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48)忠贞爱国家 信义满天下———记山西省灵石县董家岭村革命军人杨忠信

任峰毅

<p>  杨忠信 男 1923年8月生于山西省灵石县南关镇董家岭村 1937年10月参加山西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五团一营二连 1940年8月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1942年到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二大队二营任书记员兼营长秘书 1943年1月被选送到延安 1945年到山西兴县蔡家崖工作 1948年6月参加了晋中和晋西南解放战役 1949年5月在西北军政大学担任营教导员 1949年随军南下 1950年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团级指导员 1952年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指示赴哈尔滨参与创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1953年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系舰炮指挥仪专科主任 1959年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教务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1960年晋升为中校 1959年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进修 1961年8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任命为师级干部 1965年转业地方在山西省机械厅工作 1971年任太原市物资局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 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 1983年离职休养 享受正地师级待遇 2017年7月病逝 享年95岁 </p><p> 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1937—1945)、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1957)、西北人民功臣章(1950)、抗日军政大学纪念章(1940)、国庆五周年天安门广场观礼台纪念章(1949—1954)、朱德青年队模范奖章等。</p> <p>杨忠信的故乡山西省灵石县南关镇董家岭村</p> <p>  一、少年常怀报国志</p><p> 1923年8月 杨忠信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南关镇董家岭村 自幼家境贫寒 从小便饱偿了生活的艰辛 祖父曾在陕西做生意后来赔了钱。父亲17岁时就用肩膀挑起一副货郎担养家谋生 靠着卖一些针头线脑的小本生意供儿女们读书。杨忠信从小就体验到了生活不易,发愤苦读,从初小到完小,学习成绩在全县一直名列前茅。</p><p> 日本帝国国义侵华的炮火,粉碎了一位14岁少年的求学梦想。1937年10月杨忠信和他的同学们在班主任老师的率领下,毅然投笔从戎,抱着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走出校门参加了山西抗战决死队第二纵队,成为所属五团一营二连的红小鬼。杨忠信虽然年少但志气大,革命意志坚定。他与战友们在灵石、霍州一带的南同蒲铁路沿线毁铁路、割电线、端炮楼、捉汉奸搞得鬼子惶惶不可终日。与此同时,他们还深入乡村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发展壮大革命队伍,由于表现突出同年12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上图为杨忠信(前排蹲着)与父亲及兄弟姐妹们合影</p> <p>英俊的少年决死队员</p> <p>二、艰难困苦玉汝成</p><p> 创业艰难百战多。据杨忠信后来回忆,当时在部队每天吃得只有黑豆高粱,没有蔬菜,几百人的伙食,二斤干萝卜就算是菜。后来他当了排长,每月可领2块5毛钱的津贴,因为没有菜吃,就把津贴全买成了辣椒,顿顿靠辣椒就上高粱下饭,结果导致便秘,非常痛苦,但再艰苦的条件也没有动摇他离开革命队伍的信念。</p><p> 就在决死队刚刚成立时,只有些大刀片之类的简陋武器。国民党军队里有人不屑一顾的说,连我们正规军都打不过日本人,就凭你们这几件土的掉渣的武器只能白白送死。但杨忠信与战友们就是不信这个邪。他们想方设法,经过动员国民党散兵退出部分武器,从鬼子手里夺回枪支等多种手段,使队伍实力不断增强,由于群众基础扎实,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决死队二纵队就发展壮大成了拥有一万五千余人的抗战主力。</p> <p>三、百团大战受洗礼</p><p> 1940年春日军在华北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将山西境内的白圭至晋城公路改为铁路,企图割裂太行、太岳两个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为破坏其修路计划,摧毁敌据点,解放被日军强征的民兵,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决定发起白晋铁路破击战。1940年8月杨忠信所在的部队接受任务后迅速行动,他们乘着夜色拆铁轨、抽枕木、割电线极大的打击了鬼子的嚣张气焰。经过激烈的战斗,共破坏铁路50余公里,摧毁大小桥梁50余座,倾覆火车1列,歼灭日伪军350余人,救出被日军强征的铁路民工1000余人。白晋铁路破击战作为百团大战的一部分将永载史册。</p> <p>四、瓦窑堡前结姻缘</p><p> 1942年杨忠信到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二大队二营任书记兼营长秘书成为抗大第六期学员,毕业后留校当了干部。</p><p> 1942年底,经过日寇的两次大扫荡,党中央觉得当时已不适合再办学校。于是在1943年1月决定选拔一批三年以上的老干部调回延安进行整编。杨忠信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经过长途跋涉与交城山里的抗日游击队接上了头,游击队的司令员罗贵波派了一支小分队护送他们通过层层鬼子的封锁线,顺利到达革命圣地延安。</p><p> 也就是在1943年杨忠信结识了一个叫冯贞的河北籍女战士,共同的遭遇和经历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并肩战斗的革命伴侣,1945年这对新人在延安土窑洞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p><p> 上图为杨忠信(左)与妻子冯贞(中)1943年7月1日在延安瓦窑堡前合影</p> <p>相濡以沫的革命伴侣</p> <p>五、东渡黄河上前线</p><p>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杨忠信从瓦窑堡下山来到了兴县蔡家崖,在晋绥边区工作,随后以文水中学为基础开始扩充队伍,壮大力量。</p><p> 1947年春天,杨忠信来到山西离石县大武镇,当时因为条件太艰苦了,从文水中学带出的100多人竟跑了一大半,只有杨忠信和少数人坚持下来,作为区委书记的杨忠信在大武镇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1948年6月,组织上派杨忠信率领两个班的民兵到交城汾阳一带参加了晋中和晋西南解放战役。</p> <p>六、南下出征育精英</p><p> 1949年当时西北军政大学与步兵学校合并,杨忠信担任营级教导员。1949年12月,杨忠伟率部队一野500多人经过宝鸡、成都、最后来到重庆与南京二野合并担任营教导员,主要任务是改造国民党校级军官。</p><p> 1950年底,杨忠信所在的部队改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他担任团级指导员。</p><p> 上图为杨忠信与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干部合影</p> <p>七、北上冰城搞科研</p><p> 1952年,党中央决定在东北哈尔滨成立军事工程学院,陈赓任院长,因为二野办学校有经验,就决定让杨忠信所在的这支部队到哈尔滨去办学,杨忠信由此成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人之一。</p><p> 为了加强力量,当时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还请来了苏联专家七八十个人担任顾问。随后又从全军抽调了180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师,成立了5个系22个专科。1953年4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成立,杨忠信担任海军系舰炮指挥仪专业专科主任,。1959年,我军为了发展尖端科技,成立了原子工程系,扬忠信担任了原子工程系教务处处长。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55年杨忠信被授予少校军衔。</p><p> 上图为杨忠信在哈尔滨与灵石抗日英雄王虎安的弟弟王松林合影</p> <p>八、政治学院受洗礼</p><p> 1959年8月杨忠信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入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深造,在这所革命的大溶炉里接受教育,提高自己。1960年杨忠信晋升为中校。1960年8月从政治学院毕业由国防部任命为正师级干部。</p><p> 上图为罗荣桓元帅与毕业学员合影</p> <p>九、脱下军装仍是兵</p><p> 1966年杨忠信脱下了一生挚爱的军装转业回到了老家山西太原。当时正逢“文化大革命”,在等待分配期间,曾在省机械厅等单位工作。</p><p> 1971年组织上分配他担任太原市物资局一把手,为人谦逊他说自己业务不熟,就不要当一把手了,主动让贤担任太原市物资局革委会第一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5年改任太原市物资管理局副书记,副局长,行政12级。</p><p> 虽离开部队脱下了军装,但杨忠信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传统。当时物资局一穷二白,连办公室都是租赁的,他率领职工们不等不靠白手起家先后建起了办公楼、宿舍楼,还为单位积累了数百万元的资金。在物资供应相对紧缺的年代,物资局在当时也算一个有特权的单位,但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以权谋私,至今老同志说起来都众口一词,称赞他是廉洁奉公楷模。</p><p><br></p> <p>十、颐养天年心系国家</p><p> 1983年12月,杨忠兴离职休养,享受正地师级待遇。几十年来,一身绿军装仍然是他的心爱之物,洗得发白了,还一直在穿,在资深老干部中,他的收入算是比较高的,但她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p><p> 对自己严格要求,省吃俭用,但在国家和人民有难时,他总是慷慨解囊2008年汶川地震,他带头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多次,获得太原市救灾捐赠管理中心颁发的“向四川地震灾区人民奉献爱心证书”。</p><p><br></p><p><br></p><p> 尽管离开领导岗位已经几十年了,但他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始终没有改变,90多岁高龄,依然每天坚持读书看报,遇到好文章就剪贴起来,至今家里还保存的他的好多剪报,他写的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经常把读书心得写在笔记本上,或者书报旁边的空白页面,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报纸上画的重点就是她勤奋学习的见证。 </p><p><br></p><p> 他始终关心着党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关心着单位的廉政建设,从2008年到2010年他先后多次获得中共太原市物产集团有限公司颁发的“优秀共产党员”和“顾问组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的简历和业绩被编入《中华名人大典》、《中国精神文明大典》、《时代先锋》、《感动中国—时代杰出人物》、《世界名人录》、《开国将士风云录》等100多种文献典籍,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p> </p> <p>十一、言传身教守初心</p><p> 对于党和国家,她是一个个恪尽职守的好党员、好干部。对于家庭,他又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好父亲,好爷爷,好长辈。他经常说做事先做人,思想道德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一定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说,我的许多战友在战争年代就牺牲了,我能活到今天,应当知足了。我也两次险些失去生命,一次是在战争年代得了伤寒差点死掉,是当地的老百姓救了我。另一次是在1956年得了肾炎,医生已宣布病危不治,是哈军工的领导关心我,他们找到了一个民间偏方,为我治病,我才得以侥幸生还。人应当懂得感恩,我的生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要将余生用来为人民服务。在他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影响下,儿孙们个个都很优秀,努力上进。</p><p> 作为离休干部,他享受的医疗待遇比较高,平时买药可以实报实销。但他廉洁自律,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许家属儿女们用她的医疗本买药报销占国家的便宜。有一次保姆感冒了,想用他的医疗卡买些药,他坚决不从,并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他的认真劲有时候让子女们觉得有些过分,但杨忠信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较真的人。</p><p> 上图为晚年的杨忠信与家人在一起</p> <p>这就是杨忠信,一个从炮火硝烟中走出来共和国军人!一个心系党和国家以及他心爱的人民前途命运的革命者!一个胸前挂满军功章却从未居功自傲普通老干部!</p> <p>  本期美篇根据杨卫国《回忆父亲的一生》整理 并得到赵希望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