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相约星期三,相约直播间”,2020年6月10日再次与徐斌老师相约直播间。今天徐老师直播的主题是“概念的意义与本质”。</p> <p> 大家都觉得数学抽象,那是因为有大量的概念理解。如何让学生既了解概念来源,又理解概念意义呢?徐老师从三个角度做了讲解:小学数学概念编排特点,概念形成中的教学策略,概念同化中的教学策略。</p> <p> 小学数学概念编排特点从小学数学概念的内容与小学数学概念的形式两个方面展开了分析。</p> <p> 在整个小学阶段,概念的教学内容大致包括十个方面的教学: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的概念,量的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简易方程的概念,应用题的概念,统计的概念,概率的概念。</p> <p> 在小学阶段概念是以什么形式编排出来呈现给学生的呢?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的呢?课堂上老师如何让学生理解概念意义的本质,同时也了解概念的形成?定义法,描述法,列举法是小学阶段概念的主要形式。</p> <p> 概念形成是从大量的具体例子中抽象出某一对象的共同特征。徐老师以人教版的《面积的认识》为例,诠释了概念形成的三个策略:感知要充分,归纳要分化,概括要及时。</p> <p> 在概念的教学中有效利用概念同化,即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理解新概念。徐老师以《梯形的认识》为例,诠释了概念同化教学中的三个策略:上位结构要清晰,相互作用要积极,认知结构要刷新。</p> <p> 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概念获得方式要相互融合。如果都用概念形成方式,那在教学上时间会不够用,如果仅用概念同化方式也不符合儿童学习中的认知规律。所以感知实例后要加强概念抽象概括,解释概念定义后要寻找实际事例。以感知的方式理解抽象概念的含义。</p> <p> 此次学习让我对概念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选取恰当的事例,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在新概念学习时,要与相关旧概念对比区别以产生新概念。这就需要我们在概念教学时上位知识让学生理解透彻,后续学习才能轻松愉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