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庙(一)

安陵小民(赵辉)

<p>——白庙村村名的历史沿革</p> <p>  白庙村是中国最古老的乡村之一,土地肥沃,人杰地灵,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走进白庙村,便感到脚下的土地因历史悠久而显得厚重。</p> <p>  白庙村属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正阳街道办事处,位于西安市主城区西北约10公里、咸阳市主城区东北约15公里处的渭北黄土原上。村南是汉惠帝刘盈的陵寢安陵大冢。《汉书》卷二记载,“惠帝七年八月戊寅崩,九月辛丑葬安陵。”《关中记》中说“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如今,村周围仍残留着汉安陵邑的残垣遗址,附近的汉文化堆积层中胭脂成泥,瓦砾成堆,生活用品等遗物时有发现。由于安陵邑遗址的存在,为历史典籍中的记载以及对过往历史的推断提供了有力的参照。</p> <p>  据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里说:“安陵故城在雍州咸阳东二十一里,周之程邑也。”南宋罗泌著《路史》中说:“程。商封吴回后,今咸阳故安陵城,周程邑也。”南宋郑樵著《通志》中也说:“程氏,伯爵,风姓,重黎之后也。重为火正,裔孙封于程”。程,即程国,“周之程邑”的前身,是殷商时代(约公元前13世纪)的一个小封国,咸阳第一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p> <p>  程国地处渭水与泾水交汇处,沿渭水北岸往西可抵达关中西部的歧地(周原),沿泾水往北可以抵达陇东高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于是,季历(周文王姬昌之父)为了东出,在武乙24年(约公元前12世纪)率周师灭程,于其地设“周之程邑“而居。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仍居程邑谋划伐纣大计,同时在沣水东岸建镐京。武王时,镐京建成,定都镐京,封其弟姬高于毕程。</p> <p>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不满废其外孙太子位,联合缯和陇西犬戎,杀幽王于戏(今临潼东),西周亡。东周迁都雒邑(今河南洛阳),程邑也在战火中被夷为平地。</p> <p>  《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秦将都城从栎阳(今陕西阎良)迁到了咸阳(今秦汉新城窑店一带),北坂故程地尽归秦都城咸阳。</p> <p>  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朝代,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朝代的皇帝,可惜就是太短命了。</p> <p>  《史记:项羽本纪》中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室,火三月不灭。“从此段话中,可以体会出经营了近半个世纪的咸阳之恢宏,巍巍庞大的咸阳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成了废墟。</p> <p>  随后,大汉政权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西汉皇帝死后大多葬于咸阳北原,并在高祖刘邦长陵设长陵邑,惠帝安陵设安陵邑,景帝刘启阳陵设阳陵邑,武帝茂陵设茂陵邑,昭帝刘弗陵平陵设平陵邑,由是咸阳原亦称五陵原。</p> <p>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在咸阳故城置新城县,七年并入长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复置,更名渭城县。</p><p>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分长安以东为京兆尹,渭城以西为右扶风,长陵以北为左冯翊,谓之“三辅”。长陵、阳陵属左冯翊,渭城、安陵属右扶风。</p><p> 东汉光武帝六年(公元30年),渭城并入长安,安陵仍属右扶风。</p><p> 三国魏将长陵、安陵并入京兆郡的长安县。</p><p> 西晋末年(公元304年),五胡乱华,烧杀抢掠,将少女烹饪煮食,肆意杀戮,残暴至极。这一时期北方混战,五陵邑从此成为阡陌,失去了曾经的繁华。</p> <p>  自西汉皇帝葬咸阳原设邑至西晋末年的300年间,五陵邑像镶嵌在渭水北岸的五颗明珠,熠熠生辉。安陵邑是最灿的那颗,闪耀在中国文史的天空中。</p> <p>  叫“白庙“这个名字,大约起始于1870年前后。同治初年(1862年),以任武、马彦虎为首的回民发动叛乱,想要杀光陕西汉人,在黄河以西建立一个纯粹的穆斯林国家。他们进攻县城,围猎村庄,对汉民不分男女老幼,挨村挨户,全部用刀砍死,用火烧死,为杀人而杀人,纯粹的反人道种族灭绝行径,几个月内在关中平原杀人五百万。1864年,左宗棠率部追剿捻匪进入陕甘,剿抚并举,逐渐平息了这场灾难。</p> <p>  浩劫过后,关中平原土地荒芜,村寨凋零。安陵故地仅剩下寿峰寺的残垣白壁,逃难而归的人便暂居其间,重建家园。</p><p> “你从阿达(哪儿)来的?”</p><p> “我从白庙来的。“</p><p> “你到阿达去呀?”</p><p> “我去白庙。”</p><p>“白庙”就在人们的一问一答中成了村名。</p> <p>  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阳县志》记中,五陵原东北乡并无“白庙”村名,在安陵故地有村名为“姚家寨”;《渭城区志》记载,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新的行政区划整编中,“姚家寨”被“白庙”所取代。又据马忠主编《渭城文史资料》中说:“白庙村原名姚期寨。东汉功臣姚期后裔居住在此,姚期墓在今郭村南里许。白庙村姚姓即姚期后裔。”姚家寨即姚期寨,姚期即铫期,东汉以后,妫姓、铫姓尽回归其祖姚重华之姚姓。</p> <p>  从安陵邑到白庙跨度1400多年,其间就只叫过姚期寨吗?历史记录空窗,也许“姚期寨”名一叫就是千年。</p> <p>  铫期是谁?据范晔《后汉书:铫期传》记载,铫期(?-34),字次况,颍川郏县人。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铫期在冯异的举荐下投到刘秀门下,成为刘秀落难洛阳之时少数心腹之一,后来随刘秀平定河北,消灭了王郎及铜马、青犊等流民军,并长期镇守魏郡,为建立东汉王朝立下赫赫功劳。“光武即位,封安成侯,食邑五千户。”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病故洛阳,刘秀亲临治丧,赐敛服,赠以卫尉、安成侯印绶,谥封为忠侯。“子丹嗣。复封丹弟统为建平侯。后徙封丹葛陵侯。丹卒,子舒嗣。舒卒,子羽嗣。羽卒,子蔡嗣。”</p> <p>  铫期之功能荫及多代,与铫期的品行有极大的关系。铫期至孝闻名四乡,忠君爱国,如曹操之典韦,李世民之秦琼、敬德,深受刘秀的器重。铫期之死,刘秀悲病欲绝,极尽关怀姚氏便在情理之中。</p> <p>  安陵邑之后而叫姚期寨的原因,可能与铫期的食邑(封地)有关,安陵邑可能就是铫期的食邑。对这一观点,就从四个方面加以探究:</p><p> 一、以铫期对于东汉政权建立的功绩,死后很有资格陪葬帝陵。不过,铫期死于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光武帝刘秀原陵始建于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也就是说,铫期死时,原陵地址都未选定,自然谈不上陪葬了。</p> <p>  二、在龙兴之地怀川历史的长河中,民间一直流传着“云台二十八将葬怀川”的说法,况且,在孟州市西姚村有姚期、姚刚父子墓,石碑尚存。</p><p> 姚刚是姚期之子出现在传统戏曲《打金砖》中:姚期之子姚刚因军功受封,奉光武帝刘秀圣旨洛阳夸官时与太师郭荣相遇,因言语不和打死郭荣。郭为国老皇丈,光武帝酒醉听信郭妃馋言,屈斩姚期、姚刚父子,邓禹保本被阻,马武听说此事,怒提金砖见驾,光武帝刘秀逃进宫中,紧闭宫门,马武碰死于宫门外。光武帝酒醒,怪罪文武百官不保救姚期父子,致使二十八宿诸将亦受株连。</p><p> 因为戏剧渲染,使姚期后世闻名。但该故事剧情纯属虚构,没有史实根据,就连剧中姚刚也是虚构的。这虚构的人物会有墓有碑,难不成如孙悟空墓一般传奇?嗬嗬!</p> <p>  三、颍川郏县(今河南平顶山市郏县)安良镇段沟村是铫期的故里,现存有鬼神庄遗址,铫母墓,扳倒井,望小台,刘秀祠,刘秀床等胜迹,却没有铫期墓,说明铫期死后并未葬家乡。</p> <p>  四、铫期封侯,食邑五千户,安陵邑在惠帝时正好置五千户,不管东汉初年实际有多少户,从名义上说非常契合,封于铫期不无可能。在封建皇权时代,食邑(封地)就是皇帝指定的地方,没有圣旨是不能擅自离开的,即是死了,棺椁也必须回食邑,葬在封地是对皇权最大的忠诚。铫期正是这样守规矩的人。</p><p> 铫期墓在安陵邑(今白庙村)西约二里许的岭上,封土较为完憗。铫期不会无缘无故葬在这里,因为葬在这里才能体现出他的忠孝之名。一代二代由于皇权约束而居,三代四代依赖产业生活而居,开枝散叶的后世,这里便是故乡了。</p> <p>  白庙村姚氏皆言是铫期的后代,民国以前祭拜铫期墓是姚氏的大典。据说,清朝时,北村姚正元家曾悬挂御赐金匾“姚国公”,并有御赐乌金鞭一条。门前有大照壁,立带斗铁铸旗杆。昔时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p> <p>  从以上四点来推断,“姚期寨“名字的由来有其历史的渊源,以当时姚家的显赫地位,白庙村的一些古遗迹必然与铫期有关联,铫期是白庙村历史不可回避的话题。</p> <p>(铫期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