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地摊城市的烟火

浩如烟海

<p class="ql-block">他们隐藏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之中,拥有的就是方块大小的地儿,而这却是人间最胜的烟火。曾几何时看着他们在雨中撑伞守候的身影,有感而发了一条朋友圈,大意是让人们多多光顾一下他们的生意,是否起到作用无从得知,反正就是想释怀一下对地摊人群在那一刻迸发出的感情。</p><p class="ql-block">从白天车水马龙的街头,到晚上霓虹闪烁的夜市,似乎到处都有地摊的存在,大到家电,小到指甲刀,无所不包、无所遗漏。虽然他们各自占据的摊位或小或大,货物的价格或高或低,但是每一个小摊的背后,都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生存的资本。</p><p class="ql-block">我所生活的是一座山城,有着它独特的灵魂,山之豪迈和沉稳,水之清澈和柔顺,孕育了生活在这座小城的人们的朴实和善良。这里远离大都市,予其青山绿水、植被丰茂,被外界富裕了天然氧吧的美誉。这些勤劳的人们就在这氧吧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恬淡生活,当然地摊的经营者也在其中。他们大都无业,农村到县城生活,无工作的居多,年龄也各阶段都有,当然由于经营的品种和投入的大小,所以收入也完全不同。风吹日晒雨淋,披星戴月是他们的生活写照,虽然如此辛苦,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精彩。</p><p class="ql-block">那份精彩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满足和踏实。</p><p class="ql-block">地摊素来已久,清·刘鹗在《老残游记》第十二回写到:看那集上,人烟稠密,店面虽不多,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不一而足。”巴金在《谈》中写到:我当时发表过一篇小文章,写出我在寒风里地摊前的见闻。时代在变,商品在更新,但地摊一直沿革到今天,作为最原始的货物交易。</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灯光中,人声鼎沸,然而在那份嘈杂的声音中,有生意好而忙得不可开交的摊主脸上的喜悦,也有生意冷清的摊主昂首翘盼顾客脸上的焦急。当喧嚣的城市安静了下来,人们已经进入梦乡之时,他们各自收拾着各自的东西,总之这一夜就这么过去了。昏暗的路灯下他们怀里揣着或多或少的收获向家中走去,在大都已经熄灭的住宅的灯光中,为数不多的依然亮着灯的就是他们的家,家里人正在等待分享他们一晚的收获。</p><p class="ql-block">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一座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烟火味城市,才是我们此心安处的美好家园。地摊经营者,他们是低收入人群,依靠他们的勤劳的付出而生存者,也为我们提供着便利,地摊人生也有别样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放眼当下的地摊,主宰着地摊的人群,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流动性较大,人群也涵盖了很多种,当然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以此为生的。一位大娘出地摊有三十几个年头了,一辆小车、一锅汤、一双勤劳的双手,供出了家里两个大学生。黝黑的脸、麻利的动作,热气腾腾的一碗小吃,不知道美味了多少人!一碗一碗的卖掉,年复一年的拼凑在一起,点燃了一个家庭的希望。我无从得知老人的儿女的工作和所在的城市,但是不管他们身在哪个大都市,“地摊母亲”都应该是他们无比的骄傲和自豪,那一碗美食,也注定是他们心中那份淡淡的乡愁。</p><p class="ql-block">平凡中的平凡,也注定了这些人特殊的感情。他们之间既有熟人,也有完全陌生的,但是时间长了都熟悉了,有的还成为了了好朋友。在他们中间很少有人叫名字,大都是以他们的摊名为称呼。忙碌的时候,他们各自打理着自己的生意,也会相互帮忙,闲下来的时候凑在一起侃侃大山,偶尔还会聚在一起喝一顿。尤其是夜市买各种小吃的摊主,各自拿出各自的小吃凑上一桌,有时候也会喝的酩酊大醉,各抒胸怀。</p><p class="ql-block">当然,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矛盾,这些摊主也是一样。因为巴掌大的一块地而吵的面红耳赤,也因为同行竞争而恶语相加,但是无论如何,他们之间的矛盾似乎永远都暴露在外,少了很多内心的争斗和无形的角逐。在地摊经济不显山露水的今天,却在无形中拉长了和地摊相关产业长长的链条,无论是百货,还是小吃的背后,都有多条链条的存在,也有一群人在链条里谋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