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18年夏天,25岁的毛主席前往北京,为的是组织帮助湖南同学赶赴法国勤工俭学。</p><p>毛主席当时并不富裕,连路费都是向朋友借的。所以一到北京,毛主席就要找工作谋生。</p><p>主席找到他曾经就读过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当时的北大教授杨昌济,</p><p>请杨教授帮忙找一份工作。</p><p>杨教授欣然同意,他将毛主席介绍给了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p><p>李大钊聘用主席作为图书馆的管理员,月薪8块大洋。</p><p>这个收入不算高,当时的熟练工人月收入在10块大洋左右。</p><p>而在东来顺吃火锅,4个人大概就要花掉1块大洋。</p><p>收入低仅仅是一方面,毛主席还要尽快找到栖身之地。</p><p>和许多现在刚从家乡来到北京闯生活的年轻人一样,毛主席也想租一个不算贵、交通方便点的房子。</p><p>房子没找到之前,毛主席借住在北京鼓楼豆腐池胡同的杨昌济家中。</p><p>最后毛主席在现在的景山东街吉安所左巷8号找到了一处中意的房子,</p><p>不过为了省点房租,毛主席选择了和朋友们一起合租房子。</p><p>不过毛主席他们没钱每人住一间屋子,他们只能租住的3间北房中的一间,</p><p>房间很小,室内面积才10来平米,里面也没什么像样的家具。</p><p>只有一个土炕、一盏油灯,称得上是家徒四壁。</p><p>就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住着毛主席、蔡和森、萧子升、罗章龙等未来影响了中国命运的几位名人。</p><p>毛主席在北京的生活是很清苦的。</p><p>根据室友罗章龙的回忆,开始他们不了解北京的物价在外面吃了几次,</p><p>发现太贵,后来就自己在房间里做饭。</p><p>他们没有锅,就用搪瓷面盆做锅。</p><p>由于北京大米比较贵,他们整天以面糊充饥,以至于后来看见面糊就没胃口。</p><p>北京的冬天很冷,毛主席他们为了省下点买煤的钱白天都跑到北大第一图书馆阅览室,</p><p>晚上才回到住处生炉子取暖。</p><p>除了生活上的艰辛,主席刚到北京时候,也受到了一些其他的挫折。</p><p>由于在图书馆任职,毛主席经常能遇到许多当时文化界、学术界的名人。</p><p>毛主席非常想和这些精英一起探讨问题、开阔视野,</p><p>但是,这些大牛往往不把还只是图书馆管理员的毛主席放在眼里。</p><p>一次,北大教授、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胡适在北大图书馆做演讲。</p><p>毛主席热情的站起来提问,不过当胡适得知提问的毛主席不过是图书馆的管理员之后,</p><p>直接拒绝回答主席的问题。</p><p>像这种冷遇,毛主席遇见很多,很多年之后,主席回忆说:“</p><p>我很想和他们(北大著名教授)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p><p>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p><p>不过,坚韧不拔的毛主席并没有被这些挫折和冷遇搞的心灰意冷。</p><p>毛主席仍然坚持向来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教授们请教问题,</p><p>业余时间经常去听北大举办的讲座、参加学生社团、广泛阅读各类书籍。</p><p>毛主席的不耻下问和坚持不懈终于开花结果,一些教授们慢慢对这位口音浓重的湖南年轻人产生了好感。</p><p>比如之前曾经冷遇过毛主席的胡适,由于主席坚持的虚心求教,开始与主席有了交流。</p><p>毛主席的深刻思想和丰富的知识让胡适大为吃惊,胡适意识到毛主席绝非凡夫俗子。</p><p>之后,两人间建立起了一定的友谊,胡适曾经为毛主席执笔的文章撰写过推荐文,</p><p>成为了当时的一段佳话。</p><p>在北京的日子里,毛主席经历了很多,遇到了不少的坎坷,</p><p>但是这些坎坷都没有熄灭毛主席的雄心壮志。</p><p>就像毛主席在回忆中所说的:“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