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三小宣传】夏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四年三班宣

<p>  随着夏季来临,气温高、湿度大、蚊虫密度高等成为主要的气候特点,各种消化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也进入高发季节,如手足口病、登革热、感染性腹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p> 手足口病 <p>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每年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p><p><br></p><p>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p><p><br></p><p>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p><p><br></p><p>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p><p><br></p><p>预防措施: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p> 感染性腹泻 <p>  感染性腹泻是夏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p><p><br></p><p> 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p><p><br></p><p> 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特别利于病菌的繁殖,食物易受污染,再加上夏季人体消耗大,免疫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夏季是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因此,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努力做好预防工作是关键,做到“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p> 登革热 <p>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病毒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染给人类,人与人之间不会发生传染。蚊子通常在吸食被感染人血液时获得病毒,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少数还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p><p><br></p><p>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是防蚊灭蚊。</p><p>(1)消除或破坏蚊虫孳生地。及时清理室内外的小型积水容器,家养水生植物应隔3-5天换水洗瓶,水培植物最好改为土培。</p><p>(2)减少与蚊子接触的机会。前往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时,应穿浅色长袖衣服和长裤,在外露皮肤喷、涂蚊虫驱避剂,住宿处要有纱门纱窗,尽量避免前往蚊子密度较高的场所。</p>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p>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一种新发蜱媒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p><p><br></p><p>防控措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方式是避免被蜱虫叮咬。有蜱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动史者,应保持高度警惕,最后暴露14天内如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医务人员诊疗或家属陪护患者期间,应避免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以免被感染,如在诊疗或陪护患者期间或其后14天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也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同时应开展血常规检查,看看是否存在进行性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尽早明确诊断,争取最佳治疗时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