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春天,微风携着花香,扑鼻而来;枝上的鸟儿,唱着赞歌把喜迅传来。2020年4月1日是原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创办《儿童时代》7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感怀这本小小的儿童刊物,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爱下茁壮成长。《儿童时代》历经70年的风雨和彩虹,伴随几代人的阅读成长。许多名家首篇作品从《儿童时代》孕育而生,成为历代学生学习的榜样。</p> <p>《儿童时代》编辑传承历任编辑的优良品质,积极与读者、作者广交朋友,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接地气的阅读经验,成为发展的助推器和播种机,推动了《儿童时代》迈入灿烂的新时代。</p><p>《儿童时代》老作者菡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儿童时代》三代编辑的老朋友,更是为《儿童时代》在孩子们中的阅读活动奉献智慧和心力的人。</p> <p>说起菡芳先生,我最早与他熟识缘于《儿童时代》刊物上。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来到《儿童时代》从事编辑工作。为尽快进入具有特色的《儿童时代》这一编辑角色,我认真拜读历年的《儿童时代》作品。其中1956年第10期杂志上刊登的小说“金八哥”,白族作家菡芳的名字映入我的眼帘,后来我获悉:菡芳是在宋奶奶的亲切关怀下,走上了创作之路的。</p> <p>在菡芳14岁那年,初春的云南昆明风和日丽鲜花盛开。菡芳和几位小伙伴在昆明翠湖旁玩耍,此时有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向他走来,身边还有几位教师模样的成年人。老人向菡芳打招呼;菡芳礼貌地向老人敬少先队队礼;老人十分和善地向少年问寒问暖,并询问少年的学习及兴趣爱好,菡芳一一作答,并告诉老人心中的秘密。老人听到这位少年长大想当一名作家的志向时,十分高兴;进而鼓励他要成为一名作家,从小就应“好好学习,努力写作”。并说:“上海有一本杂志叫《儿童时代》,你可以经常向《儿童时代》投稿……”</p><p>菡芳回到家中,第二天看到报纸上刊登的新闻,才知道昨天自己在翠湖旁遇见的是一位中国伟大的女性宋庆龄奶奶时,心情十分激动,便牢牢地记住宋奶奶对他说的一番话:“好好学习,努力写作”。</p> <p>至此,菡芳更加努力学习,在课余时间学习写作……“金八哥”是菡芳的第一篇小说,1956年《儿童时代》第10期刊登了菡芳的小说,给予菡芳极大的鼓励和创作自信,从此他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在全国多种刊物上发表作品。菡芳成为了一名大作家、书法家;出版了《菡芳文集》(10卷),担任过多家报刋的主编,副主编。</p> <p>白族少年菡芳与宋奶奶的不期而遇的邂逅,在菡芳心中留下美好而温暖的记忆。菡芳常常说:“宋奶奶引领我走上创作之路;《儿童时代》培养我成为一名作家。我永远感恩感谢宋奶奶的教诲及《儿童时代》编辑对我的培养”。</p><p>如今的老作家、老朋友菡芳先生已近耄耋之年,但在他的心中始终拥有《儿童时代》,他每到一地去讲学或采风,随身会带上《儿童时代》。他拥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故而更显有年轻有活力。</p><p>进入21世纪,儿童阅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用阅读点亮儿童的心灵,用书籍打开儿童的视野。我社遵循宋庆龄先生制定的办刊方针,“给儿童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2012年在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支持下,在菡芳先生亲力亲为地关心帮助下,“宋庆龄爱心书库”在云南边陲10所学校顺利落成了!实现了菡芳先生感恩于宋奶奶创办的事业奉献金点子和心力的心愿。</p> <p>2011年我作为“宋庆龄爱心书库”阅读指导的领队,前往云南边陲学校调研指导阅读情况,菡芳老师与云南省关工委领导亲临机场迎接,并安排西双版纳教育局杨老师协同做调研工作。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完成10所学校的实地调研和阅读指导,天天马不停蹄奔波于各所学校之中;每天傍晚研究第二天的具体行程和路线。云南边陲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与学校相距较远且天气炎热,我们每天要行程30多公里的路程才能到达学校。最后一所学校为西双版纳勐腊县第一小学,从我们驻地出发行车需要5-6小时,且大多是崎岖的山路,行车安全存在很大的风险。有的老师反对前行,认为调研和阅读指导任务基本完成,即便放弃一所学校也无关紧要;也有的陪同老师说,该校路途偏远,尤其是那S形的山路,行车风险很大,从他进入教育系统工作二十年多年了,仅去过一次,可见那里的公路通行确实存在很大困难。</p><p>我与菡芳先生商量后做出决定:“继续前行,不后退。行前,菡芳先生和我慎重地与司机做了谈心交流,达成“保持车速,安全第一”的共识。</p> <p>第二天一早,东方刚露白色,我们带着干粮出发了。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菡芳先生一路介绍边陲的风茂和各少数民族的习俗;见大家疲倦时他便引吭高歌,提振情绪;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行程,转变为轻松愉悦学识的行程。</p><p>我们抵达西双版纳勐腊县第一小学,目睹边陲学校的现况。它的地理位置近在中缅边界不远处;翻过一座大山就是缅甸。而在我国境内打工或做生意的缅甸人的孩子,都在这所学校里上学。</p><p>由于地理位置及交通的原因,学校硬件条件和教学设施不能与内地二三线城市相比,但这里的学生很喜欢看书学习;为多读书,他们向已借到书的同学预约,一旦看好后即刻通过图书馆再借给预约的同学。阅读,传递了信息,打开了眼界;学生们更自信,知识更丰富了。“宋庆龄爱心书库”管理员,有学生轮值担任,他们真实地记录学生借阅信息及阅读后的感悟。</p><p>本次调研阅读指导任务,在菡芳先生的亲自指导下顺利地完成了。我们心里无比兴奋与感激!</p> <p>菡芳先生与《儿童时代》的特殊情感,浸润了全家三代人从小阅读《儿童时代》,成为《儿童时代》的忠实读者。</p><p>他的一对女儿学习勤奋,有多部作品发表在《儿童时代》刊物上。女儿杨梅和杨柳被称为“白族姐妹作家”,分别担任省级报刋的社长,总编辑。孙子也是从小爱读《儿童时代》並在该刊物上发表作文,并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和爱学习的好习惯,他以高分考上清华大学,现被公派到美国留学深造。</p> <p>菡芳先生从白族少年成为知名作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他长期热爱中华文化事业、关注儿童文化教育事业;他兴趣广泛,能歌善舞,且爱好书法。</p><p>人们常说年轻人喜欢挑战,而年近七旬的老作家菡芳先生并不认为这是年轻人的专利,2009年在他老伴和女儿的支持下,毅然走进驾校,学习驾车技术。他说:“要把美好与幸福带给所有有进取心的人。”</p><p>更令我难忘和感动的是:菡芳先生对宋庆龄创办的《儿童时代》的感恩之心永驻心田。去年,他得知我退休了,便亲笔挥毫泼墨,请杨梅送来“四季平安”的大红“福”字,真情流露对《儿童时代》编辑的关爱和惦念。</p> <p>在历史长河中,70年弹指一挥间。而《儿童时代》在这历程中给几代读者和作者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并结下不解之缘。菡芳先生是其中之一,在推动儿童文学和儿童阅读活动中,奉献了无限的力量,受到社会各界和读者的爱戴和尊敬。</p><p>《儿童时代》在几代编辑和员工的努力下,每年有进步,始终不停步地向前发展。而我有幸成为《儿童时代》的编辑,在宋奶奶倾注心血的土壤中成长,成为总编社长,深感肩负的责任与荣耀。现在我虽已离开了专业岗位,但宋庆龄先生创办的《儿童时代》的精髓已铭刻于心,心中永驻“儿童时代”。</p><p>如今《儿童时代》人才济济,后继有人,他们正沿着宋庆龄创办的方针政策继续前行,全身心地为儿童打造精美的精神食粮,令我深感欣慰。</p> <p>今年是《儿童时代》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的一年,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我因身在海外无法赶回参加《儿童时代》70周年的现场活动,深感遗憾。但我内心由衷地祝福《儿童时代》蒸蒸日上,繁华似锦!</p><p>在此,祝福新老读者、作者与《儿童时代》相伴,将青春永驻!幸福安康!!</p><p> </p><p> </p><p> ——此篇谨献给《儿童时代》70周年庆 </p><p> </p><p> 2020年6月12日</p> <p>2020年10月刊发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改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