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及之处全是绿 心中有感皆是情

❤️

<p>  还记得2015年的盛夏,第一次来到华科校园里上课,在那个明媚的午后,教科院旁小池塘荷花盛开,沁人心脾。</p><p> 现在回忆起来,往事历历在目。</p> 就在刚才,持续5个小时的线上答辩顺利结束了!伴随着毕业答辩的完成,我在华科在职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也即将结束。此时心中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div>  首先,最想感谢的就是我的导师朱新卓教授。纵使心中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对朱老师的谢意。在职研究生其中的“在职”,包含了太多的含义:有工作之后对学术的追求,更有因为工作忙碌而无暇科研的无奈。按照时间节点,当我完成了2015和2016年的集中学习后,就可以着手开始准备毕业论文了。可是2016年我换了新的工作环境,又碰上2017年初为人母的人生转变,这一切让我的论文迟迟没有开始。</div><div><br></div><div> <br></div> 机缘巧合,成为朱老师的学生。这是我的幸运!作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得心应手,但是在教科研上,确实不是很擅长。<br>  朱老师以他严谨的学习态度、缜密的思维、渊博的知识和负责任的态度感染着我,他言传身教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知道我答辩时间紧,专业理论水平弱,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有待加强。于是,从他优秀的学生们中挑选了3位同门师姐师妹:博三张聪聪学姐、博一骆婧雅学姐以及研一肖沛小师妹,和我一起组成了研究团队,她们特别是肖沛同学对我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提供很多指导。 因为我学习基础不好,缺乏完整的思路,是朱老师一步步指导我、跟进我的研究。比如我论文里问卷的编制问题,朱老师和我探讨了无数次,帮我逐句逐字的一遍遍修改;论文修改时我常常是当天晚上9.10点写好发给朱老师批阅,第二天早上7点就收到了朱老师逐篇逐句的红笔批改;疫情期间,朱老师常常鼓励我说:“虽然现在被疫情打断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但正是有了这一段空闲的时间,你更应该把握当下,珍惜这难得的学术时光。”翻阅我的备忘本,看到的是每一次研讨会上朱老师的提点笔记;打开word文档,看到的是朱老师一字字的批改审阅。我为我自己有限的学习能力感到非常愧疚。“朱老师,您辛苦了!”在此,谨向朱新卓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向同门张聪聪学姐、骆婧雅学姐和肖沛师妹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除了导师,还要感谢我的一位挚友——杨成老师。为了让研究更有实践意义,我需要一位在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在整个论文研究过程给我全方位的支持,所以在论文开题没多久后,我就找到我的挚友杨成老师协助我。接到我的求助电话,她满口答应下来。她作为一名班主任和四年级的语文教师,平时工作非常忙碌,她常常在周末和我一起到华科参加研讨,数不清多少个周末整整一天陪我在华科从清晨研讨到华灯初上。最后几次正是期末复习阶段,她的教学复习工作繁重程度可想而已,还是依旧周末赴约华科。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她总是谦虚地说:“我也学习到了很多,只是给你提供了一些思路,希望能有一点帮助就可以了!” <p>  此外,还要感谢各个学校帮我发放问卷的好朋友们:李英老师、朱青老师、詹雪老师、容芳老师、严谨老师、蒋嫣然老师、徐慧老师、刘会老师、张莎莎老师、李荣燕老师、魏敏毅老师、王媛老师、罗丽华老师、王艳老师、王靓老师、钱锦老师、李义老师、杨成老师以及参与调查的同学们和家长们,没有他们的帮助与参与,我不可能完成数据的收集。</p><p><br></p><p><br></p><p><br></p>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们。感谢我的爱人、我的父母、我的公婆对我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在我身后做我坚强的后盾、帮我分担家务、照顾小朋友,我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学习研究中;没有他们在我沮丧时候为我加油鼓气,我不可能坚持到底,顺利完成学业! <div>  最后的最后,我还想感谢我自己,没有放弃。</div><div> 虽然我本科阶段并不是教育学专业,但是为了在教师职业生涯走得更远也更专业,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毅然决定进修硕士学位。当面对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学术的瓶颈时,每每想到成长路上这么多支持我、帮助我的良师益友,我都能一次次突破自己、整理心情、重新出发。</div> 在本次论文的撰写中,数不清查阅了多少篇文献、记不清修改了多少次问卷、忘不了无数个哄睡女儿后才能挑灯夜战的晚上、更忘不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白天下沉社区晚上彻夜修改论文以争取如期赶上最后一次答辩机会的艰难与煎熬。但在回首时看到自己没有辜负读研究生的初衷并且取得一定的学术进步,一切都是值得的。 <p>在华科进修的这段时光</p><p>目及之处全是绿</p><p>心中有感皆是情!</p><p>愿所有的过往都能化作前进的动力 </p><p>伴我前行</p><p>一路风雨一路歌!</p> <p>嘿!</p><p>少女麻麻</p><p>加油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