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红日出东方……</h3> <h3> 一对白头偕老的革命军人,<br> 父亲30年代参军,30年代入党! <br> 母亲40年代参军,40年代入党! <br> 两个正直、坦荡、无私无畏、<br> 坚强的中共党员和革命军人! <br>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 <br> 一生竭尽全力,未曾有须臾疏忽; <br> 勤政敬业; 克己奉公,鞠躬尽瘁! <br> 是党和人民的好儿女! <br> 是人民的好公仆! <br> 是我们最好的父母亲!<br> 这是作为他们的儿女刻在心底<br> 对父母亲一生的印象,<br> 永远的思念……</h3> <p class="ql-block"> 为了完成对妈妈的承诺 : 那一天送走了父亲,我们静静围坐在妈妈身边;妈妈含泪无语的将家里所能找到的父亲全部的遗墨托在双臂中;凝神久久地看着我们兄弟姐妹,默默而郑重地转放在我的怀中…… 我知道妈妈一定是想让我们为爸爸做些什么,也相信我们一定会努力做到!!!</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我们兄弟姐妹将散落在不同地方的老照片一点一点的挖掘出来、集中到一起;与过去爸爸妈妈家里那么那么多的老照片比起来还是少得可怜…… 父母亲都是十六岁参军入伍,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九死一生、历尽拼刺刀的肉搏、勇往直前冲锋在前、穿越枪林弹雨的血浴; 为共和国的诞生奉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 </p><p class="ql-block"> 在和平时期又长期勤劳忘我辛苦工作:忠诚正直、勤政清明、坦荡大度、秉公做事、绝不苟且、从不徇私、两袖清风。宦海沉浮、至德至节、名利!面前不索取、艰难险恶面前不退却、保持了做人的品质,做官的德行; 以及作为一个革命军人的坚强与情怀…… 这些零落的老照片也许是一个最无声见证,或许亦或兴许真会有照片中的前辈,亦或他们的后人有缘相认…… </p><p class="ql-block"> 我特地从影集里选了这一张木棉花的图片,这是儿时随父亲在广州生活的 印象 ;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那最令人喜爱的木棉花 ,红红的、红红的,像火一样映耀着人们的生活 ……60年代的中后期 ,我曾经专门去广州, 就是想看看小时生活的地方 ,再看看那座英雄城 ;再看看那久违了的、心中的木棉花 …… </p><p class="ql-block"> 心中回响着父亲当年的声音 : 木棉花是英雄花,象征着中国古往今来为国为民、 前赴后继 、英勇献身的历代英雄;特别是那些为保家为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血染山河、大地,而牺牲了的革命军人们 …… </p><p class="ql-block"> 但在我心里,我更应该把英雄花也献给我的父母亲…… </p><p class="ql-block"> 献给千千万万在和平建设时期的忠诚、正直、维护正义、忘我工作、 竭尽全力、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人们……</p> <h3> 我们的父亲1921年6月29日出生在河北蔚县大蔡庄,1937年华北平原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了;16岁的父亲求学不得、走投无路、经过思考,参加了全力抗战的红军。当时方国华带领部队在蔚县进行扩大武装力量的扩招新兵,听了他们的抗日宣传,毅然决然的报名参军……… 当时被安排在游击队,父亲一直读书、年龄又小;长距离行军都有些吃不消;也不知道如何完成分配下来的工作,这样方国华有点不想留下父亲。游击队里其他几个领导如吴光琪,刘玉芦等对方国华说:“这个孩子有发展前途,不要让他走。” 因此方国华把父亲留在了身边,当自己的通讯员:亲自指导、严格要求;锻炼摔打。方国华用心良苦,对父亲而言、那段期间的磨砺可谓艰苦至极。这样父亲很快成长起来了…… 1939年经过两年浴血拼刺刀的战争考验,方国华找父亲谈了两次话,就介绍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过一个月就转正了…… 父亲从一个对革命一无所知,世事不通的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军人。 1937年 摄于河</h3> <p class="ql-block"> 父亲抗日战争时期的历程: 1921年6月29日出生于河北蔚县大蔡庄 。 1935.2~1937.6河北蔚县西合营师范附小上学。 1937.9~1938.3在本县本区游击队,任文书;证明人李栋。 1938.3~1939.1在独立师(后为晋察冀一分区)政治部地方工作团任团员和通讯员,证明人:方国华.吴光琪.刘玉芦。 </p><p class="ql-block"> 1939年7月由方国华的两次谈话后即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证明人方国华等二人。 : 1939.1~1939.12在一分区教导队学习和任排长,证明人:杨又山(当时是队长叫晨光)。 </p><p class="ql-block"> 1939.12~1940.8在一分区一支队直属队任统计干事,证明人袁昇平。 </p><p class="ql-block"> 1940.8~1941.6在一分区政治部巡视团团员,证明人:黄连秋。 </p><p class="ql-block"> 1941.6~1942.8在一分区34团任组织干事,证明人:黄连秋。 </p><p class="ql-block"> 1942.8~1945.1在雁北支队三团任组织干事、直属队任总支书记、阳高县武工队副政委。证明人:叶昌渠、李蕴生、江风。 </p><p class="ql-block"> 1945.1~1945.8在晋察冀党校整风,证明人:叶昌渠。</p><p class="ql-block">1945.8~1945.10经张家口去东北沈阳,证明人:叶昌渠、杨冀等。</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父亲60年代开始写回忆录,这是开篇记述家里生活遭受豪门压迫的苦难境地……</p> <h3> 父亲的老家是个极度缺水的地方,靠天吃饭都会饿死;而村里的水源都控制在豪门手里,用来压榨穷苦百姓 ;使本来就贫困的日子更艰难了…… 我的爷爷性情倔强,不甘受欺凌,咬紧牙关教子多读书改换门庭,最后还送父亲去洋学堂读到小学毕业。又勒紧裤腰带,凑齐盘缠让父亲去县里;去张家口考中学,考师范…… 但当时日本鬼子大举进犯华北平原,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课桌了;尽管父亲考了前三名,可开学无望,盘缠将也耗尽;走投无路…… 那时正值老红军方国华部在蔚县扩军,听了他们的抗日宣传;原本对革命道理一无所知的父亲,瞒着固守好人不当兵观念的爷爷;毅然决然的参军上战场,从此开始走向新的人生大道……</h3> <h3>父亲在华北平原,抗日战争时期的履历;八十年代续写自转时的补充。</h3> <h3>这是父亲60年代初开始写回忆录时记述最初参军的过程。</h3> <h3> 父亲在革命引路人方国华前辈的带领下,从此走向争民族独立求人类解放的光明之路……… 但最初16岁的父亲一定没有想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除了杀鬼子消灭敌人还会有意想不到崎岖不平的险径……<br><br><br></h3> <h3> 这张照片应该是1937~1938年之间,父亲参军不久;给他的革命引路人方国华当通讯员时的留影。</h3> <h3> 父亲1921年~1950年的足迹,明晰如上……</h3> <h3> 年轻的父亲看上去还不到二十岁,在晋察冀地区拼命杀日本鬼子也有四个年头;可能还更多一点,艰苦的生活,残酷的战争褪去了少年的幼稚与朦胧;逐渐成熟,成长为坚强的革命军人。 也许是战争的倥偬之中.,在休整中与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战友留下了永久的留念…… 八十年后写父母亲心路历程、缅怀父亲时,把这张照片放到了回忆录中…… 细细看,左边第一人是年轻的父亲,右边第一人应该是父亲的战友,一生的挚友叶昌渠。</h3> <h3> 在抗日战争时期,大约是在1941~1943年之间;父亲担任过阳高县武工队政委.,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前,看过一部非常好的影片:小兵张嘎中的武工队长~嘎子的罗叔叔。 在我们子女心中,父亲是一个和蔼可亲;待人真诚厚道、祥和仁慈、文人情结与气韵浓浓的人:但遇到原则问题时直言不讳,绝不含含混混的军人作风立刻显现出来…… 这时一个坚强无畏的革命军人形象的父亲就高大的站立在我们面前。</h3> <h3> 应该是在河北1943~1945年期间,坐在前排左起第二人是父亲</h3> <h3> 爸爸在华北抗日战场,也已经由一个对革命一无所知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为民族独立而战的、屡经沙场、枪林弹雨、火里血里、冲锋陷阵永不后退,拼刺刀手刃鬼子无数;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坚强的革命军人了……</h3> <h3> 这张照片应该是在河北抗日战争期间,也许是军民关系的印证;也许是…… 真希望片中人或有后人能看见並指认出来…… 期待着……前一排左起第二人是 父亲。1937~1939年间,具体时间 待明确后补上</h3> <h3> 1989年4月7日父亲由于突发心脏病过早的离开了我们,许多老照片里的人和往事已无从知晓了…… 但从经历浩劫所残存无几的老像册中看到这些幸存的记录着父亲足迹的老照片依然不舍的放在了这里……</h3> <h3> 这是潜心研究四野军史的朋友郭学工朋友发过来的,并注明了这是我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工作过的地方;真正充实了回忆录中最薄弱的环节。 深深的感激这位执着而极其认真的朋友……</h3> <h3> 1945年8月 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彻底的胜利,毛主席挥手瞬间;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父亲随晋察冀第一军分区干部大队1945年8月由张家口出关,历时两个月于10月份是第二批抵达沈阳的干部大队;修整后即被安排到保一旅三团任政治处付主任。</h3> <h3> 父亲在辽沈战役时期的历史脉络 。</h3> <h3> 应该是1945年以后在东北战场,在吉林白城。</h3> <h3> 白山黑水,铁血丹心; 1945年8月,父亲随晋察冀第一军分区的干部大队从张家口出发;一路赶往东北,历时两个月;10月是第二批抵达沈阳的干部大队,被分配到保一旅三团任政治处副主任。 从此开始了为新中国的成立投入了艰苦卓绝的辽沈战役。 </h3> <h3> 妈妈16岁参軍,几年以后她就成长锻炼为一个坚定的革命军人 ……</h3> <h3> 父母亲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辽沈战役期间的历程。父亲八十年代整理自传时补充的手迹。</h3> <h3> 原照片出自父母亲遗留残缺不全的老影集。</h3>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我分析,应该是调到东野炮纵三团时(那时还没有炮二师)炮兵部队之前的留影。</p> <h3> 这是我在美篇上读了罗好玉的回忆录,感概万端;与之对话中的一段 。</h3> <h3> 订正 : 1948年10月-1950年10月父亲被调到当时东北民主联軍炮纵三团后整编为祝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四野战军 炮兵部队 2师3团团政治处主任、供给处政委。</h3> <h3> 保一旅政工会议留影, 1946年8月28于瞻 榆 此次大会对保一旅有着十分重要的战咯意义:总结几次战斗失利的深层原因,鼓舞了士气;提高了全体指战员的认识水平和夺取胜利的信心。</h3> <h3> 父亲抵达东北后进入的第一个战斗部队是保一旅三团政治处副主任。 我是在四野四十四军130师390团(这是保一旅在四野正式成立后的部队番号)即保一旅三团1945年组建时,时任三团参谋的高文府前辈亲笔记录的手迹(见原件图)中得知。 这个手迹的源于我在美篇上看到了咱们四十四军子弟高进发表的其父高文府前辈的战争回忆录,里面的很多情节的事件地名都与我妈妈晚年在北京时老朋友来看她;她们讲的最多的就是战争年代在东北打仗的事情,都是过去我们所不知道的往事;地名战斗的名字却记在了心里,如秀水河子,四打四平,新保安,锦州等。 因此在美篇上我就联系了高进,告诉他很可能我们的父亲那个时期同在一个部队;这也只是我分析得出的猜想。但没想到高进很快就把他父亲当年亲笔记录保一旅三团组建时的人名单。还非常认真地把我带到了四十四军子弟群,我才有幸结缘认识了很好的朋友:张峰~我认识的群里第一人。最初我连保一旅都没听说过,他给了我不少这方面的信息。谢谢张峰!紧接着我认识了朋友贾江英,知道了两本我未曾听说过的书~喜马拉雅的眸子,和郭学工先生所著马仁兴传记~他;非常好!热心的贾江英知道我的情况后又把郭学工先生介绍给我,从而我才一点一点消除疑虑,理清思路,才成就了这个作品。 深深感谢曾经素不相识而真诚帮助了我的朋友们,谢谢大家!<br> 。</h3> <h3> 保一旅军事工作会议留念。 1946年10月10日于瞻榆</h3> <h3> 1946 年上半年,保一旅卫生最初一个时期战地救护工作跟不上,对保一旅的战斗力减员影响很大;使得很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抢救而牺牲。为此旅长马仁兴十分不满和焦虑在与邓政委研讨后决定选派最得力的领导干部去卫生处工作,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1946年下半年父亲临危受命由保三团政治处调到保一旅卫生处任副政委时,这张照片是父亲到任后;全体成员的合影留念。 摄于1946. 8</h3> <h3> 这段话是近年来专门研究四十四军军史的史学者郭学工先生告诉我的。此时他刚刚完成以八年时间呕心沥血的长篇传记巨著传__一本倾情讲述了牺牲于辽沈战役解放四平战斗中的原保一旅旅长马仁兴英雄波澜壮阔的,真实的战斗的一生。 在1946年xiaqiuzhijibaokang的一场战斗中:那一次敌机轰炸保康,我军一列载着武器弹药和一节伤员的列车向后方zhuanyi;车身已经着烈火冒着浓烟,形势异常险竣;父亲考虑到当时旅卫生处的实际情况,战士普遍缺乏战斗经验与能力。父亲为保护伤员和其他战友、力排众议;毅然决然与警卫员肖培连(此段见父亲自传)两人在紧要关头,不畏敌机轰炸、冒着生命危险只身跃上火车;排除万难,在千钧一发那一刻胜利飞车摘钩,救护了整车厢的伤员;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部队的损失。父亲事后写道:卫生处在那场战斗中一个伤员都没有丢下,部队损失也降到最低。在父亲的带领下,卫生处的工作及战地救护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做到了保一旅旅长马仁兴提出的战地救护要求:抢救每一个伤员,也不留下一个受伤俘虏。 父亲的英雄形象更给妈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后来他们由相识相知到相恋,最终成为终生伴侣 。</h3> <h3> 1946年冬天底,父亲刚刚调任保一旅卫生处时,与处干部们的合影。显而易见的松懈、渙散…… 照片来源同上。 1946.12~1947.3</h3> <h3> 辽沈战役时,部队一直是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惨酷卓绝的战争中边作战边扩大,边打仗边完善部队的组织建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1947部队健全了机构设置,各职能部门陆续成立;父亲被调到辽吉军区组织部工作。 辽吉军区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于1947年8月3日召开,第一排左起第五人是父亲时年26岁。 这时我已经孕育在母腹中………</h3> <p class="ql-block"> 父亲1947年 8月~1948年8月之间被调到辽吉军区组织部工作, 这是刚去工作时恰值辽吉军区一了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为彻底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而 进行部队组织佈署的至关重要的会议!会后组织部全体合影以资纪念! </p> <p class="ql-block">这两段文字说明了父亲调往辽吉军区的大背景…… 订正:第八行:程理里疗仪进去,应该是成立辽吉军区时。(语意转换的错误)。 第十一行:原生平及其它处的原生平均应为袁昇平。 第十二行:了解军区应为辽吉军区。</p> <h3> 这两段文字取自我们的对话截屏,源于我在写父母亲传记时对父亲履历中1948年8月~1950年十月又被调往四十四军炮二师存疑。 后来才明白此中原因在于:首先全面解放东北,拿下长春沈阳在即;炮兵部队面临进行充实力量,以备大战。父亲因此而被调到那里。父亲的履历是八十年代整理自传是补充的,所以一定是依据1950年10月调往中南军政大学时炮兵部队进行新的番号记载的。朋友详细指出,1948年当时还没有炮二师,父亲被调去了炮三团政治处任主任。朋友还特地告知当时炮兵部队拥有的大炮分为两大类:轻型炮是用骡马拉载的,重型炮骡马拉不动用机械装备拉载;当时的炮三团是重型炮装备的。 订正:上页最后一行~泡尔诗(语音转换的错误)应为炮二师。应该是东北野战军炮兵部队1950以后整合厚的番号,因此父亲在80年代的自传履历中没有再写炮三团。而写的是1948年8月—1950年10月在炮二师,证明人:宋承志。 为尊重历史史料,特此说明。</h3> <h3>这段文字是前些时间我与研究四十四军军史的朋友对话的语音转换为文字的截屏。非常感谢他认真的针对我对那段历史认识的盲点和存疑,在百忙之中一一做了详尽的解答;非常敬佩他长期完全投身于四十四军浩瀚史料收集、调查、求证、分析、大浪淘沙去伪存真的艰苦历程。他掌握了大量的真、准、全而翔实的资料;更可贵的是他不仅仅限于此,而是从中深入思考;我军为什么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无所无惧、所向披靡,为民族独立、为人民翻身的解放为新中国的成立、为和平时期的保家卫国永远在最需要最危险的第一线,无私无畏的建立丰功伟业?从元帅到士兵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品质、情怀、风范为什么令人仰止?当今更需要认真思考。 发扬正气,彻底清肃腐败! 缅怀前辈,英雄不朽; 敬仰英雄,军魂永铸; 伟大使命,青史留名; 既往开来,军旗飘扬。由于是语音转换为文字,所以错字别字多多,对话中涉及的前辈四野的领导有袁昇平、陶铸、邓华。 谈到当时抗日战争结束后,战略转移时,陶铸、袁昇平等前辈接到中央命令;由关内急速出关去东北,没有带一兵一卒、没有部队只身前往;一路危险丛生…后来赶去的也只有几个人。到组建和完善机构时需要大批干部,只能找经过抗日战争考验的,了解的干部。我父亲1939年曾在袁昇平前辈领导下工作过,人品和工作能力他都非常了解。因此1947年中期被从保一旅卫生处副政委岗位调往辽吉军区组织部。 由于是对话的语音转换错误之处不少,望见谅。 订正如下:第五行还挣你一把,应该是:还证明你爸能力很强。 第八行:淘淘住,应该是陶铸。 第九行:冠里面次数……一冰驿卒,应该是:从关里出去…一兵一卒。 第十行:678应该事6、7、8个。1~</h3> <h3> 战争年代的父母亲 ,多了刚毅决然军人气慨;母亲:褪去了少女时代的秀美与婉约,父亲少了书生谦谨与温良恭俭让之气韵,他们准备着即将来临的又一场残酷艰巨的硬战…… 我常常痴痴地猜想,也许这就是父母亲百年好合的新婚照……… 我根据自己的生日退算,爸爸妈妈结合的日期大约是在1947年春节前后;父亲在保一旅卫生处工作期间。</h3> <h3> 妈妈教战士们学文化……</h3> <h3> 妈妈在沈阳读书期间,1945年不到十七岁时、视金银珠宝如草木;离开了从小生活温暖舒适的富裕之家和学校___沈阳女高;弃笔从戎参加了当时的保一旅。刚参军不久,由于有文化可以宣传党的土改政策;就被派到了土改工作队。 一天深夜,大家都休息了;冷不防还乡团疯狂反扑,摸进了村;扬言要杀光共产党……遇到工作队的人举刀就砍;猖狂报复。 紧急间,妈妈没有战斗经验;只见眼前刀光一闪,凶恶的敌人挥舞着雪亮的大刀朝脖子砍来;说时迟那时快,妈妈本能地抬手护着脖子;手起刀落,立刻在妈妈下颌、脖颈、手背处涌出几股鲜血,来救护的战士制服了敌人;也救了妈妈的性命。妈妈也因此成了三级残废军人。这是那时妈妈养伤时的照片。 我们兄弟姐妹很小的时候都曾经抚摸过妈妈手背上,脸下颌及脖颈上平滑的疤痕幼稚而心疼的无数次问过妈妈痛不痛;妈妈总会摇摇头亲吻着我们这些孩子们…… 所幸就差一点,这个世界就没有我们的妈妈,更没有妈妈对我们比马里亚纳海沟更深,比海洋更博大的恩情…… 在我们的眼里,在我们的心里;妈妈永远都是最漂亮, 最好最好的妈妈!</h3> <h3> 妈妈天性开朗乐观,在革命军队的大熔炉里,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慢慢成长坚强起来…</h3> <h3> 妈妈爸爸一生一世、不离不弃,虽然也有过分歧与争论;经历过疾风骤雨但依然风雨同舟、荣辱不惊、携手共进。i</h3> <h3> 我深深感知着妈妈一生一世对爸爸纯纯挚挚的爱……</h3> <h3> 辽吉军区改建为四十四军,面临解放整个东北、大战在即;而炮兵部队更肩负着大战的重要使命,也经历了全面的充实调整;补充得力干部也是非常重要的。订正:第二行原生平,应为袁昇平。 第三行了解军区,应为辽吉军区 第四行四十四车猎而四十四军。订正:下面的原生平,后圆圆,原生皮,均为语音所误。都应该成是指袁昇平前辈。订正:正好处于辽吉军区向四十四军转换时期。正是你爸爸调到炮二师三团之际。</h3> <h3>第三行:十点自吧,订正为识点字吧。倒数第一行:城里,订正为成立炮二师。</h3> <h3> 这也是朋友提供的。 第三行,十点………订正:为识点字吧 </h3> <h3> 请理解我在缅怀父母亲时加入了我心灵深处久久以来未曾呼出的呐喊, 并将这样一部非常好非常值得细细读读思思的难得真实作品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东北民主联军保一旅, 即后来整编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軍第44军的创始人和缔造者英雄马仁兴的历史传记!</h3> <h3>朋友告诉我,这应该是东北时期的照片。看着父亲年轻的生命在战争拼尽全力杀敌,心里敬着、却更痛着……<br></h3> <h3> 浴血沙场,枪林弹雨; 炮火硝烟,冲锋在前; 生死 战友,一世情缘。</h3> <h3>前排右一是父亲,后一人,好像是肖培连叔叔—;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中期,来过我们北京的家。爸爸的警卫员,大家都叫他小不点。后来在大连警备区,成了少校。</h3> <h3> 这张照片应该摄于1949年辽沈战役取得胜利,平津战役相继大捷;部队准备南下时,父母亲和刚刚参军的叔叔。</h3> <h3> 这张照片是父亲与战友合影留念,因父母亲的离去再也无法得知他们的姓名;真是又愧疚又遗憾…… 缅怀前辈,不负爹娘。</h3> <h3> 爸爸和他的战友,许多照片里都有这两位叔叔。可惜无从知晓姓名。 惟愿有一天看到这个集子时有知情者,亦或是在别处曾见过这张照片的朋友认识前辈…… 期待着,</h3> <h3> 应该是在东北民主联軍炮兵纵队三团时期(后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笫四野战軍炮兵部队二师三团冫团任付政委、若是应该是1948年8月~1950年10月底离↗、之间。 父亲身后是肖培连叔叔,父亲的警卫员;解放后在大学连海军,已是少校了。</h3> <h3> 摄于1946~1948间的东北战场,战斗间隙修整时。左一人是父亲,右一人应该是叶昌渠。我认识叶叔叔,父母离京后他曾是我们姐妹的监护人,我们也曾去过家里。 可惜好景不长,没多久文革浩劫开始;叶叔叔也被裹挟进运动的巨流而不能自己,很快就失联了……</h3> <h3> 进入东北战场,与战友的合影;姓甚名谁,都不得而知……</h3> <h3> 1949年初春爸爸抱着我,家里的第一个孩子。</h3> <h3> 妈妈抱着从老乡家找回来的失而复得的我。 估计是1949年以后的照片,在海边父亲为我们母女拍下了那个瞬间;我依稀还能看到妈妈脸颊上的泪花……</h3> <h3> 妈妈看怀抱里里的第二个孩子1949,12</h3> <h3> 上面这张照片解放平津后,四野南下直至大陆获得彻底解放。1950年底妈妈随爸爸一起被调离四野炮纵野战部队,派到刚刚成立的中南军区中南军政大学(即后来的汉口高级步校、中南军区第四步校)妈妈和她的战友分别时留影。 照片上的题字,应该是妈妈的手迹;那时还没有简化字啊……</h3> <h3> 1950年10月,解放战争取得了全国的胜利;父亲被调离四野炮纵;离开了野战部队,前往刚刚筹建多中南军区中南军政大学;为提高军队军人的全方位文化素质开始了长期的军事学院的教学生涯。这是父亲的笫一届学员结业时的合影。 此间父亲于1953年被派调到广州参加解放战争史的编纂工作。 1955年春夏之际;父亲因教学工作需要,又被总政调到北京玉泉路解放军政治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h3> <h3>中南军大上幹一队第一教学班文化学习结业教学员留影。 1951年4月7日刚一解放军委就极其重视对干部的政治文化教育,以适应新中国的国家经济建设与军队建设发展的紧迫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抽调最好的部队教学干部在各个军区组建了教学机构—部队部队院校。 1950—1953年父母亲在中南军区中南军大(后为中南军区汉口高级步校)工作。 1953—1955年父亲被调往中南军区广州组织编写解放战争史。此照片中第二排右起第五人为父亲。</h3> <h3> 爸爸在中南军大时代工作时的照片</h3> <h3> 战争结束后,爸爸留在武汉中南军区;投身于部队人才教育事业,调到中南军政大学任教员。1950.10月1953年夏</h3> <h3> 教学相长,爸爸和学员交流中……</h3> <h3> 在武汉广州,爸爸妈妈在那里度过了解放初期的五年多时光…… 美好而短暂。</h3> <h3> 1953~1955年、爸爸在广州写军史时期。</h3> <h3> 父母亲1955年~1965年历程</h3> <h3> 就要离开武汉了,我幼儿园大班“毕业”也快上小学;爸爸为我拍下了这张照片……</h3> <h3> 妈妈在中南军区军大时的照片。尽管那时家里有阿姨帮助照料孩子们和家务,但妈妈下班后也近可能多做些事情;妈妈极其爱干净,刚刚晾晒的那么多单子;我猜一定是妈妈洗的。</h3> <h3> 妈妈在中南军区是为了响应军委号召大批女干部女兵转业复员时,妈妈脱下了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1955年随父亲一起调来北京后在中国科学院科协工作,后来1959年组建中国科技大学时,妈妈为了离家里近一些,减少上下班路途浪费的时间,率先调到了离家(解放军政治学院)一条马路之隔的中国科技大学工作。 这是妈妈在中国科技大学刚筹建时时的工作证。</h3> <h3> 弟弟火焰在八一建军节前7.28日出生时,中南军区放着美丽的胜利的焰火;爸爸就给心爱的儿子取了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弟弟四岁生日时我们全家难得的在永定路照相馆正式照了像,这是爸爸妈妈和火焰弟弟的合影。 1957年7月28日</h3> <h3> 这是我记忆中最安怡幸福的、和平时期的好日子…… 那一天是火焰弟弟四周岁生日,我刚刚带上了红领巾;爸爸妈妈难得带我们去永定路照相馆,正式照了来北京的第一张家人最多的一次合影。 可是平时都是爸爸妈妈在家里自己拍照,到了照相馆都有些不适应那位尽职尽责的叔叔的摆弄;全失去了平日活泼可爱的模样了……好像爸爸妈妈也有点不一样了。 1957年7月28日</h3> <h3> 1955年妈妈转业后随爸爸来北京在中国科学院科普协会工作期间。</h3> <h3> 下班后、忙碌完琐细家事,妈妈才可以静下心来读读书;几十年一直如此。晚年时妈妈也爱看金庸琼瑶的小说……</h3> <h3> 1959年妈妈调到与政治学院一条马路之隔刚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再也不用每天上下班乘班车在路上花去两个多小时。 这是那时的工作证。</h3> <h3> 妈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工作时,系里的教师们都非常喜欢妈妈。这是妈妈带着我们五姐弟和几个非常熟悉的教师的合影,我还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左起,蓝兰玉、赵格媛、李秀媛、郭绍义。 那时大家多么惬意开心……</h3> <h3> 山雨欲来风满楼,三年困难时期开始了;那时科技大学化学系全体员工的合影,也是妈妈在系里工作的最后时光……</h3> <h3> 1961年夏,妈妈在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工作得好好的;由于受到被打成右派的二舅郭镇的牵连,妈妈也受到排挤;很快就被调离化学系,到科技大学小学校当校长蒹幼儿园主任的工作。</h3> <h3>六十年代中期,妈妈在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工作期间。最右边第一人是我的妈妈。 五十年代末,妈妈受到被打成右派的二舅的牵连被下放到科技大学小学校任校长监蒹幼儿园主任。妈妈天性开朗乐观,经过残酷战争的考验外柔内刚;宠辱不惊,在任何岗位均恪尽职守、胜任愉快!父母亲都是这样纯粹的人。很快妈妈就随父亲调动离开了那里……</h3> <h3> 妈妈在家里品茶,妈妈一生爱喝茶;而且如同她爱花儿一样,只钟情于茉莉花茶,及至晚年也没有改变。</h3> <h3> 这张照片应该是还没有取消军衔制的1965年初,亦或是爸爸已经到新疆工作后不久; 还是离京前与朋友们的别离……</h3> <h3> 这是妈妈和好朋友冷雁阿姨、黄阿姨,在妈妈决定随父亲调离北京去新疆工作之后和科技大学的好朋友告别留念;而且特别把我和三妹丽莉托付给温和稳重的冷雁阿姨,做为我们在北京的监护人。 爸爸妈妈离开北京后,周末非常想家,冷阿姨就把我们俩带到她和陈峰叔叔家(记得陈叔叔是当时总政青年部)他们有两个聪明可爱的小弟弟。冷阿姨还带我们去游了泳,回家后两个小弟弟怕我们闷,还在家挂上幕布放小电影 。爸妈离开北京不到一年文革就开始了,一切都乱了;我们很茫然……</h3> <h3> 爸爸和一生的挚友李蕴生伯伯,三十年代河北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友,结下了一生情义。李伯伯解放后一直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李阿姨解放前一直在北平燕京大学作地下学运工作。 于北京北海公园 1974年4月休园期间</h3> <h3> 妈妈和她唯一的姐妹大姨,大姨父早年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朝鲜战场上。 五十年代中期,大姨来北京时妈妈和大姨的合影 </h3> <h3>1967年10月间五舅由东北去新疆,在北京和我与三妹高崑摄于天安门广场</h3> <h3> 1974年爸爸妈妈和小妹到北京,妈妈预约了空军总院做一个息肉切除手术;在北京我们度过了温馨快乐的时光。 我和小妹带着宝宝去西四照相馆特地合影。</h3> <h3> 照片是1945年8-10月间父亲随晋察冀一分区干部大队奔赴东北战场,出山海关时为了留住那个值得永生记忆的时刻;亲自拍下来的。也许当时就想到血洒疆场,未必能生还的决心,才郑重其事的拍下了这张照片;至今巳七十六年了……</h3> <h3> 1974年,爸爸妈妈恢复了人身自由;回到北京,妈妈在空军总院做了个手术。痊愈后父母亲继续东行,重访战争年代的故地。并留下了纪念。可惜我是刚刚得到这张照片,不知道是四平还是锦州! 父亲从来没有忘怀牺牲在那里胜如兄弟的战友们…… 我不断的搜寻父母的足迹,不断的补充修改着回忆录;就是为了更准确、更真实的再现父母亲一生的写照,就是为了告诉后来的人: 正是因为有了我们前辈这样的一代人; 我们的新中国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我们才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缅怀前辈, 不忘历程; 传承品质, 江山永存! </h3> <h3> 时间同上,秦皇岛山海关1945年父亲随部队出关时曾经拍下山海关的影像。 三十年后重访旧地,又留下了纪念。</h3> <p class="ql-block"> 1979年,父亲又第三次来到山海关,並在这里 留下了这张照片 。 在见证了东北解放历史的山海关城墙下 ,父亲一定是感慨巨多、思潮翻涌、浮想联翩 …… 他一定想起了那些残酷的岁月、艰巨的战斗 、牺牲的战友、浴血奋战的 、活着的战友们 、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才有了新中国 !自己所遭受的一切 不公正待遇 ,宦海沉浮的冤屈 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就是父亲的品质和情怀 他代表了 他们那一代不忘初衷的 革命前辈们! </p> <h3> 文革结束后在部队工作的小妹妹与父母亲的合影,1976年。~ 照片的看上去受尽十年浩劫磨难的父亲十分羸弱,憔悴; 但胸怀坦荡坚强,乐观的父亲那笑容是那样的令人肃然起敬……</h3> <h3> 文革后父亲不记前嫌,足迹遍及新疆地质局每一个部门和大队;依旧忘我工作。这是爸爸和勘探物探钻井大队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在一起。 那是爸爸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 1978-1979年,父亲被新疆自治区组织部抽调到兵团八一钢铁厂,完成难度极大的重新恢复正常生产的任务。父亲毫无怨言、忘我工作、带领着一个三结合的班子同心协力;最终提前的完成了任务: 八一钢铁厂恢复生产,钢的质量与产量都得到保证!!! </h3> <h3>订正: 第四行. 刪去:我的; 笫七行. 厌烦自己改为厌烦至极; 第九行. 诒革应改为: 文革; 第十一行. 迫寄应改为迫害; 第十二行. 说成了应改为所成立; 党政军三合一但的宣传 队,应改为三结合的领导班子</h3> <h3> 父亲在青岛海洋所重新组建之初的1979年调入,带领全所员工; 整整十年励精图治;一个能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全新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海洋地质研究所展现了…… 父亲一生的呕心沥血,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完成了自己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h3> <h3> 父亲一生都保持了读书的习惯,这是他离休后的阅览证; 那上面的职级也是他文革前就有的! 父亲和平时期受到极严重的不公正对待与打击,但他仍竭尽全力的工作在每一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鞠躬尽瘁、不计个人荣辱,正直廉洁、两袖清风。 父亲极其厌恶官场上的污泥沆瀣之气; 绝不阿谀奉承、绝不苟且偷安、更无半个字谎言!受多大的打击也绝不低头!所以他会比同僚经受更残酷的伤害! 在北京工作期间他曾工作之余数次回到河北抗日故地缅怀战友,七十年代两度再过山海关、锦州四平故地缅怀战友! 我深深懂得父亲的心结;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自己也经历了无数次九死一生的战争考验; 还有什么不能承受的的啊! 战争年代过去了,但父亲的身体尤其是胃,非常不好!加上不顾自己的忘我工作,在新疆乌鲁木齐时就曾经因血尿而住院!(妈妈晚年在北京的时候和我谈起爸爸往事时告诉我的!)年久疾累积成病,不到六十八岁; 一九六九年四月七号就离开了我们…… 笔至此,心痛泪已盈滿……<br></h3> <h3> 妈妈的离休证,那上面的职务还是文革前妈妈的职级…… 但妈妈却泰然处之!</h3> <h3> 退下来了,爸爸妈妈心爱的轻松生活。</h3> <h3> 既使已过耳顺之期的妈妈身上依然有当年革命军人的情怀和风范!! 妈妈离休后登上泰山之时的留影……<br></h3> <h3> 至正至洁,至纯至良; 宦海沉浮,不辱使命; 为官为民,泰然处之; 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中国共产党的好儿子, 战争年代 英勇无畏、 忠贞不屈,舍生忘死的 坚强勇敢的革命军人 ; 勒政为国,公而忘私; 鞠躬尽瘁,两袖清风; 人民的好公仆; 我们永念的好爹娘!</h3> <h3> 我中学时代的挚友,高我一届的严师益友庾珍;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在新疆军区乌鲁木齐通讯部当兵。那时她常去看忘我的被夺了权的爸爸妈妈及我的女儿,和我的妹妹们也成了朋友;这就是当时的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