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又一位国宝——我们的老革命父亲于2020.6.12晚11.00分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93岁。我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制作这个美篇,以寄托我们的哀思。</p> <p>张容,曾用名张东荣——我们的父亲,1927年9月3号出生在安徽省太和县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秋,刚满11岁即参加安徽省太和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少年宣传团,从事抗日宣传、动员群众的工作。 1940年3月,和大哥张一萍,三哥张东林,进入豫皖苏边区联合中学,作为第一批联中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八路军四纵四旅(原八路军115师344旅)政治部宣传队(即“战旗剧社”)任宣传员;“皖南事变”后,所在部队整编为新四军四师十旅,彭雪枫四师师长;由于种种原因,与三师九旅对调为三师十旅,黄克诚三师师长,进入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历任“战旗报”记者、编辑、译电员,十旅政治部宣传干事。 1945年秋,所在部队进入东北,先后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二纵五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39军116师。历任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组织科干事(正营级)参加了“四平战役”、“三下江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 因身体原因随四野后勤部医院南下到河南鸡公山疗养院,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在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听说他的部队即将抗美援朝,父亲想:从十一岁参加革命,就一直没有离开部队,部队就是家,不能离开家,于是到武汉中南军区报到,接待他的同志说39军已经赴朝作战了,建议他就地转业,地方也缺少干部。1950年秋,25岁的父亲转业至武汉市,奉命组建中共武汉市第四区(即后来的江岸区)委员会,是江岸区委最早的八个人之一。直到1957年,先后担任区委总干事、组织科长、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区委常委。其间,参与领导组建武汉市江岸区各级党组织工作,参加并担任1954年抗洪救灾江岸区指挥部主要领导工作,参与并领导江岸区“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如小桃园,老通城及五芳斋)等多项重大政治运动。 1958年至1963年,先后担任武汉消防器材厂(直属公安部)党委书记兼厂长,武汉市公安局党组成员;领导研制武汉吉普,是武汉市汽车工业奠基人之一。 1963年至1987年,历任湖北省交通厅党委常委兼党办主任,湖北省航运管理局党委书记,省交通厅党委副书记兼副厅长,省交通厅顾问,省人大代表;1969年到沙洋“五.七”先后人二团八连(湖北省交通厅)指导员,五.七干校校部专案组副组长,1979年至1981年,担任中国援建埃塞俄比亚公路项目专家组组长,组织领导中国援非第一条高等级公路的建设。1987年离休,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p><p> 父亲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廉洁的一生,勤奋的一生。</p><p><br></p><p><br></p> <p>父亲是2018.7月住进的湖北省人民医院,至今刚刚23个月,在医院的这两年得到了医院及科室领导,医生,护士无微不至的关心,期间,省有关部门领导也经常问候父亲,关心他的健康,这是主任在了解父亲的病情。</p> <p>在医院的两年,医院领导和医护人员为父亲过了两次生日,父亲的生日也很有意义,1927.9.3日,93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p> <p>91岁生日,中红会湖北工委主任黄黎明委托办公室莫主任来祝贺。</p> <p>几个好同事也来看望父亲。</p> <p>证书</p> <p>贺信</p> <p>我和父亲,护士(我们安徽老乡)留影。</p> <p>父亲在医院期间每天还要关心国家大事,学习历史,这是青岛我大伯的大女婿(也是一位老军人)寄来的历史书籍。</p> <p>一年前,与隔壁房的106岁的老红军来老(黄麻起义),亲切交谈。前不久得知来老在疫情期间也悄然离去。</p> <p>父亲坚持每天起来坐一下,他总是说:“生命在于运动”,一定要动。</p> <p>我们兄弟几个经常到医院看望父亲,陪他说说话,大哥每次来都要给他讲当天的新闻。</p> <p>2018.7父亲生以前工作单位,湖北省交通厅老干处的同志到我们家采访了父亲,连续进行了两天三,四个小时,父亲年龄大了,体力不行了,可能就是那一次采访以后,精神一直恢复不过来,我们决定让他住进了医院,直到去世。</p> <p>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也是父亲的生日,父亲戴着国家发的奖章留影。</p> <p>父亲不到12岁出来参军,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是他勤奋好学,边行军打仗,边刻苦学习文化。父亲的毛笔字很有功底,从我记事的时候就有印象,他写信、写文章都是一手很好看的小楷草书,离休以后还先后教了几个小盆友,父亲一生共写了200多首诗,前两年我们帮他出版了这本《三字集》。</p> <h3>父亲在修改《三自集》。</h3> <p>父亲的《三自集》签名。虽然90岁了,字还是那么苍劲有力。</p> <p>回到战争年代,介绍一下父亲的部队经历。</p><p> 新四军四师10旅战旗剧社,一张珍贵的照片。</p> <h3>这本书收集了一篇父亲的回忆文章</h3> <h3>解放战争时期和战友在东北。</h3> <h3>辽沈战役结束后的父亲</h3> <p>东北人民解放军二纵五师组织科,四野39军116师前身。前排是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葛震亚,当年是116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父亲的上级。</p> <h3>随四野后勤部队到鸡公山疗养院,日本医生在动手术。</h3> <p>鸡公山疗养院休整近一年,50年前后,抗美援朝开始,父亲申请回老部队39军,后勤部开了证明,父亲来到了武汉,因39军回到东北准备开赴朝鲜,组织上决定父亲转业到武汉市,组建四区(现在的江岸区)。</p> <p>鸡公山疗养院留影。记得小时候经常带着父亲的这个军帽,拿着一个信号灯,学李玉和,唱红灯记。后来听说家里一些历史书籍和这个军帽被老家的亲戚拿回家了,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想起来很是惋惜和遗憾。当年不懂事,很少关心父辈的革命历史,也没有好好收藏这些文物。</p> <p>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邀请父亲和五姨参加党史座谈会。五姨和我父亲同年,也是38年参加革命的,和父亲在一个部队。父亲从新四军四师到三师,五姨想和三姨在一起,就留着四师了。解放后任上海沪剧团团长。目前还健在,居住在上海。</p> <p>父亲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当年大哥张一萍带着三哥和父亲参加革命,二哥和姐姐在家务农。这是张氏三兄弟在青岛合影。</p> <p>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张氏三兄弟——三个抗战老兵合影。</p> <p>照片里的刘震旅长后来是39军军长。建国后授衔上将。</p> <p>听父亲说,这一枚奖章是四平战役后,部队推荐父亲获奖的,是当时最高奖励。</p> <h3>武汉新四军军部</h3> <h3>埃塞俄比亚修公路援非专家组长。因是高原地区,紫外线强烈,父亲回来后,特别怕太阳,紫外线过敏。</h3> <h3>父亲在家中留影,客厅的一副对联是父亲很多年前写的。</h3> <h3>父亲参观地铁站。</h3> <h3>父亲参观江汉路。</h3> <p>2019.10.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建国前的全国老革命颁发证书,奖章。</p> <p>父亲奖章的编号是511099号。</p> <p>父亲走的第二天,我们在医院和主任交接。</p> <p>2020.6.14.上午在武昌殡仪馆火化,亲属们做最后告别。</p> <p>父亲非常开明,生前就有交代:丧事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骨灰江葬在“五四抗洪纪念碑”附近,十年前我母亲也是这样办的。</p><p> 从殡仪馆出来,我们到了武昌中华路码头,在船上开了一个简短的追思会,大家说了一下对父亲的感受。</p><p><br></p> <p>视频一</p> <p>因为刚刚解放的时候,父亲转业到了武汉市江岸区(当时的第四区),五四年抗洪,父亲是区抗洪指挥部主要领导之一,他负责现在的粤汉码头这一段,在水里浸泡48小时,最后大堤保住了,但他从此得了一种罕见的病(简称脂膜炎),后来确诊这个病以后,终身服用激素,与病魔斗争了一辈子。因此他要求将他的骨灰撒在长江“五四”抗洪纪念碑附近,那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母亲的骨灰也是撒在这个地方)。</p> <p>视频二</p> <p> 轮船从中华路码头出发,顺水而下,到了纪念碑附近,鸣笛,将骨灰盒放入长江。</p><p> 父亲没有走,他老人家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又和我母亲团聚了,十年前大哥也说过:当年是父亲带着母亲走水路来到武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父亲的英灵任然在守护着我们,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