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因为疫情的原因,这是今年的博瑞智第一期家训,越发的显得弥足珍贵,感受到强大的爱的力量被激发出来。 在这次课上,结合我的生活,我体会最深的点如下:</p><p>一、永远经典的三个天条</p><p> 任何时候来复训这三个天条都深深的打动我的心,每次都有新感觉:(1)转变者的天条,学习了三年多再回头来看,更能够认识到人的主体性,不论是自己还是孩子都是一个主体,要想实现转变,自己要先打开心门,自己给到自己爱和力量,而不是幻想天上掉馅饼和等待外部环境会发生变化,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提供的,自己不学习和成长,就很难在某一时间实现突破。(2)教育者的天条,尊重别人的主体性,你永远不要想着去改变别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而大多数人只想着去改变别人,而不去改变自己。所以不要去试图用各种手段去改变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只有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爱的能力,影响到家人。看看自己的影响力、带动力到底有多少,如果还是很弱,就回头提升自己吧,先把自己整好!(3)若想事情变好,我自己必须先变好!我先改变,“当我改变了,我的世界就改变了。”或许些许的变化很快就会看到,但要持续的变好,就要求自己持续的变好。这一次张飞亮老师讲到一个点,很多家长都觉得醍醐灌顶,当我们通过学习,改变了想法---随之态度改变----随之情绪调整---语言发生改变---肢体行为发生改变-----最终形成习惯,只有最终形成了习惯才实现了真改变,在单动法则中也提到你“必须得真改变!真改变!真改变!”孩子才能根据你的行为,改变对你的印象。真改变就是形成习惯固定下来,而不是朝令夕改,时好时坏,让孩子更加无所适从!所以我先改变,真改变,坚持真改变!</p> <p>二、家是讲感情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p><p> 情感层面就是动力系统,教子阶梯中情感的成分也占到70%,促使孩子发奋学习的是情感的力量,不是你讲的道理。所以给家人传达好的情感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情感的内容主要是包括:爱、接纳和欣赏三个部分。线上的课讲的比较详细和可以反复听,但在传递情感层面我个人认为线下课更能感受到情感的流动和同频共振,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比较热衷于线下课和沙龙的原因。我常常问自己是否拥有美好的感情,是否能传递出美好的感情。过分理性的人群往往包裹的比较结实,不愿意敞开心扉,流露情感,生怕显得软弱,不够坚强。其实内心强大的人表现的更柔和,内心懦弱逃避的人才需要伪装一个强硬外壳。人际关系的法则就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你!”对家人和孩子像大自然一样的涵容,当另一方被温柔以待,当一个人被完整的接纳,他就会开始内省,开始慢慢改变自己的模式,开始考虑家人的感受,开始向上向前!</p><p> 情感不是头脑解释出来的爱,不是通过思维和事件来论证的,因为证据都在不断变化,有证据就有爱,没证据就没有爱,仍然是有条件的爱。想到自己的爱人,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无论孩子表现的是不是理想状态,都有着深深的爱怜和眷顾!无论什么事情发生,关注的不是这个事情会带来什么样社会价值的获得和丧失,而是亲人的安全和感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如果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爱,感受不到家长坚定的支持的信念,孩子的生命之火就无法燃烧的越来越旺!</p><p> 在两性关系中,情感的流动会让彼此更贴心,而不仅仅是仿佛左手握右手的守着责任心,用事件去论证是否对方还爱着我!男女存在差异,男人要给女人讲道理,女人不愿意和男人讲道理。尊重对方的差异性,欣赏对方的差异性,男人多体会情感,女人也听男人把话说完。我和爱人以前都特别喜欢给对方讲道理,都要证明自己是对的,都要说服对方,我讲不过他,就生气。就像我儿子回忆的说“你以前说不过老爸,就气的躺在床上哭。”脑补一下那个画面,我很汗颜,我们完全进入无意识状态,甚至都淡忘了,但却伤害到了孩子,给孩子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二是,如果有着良好的感情交流,就不容易落入语言的陷阱。你说着语言,同时语言也在说着你。语言所代表的内容也是伤人的利器,语言所代表的内容其实也是通过你的大脑解释过的,其实就是“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伤害到你!”如果夫妻两个感情交流比较多,其一是不容易备语言戏耍误解和吵架,再就是争个两句也很容易回到有意识状态。我和爱人以前争执一开始是想说服对方,控制对方,后来发现说服不了到最后其实是强词夺理,胡说八道,伤害了感情。现在和爱人的争执真的很少了,有时争个两句,就会有意识,笑笑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就非常释然。一件事就是你这样看,我那样看又怎样?有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沟通也变得比较轻松。沟通就是看到别人的视域,也合理表达自己的视域。任何事情别人只能给建议,自己的事情最终由自己决定。孩子的事情我们虽然可以给建议,也要最终尊重他的选择。没了控制的欲望又有什么可吵的呢?现在想到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就会觉得非常的温暖,就会有会心的微笑,和爱人说说孩子的趣事,感受到他正在象一棵小树一样成长,在经历一个男孩长大一件件要经历的事情,我们就会感受到作为父母发自内心的喜悦,教育孩子就是简单的以成长为目标!</p> <p>三、以生命影响生命,保持热情,做一个幸福快乐的母亲,快乐是我的责任!</p><p> 这是我最近非常需要修炼的功课。孩子的素质教育必须从母亲教育开始,可能对孩子影响最多的就是母亲了,作为一个母亲,不是说你在工作上有多么认真,你做出了什么业绩,你的学历有多高就能把孩子教育好。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母亲的状态了,我无法忘记庞众望的母亲是怎样用她的状态去滋养孩子的,虽然有太多的外在因素使得这个孩子奋发图强,但是没有母亲对现状的坦然接纳,对未来积极乐观充满希望,踏踏实实的面对生活,孩子是不可能成长的那么积极阳光和进取的。回想当把孩子生下来,作为一个母亲其实我更多的对自己的生命状态还是一个无意识状态,大多数凭着传统的观念,原生家庭的模式和社会通行的尺度来对待和评价自己,有着很多的负面的烙印和观念,感受快乐和享受过程的能力比较弱,比较纠结结果。做事和教育孩子总是盯着结果就会导致压力和焦虑,反而缺乏积极性和能量,比较被动,这样的陪伴状态导致孩子也无法在一个轻松和接纳的环境中成长。钟表匠布克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孩子和大人,只有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才会使大脑处于放松和兴奋的状态,无论学习做事还是生活,才能更有效率和能更多的感受到美好。我们的家训第六节的“十三大新观念”告诉我们,“快乐情绪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快乐氛围必不可少。</p><p> 一个女人不高兴,全家都不高兴。爸爸是家里的风向标,妈妈是家里的温度计,让孩子看见妈妈就觉得高兴温暖和安心,孩子自然有勇气去面对挑战。作为一个妈妈要先让自己快乐起来,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杨老师也说过,在爱的状态,只要你有,即使你不给,孩子也能感受得到, 就看你在不在状态。平时多关注美好的事物,自己给到自己爱,快乐没有理由,关键是你自己让自己快乐起来,快乐不是向外求的,而是要有能力向内求,不要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行为上,否则你就被控制了,你就失去了快乐的自由。情绪是自己的事情,快乐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完全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学习成长就可以!</p><p> 在家学着做乐妈趣爸,杨老师说的“说学逗唱”,学着逗自己开心,逗孩子开心,逗爱人开心。幽默感不是一时能培养出来的,就多说说看到的和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家里还有两只猫猫,常常和家人分享它们搞笑的行为,拍下它们憨态可掬的照片发给孩子!</p> <p>四、做不到还是知不道,保持饥饿、保持愚蠢!</p><p> 王阳明说“知行不能分作两事”。所谓的“知道做不到。”这一次得到更深入的体会,能做到多少完全取决于你知的程度,你做不到还是因为你知的程度还不到位,而知道的程度又取决于你的求知欲。为什么在求知欲上浅尝辄止,是因为小时候道理讲多了,作为孩子知识背景小,大人讲的道理只能够理解一些字面意思,但是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认知上的标志,求知就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所以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不能讲道理,而是要提出问题,让孩子去实践,孩子不是通过听来认识这个世界的,而是通过看见和实践去认识这个世界的,孩子基本上是要到大学之后才能从理论上更好的去认知。对于孩子的好奇不要直接给答案和建议,而要善于提问,间接引导。孩子从疑问上升到反思性思维,好奇--疑问---反思性思维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从来不直接给答案,从来都是提出疑问,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能激发出孩子求知欲的好家长。我们训练的不是爸爸妈妈讲道理的能力,而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的求知欲会越来越旺盛。当孩子学什么学不进去,有可能是求知欲没了,要慢慢培养起来。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一下作为父母还有没有求知欲,有没有饥饿感?求知欲到什么程度意味你能知道什么程度,能做到什么程度,能把孩子引领到什么高度。 </p><p> 我们往往认为这些我都知道呀!“我觉得---,”人类已知的面对于茫茫的未知是太小了。知道的越多才发现未知的越多,这样才不会胡来,才不会自以为是,超出了自己知道的范围,还自以为知道,用错误的方式想培养出对的孩子,就是一种反讽。最近因为疫情,单位还是半封闭状态,工作主要是在家完成,总是一个人在家呆着,情绪上会有一点孤独和倦怠,不够积极和热情。同时爱和孩子提建议,在有意识的同理孩子感受,积极提出疑问,间接引导这方面做的不够好。培养孩子的六大精神软件任何时候比什么都重要。《培优》很久没看了,还需要要找时间看看。孩子最近正能量要比我足,自己克服了思想上的小波动,恢复到正常状态;爱护环境,看到垃圾会主动捡起来丢垃圾箱;照顾受伤坐轮椅的同学;在沟通交流中包容理解同学的情绪;还和我聊了下自我建设的话题,学习也比较积极认真。我真的是觉得再不振奋起来,要被孩子远远甩到后面了,更不要说引领孩子,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加油吧,庞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