p><p>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那句“少年择高处立,中年就平处坐,老年向宽处行”被后人奉为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p><p> 明代学者王阳明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p><p> 在物质至上,欲望喧嚣的时代,人要安静地陷入过往和未来,须要时间治疗,察看包括自己与周围世界的世道人心。</p><p> 人生有很多劫难。我属第二种人生,中年人不可贪恋山巅的风光,晚年更要问诊时代,用文学照亮生活。</p><p> 真正的书,不止在书房里,更在田野、在社会、在人心里。阅读那些文化遗产的书,生命的书,老百姓的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