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共建和谐校园

亲情无价

<p>  针对近年来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多发、高发的形势,为严厉打击日益突出的电信诈骗犯罪活动,坚决遏制案件高发势头,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对各类电信诈骗方式的鉴别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请务必认真学习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知识,也希望您能将所学的内容转告家人、亲友、同事、邻居,大家一起来防范和抵制各类网络电信违法犯罪活动。</p> <p>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生居家线上学习,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增多,怎样保证学生居家学习防止网络诈骗尤为重要。犯罪分子利用手机中软件(快手打赏、境外人员操作的链接等)、固定电话等电信设备发布虚假信息进行诈骗犯罪活动,给受害人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无法弥补的精神伤害。为了保障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确保免受不法侵害,希望我们共同携手,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遏制网络诈骗犯罪的发生。</p> <p>  下面我们来学学电信网络诈骗防范须知知识:</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b></p><p><br></p><p>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骗取受害人信任,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汇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p><p><br></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二、当前,电信诈骗犯罪的作案形式和手段主要包括:</b></p><p><br></p><p> 1、购物类诈骗:犯罪分子开设虚假购物网站,一旦受害人下单购买商品,便称系统故障、订单出现问题需要缴纳保证金重新激活等,通过QQ、微信发送付款二维码要求事主刷单缴纳保证金解冻。有的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社交平台发布二手车、二手电脑等买卖信息,一旦事主与其联系,便以“缴纳定金”等方式诈骗。</p><p><br></p><p> </p> <p>  2、刷单(信誉)诈骗:犯罪分子利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发布兼职信息,以刷信誉挣额度为名诱使事主通过快捷支付,为获取受害人信任首款按照5%返还,随后以完成任务为名诱使受害人多次快捷支付,不予返还实施诈骗。</p><p> </p> <p>  3、冒充身份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木马程序获取在用QQ、微信账号及密码,针对QQ、微信内好友实施借款诈骗;或复制QQ、微信加受害人好友,冒充好友借款实施诈骗。</p><p><br></p> <p>  4、贷款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或网站广告,称可实施贷款,有贷款意向人员联系后,则以利息、保证金等名义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指定账户实施诈骗。</p> <p>  5、游戏类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游戏公告收购游戏账户信息,受害人与犯罪分子价格谈妥后,要求受害人进行网站交易,并发给其网站链接,受害人完成交易后不能提现,犯罪分子以缴纳保证金为由实施诈骗。</p> <p>  6、提供考题诈骗:犯罪分子针对即将参加考试的学生拨打电话,称能提供考题或答案,不少考生急于求成,事先将好处费的首付款转入指定账户,而后发现被骗。</p><p> </p> <p>  7、办理信用卡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网络、报纸、邮件等刊登可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的广告,受害人与其联系后,犯罪分子以“手续费”、“中介费”、“保证金”等虚假理由要求受害人连续转款实施诈骗。</p><p><br></p><p> </p> <p>  8、冒充公检法诈骗:犯罪分子冒充银行、社保等单位工作人员,称其信用卡或社保卡违规使用将被冻结为由,然后将电话转接或公检法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犯罪,一直与受害人通话,要求受害人不要接听任何人电话,同时为证明受害人的清白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指定账户或提供收到的验证码等手段,将受害人资金转走。</p> <p>  9、微信诈骗:“微信”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工具,不法分子利用它搭讪附近陌生人,从中寻找作案对象,伺机实施诈骗等犯罪行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防范诈骗须“四要四不要”</b></p><p><br></p><p>无论犯罪分子如何巧立名目、花言巧语,只要守住下列安全底线,就可以让犯罪分子无计可施。</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要”指的是:</p><p> 转账前要通过电话等方式核实确认;</p><p><br></p><p> 手机和电脑要安装安全软件;</p><p><br></p><p> QQ、微信要开启设备锁及账号保护,提高账户安全等级;</p><p><br></p><p> 网上聊天时要留意系统弹出的防诈骗提醒。</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不要”指的是:</p><p><br></p><p> 不要连接陌生WiFi,有些WiFi容易导致支付账号密码被盗;</p><p><br></p><p> 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验证码;</p><p><br></p><p> 不要将支付密码与账号登陆密码设为同一个;</p><p><br></p><p> 不要将身份证等个人身份信息保存在手机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不被泄露</b></p><p><br></p><p> 1.网络购物要谨防钓鱼网站</p><p> 在登录购物网站时要核实网站的域名是否正确,审慎点击商家从即时通讯工具上发送的支付链接,以防是钓鱼网站。</p><p><br></p><p> 2.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等含个人信息的单据</p><p> 对于已经废弃的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一定要妥善处理好。目前,有快递公司已推出“隐私面单”,但多数快递公司仍未做到。</p><p><br></p><p> 3.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p><p> 在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要在含有身份信息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XX用于XX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复印完成后要清除复印机缓存。</p><p><br></p><p> 4.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p><p> 一般情况下,简历中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p><p><br></p><p> 5.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个人信息</p><p> 在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络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p><p> 6.微信不要加不明身份的好友</p><p> 晒照片时,一定要谨慎,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要通过设置分组来分享照片。</p><p> 7.慎重参加网上调查活动</p><p> 参与此类活动前,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认真核验对方的真实情况,不要贸然填写导致个人信息泄露。</p><p><br></p><p> 8.免费WiFi易泄露隐私</p><p> 使用无线WiFi登录网银或者支付宝时,可以通过专门的APP客户端访问。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最好把WiFi连接设置为手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个一律”</p><p><br></p><p> 1、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p><p> 2、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p><p> 3、只要一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的,一律挂掉</p><p> 4、所有短信,让我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p><p> 5、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p><p> 6、一提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p><p><br></p> <p> 校园贷、电信网络诈骗几乎布满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轻信,不转账,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即刻关注其思想、行为动态,合理规划孩子的消费支出,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告知学校,最大限度减少财产损失,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p>

诈骗

受害人

犯罪分子

电信

微信

网络

信息

个人信息

网站

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