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装裱大师杨志贵

小银杏

<p>  书画装裱是民间手艺活,列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 <p>  2020年6月10日,陪中学陈浓老师赴镇江走访书画装裱大师杨志贵师傅,初次见面共叙南京、镇江裱画门派,研讨书画装裱技艺,增进友谊。</p> <p>  走访中了解到,杨志贵师傅1942年生于镇江,今年已78岁高龄,20岁在镇江“两宜斋”裱画店学艺,40岁被镇江博物馆吸纳为修复古旧字画装裱大师,近六十年的装裱技艺,经手过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旧字画不计其数,有些作品已毙命很难修复,正如明代周嘉胄《装潢志》中所述“古籍重修,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杨志贵大师做到了巧手回春,堪称书画郎中。正因为有这样的技艺,媒体宣传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被尊称为镇江裱画大师的杰出代表,他现在的“翠文斋”裱画店荣获镇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p> <p>  杨志贵师傅退休已二十年,做得一手好菜,每天在店里干活,临晚一定得回家烧炒几个拿手菜,犒劳自己和家人。他耳朵有点背、烟瘾大,不弃烟头与儿子干活,接装裱活不承诺,总在交件时展现技艺,给客户一个全新的惊喜。修复古旧字画,研究装裱技艺,已成为他退休生活的一部分。他深深地爱着这份职业,影响着他的儿子。</p> <p>  他儿子杨荣光今年已45岁,传承父业已整整十年,钻研装裱技艺,专攻古旧字画修缮,技艺趋于娴熟。交流很谦虚地说“认真把这门手艺学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不辜负每一位前来装裱的人。就是我的最大心愿。”多么的真诚、多么的务实,没有半点炫耀。</p> <p>  走访杨志贵师傅,是陈浓老师提出来我响应的。陈浓老师是裱画世家的后人,对书画装裱倾注了不少精力,其父陈克昌在南京开有陈永兴裱画店,大哥传承了父业,是南京老城南裱画廊中的一家。‘文革’后期,陈浓老师从南京第三化工机械厂调南京十五中学充实教师队伍,记忆中,他在南京工人文化宫扮演过亚非拉黑人,是一位活跃分子,在十五中教美术,兼顾学校橱窗宣传,具有一定的影响力。</p> <p>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爱好书画装裱,就是靠这“二把刷子”和悟性,走过了大半生。</p> <p>  1979年进14所,职工文化联谊会书画分会筹备成立,重拾书画装裱,因急于躐求进,结识了不少书画朋友,揽了不少装裱活,由于缺乏钻研悟性,毁了不少好作品,得罪了不少好朋友。直到2000年收敛,开始服务离退休老同志,不再把裱画作为盈利,一门心思研究装裱技艺,拿出像样的作品。从安徽泾县的各类宣纸,到浙江湖州的排笔、绫绢、丝带,再到四川大山里的画杆、棕刷,包括南京配制镜框、红木轴头,均找到了品质最好、价格最适宜的供应商,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20年不再揽活,与14所离退休老同志书画协会融为一体,为每年重阳节书画展览服务,积极参与军工文化交流,发展更多的会员,送春联下乡、进社区、进银行。20年为离退休老同志装裱书画三四千幅,每次老同志举办个展,挂出由我历年装裱的书画作品,均令我感到欣慰,毕竞是利用业余时间起早贪黑,用“二把刷子”刷出来的。文化引领老年生活,14所老年文化联谊会书画分会,成为14所企业文化的示范协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4所老书记江华堂个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4所老同志王春瑞个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4所老同志陈俞昕个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4所重阳节书画协会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4所老年书画协会参加湖熟菊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4所老年书画协会参加军工书画交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4所老年书画协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社区、进银行,庆祝建国70周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3年组织全省老年人书画摄影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法交流活动</p> <p>  古旧字画装裱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在近四十年的装裱实践中,揭裱过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书法绢本手卷,让14所书协主席吴松友考证并作序题跋,使作品及吴松友的社会知名度大为提高;揭裱过中国草圣林散之的早期书法绘画纸本,还有未经考证的高仿书画作品,西安碑林十几米高的大拼拓片,装帧为拓本;这些都是因为朋友信任、胆大妄为的承揽了。对古旧字画绢本、宣纸的揭裱工艺,如何保纸命,还命纸于新,颇有心得。</p> <p>  最近,疫情整理收藏书画作品,重拾书画装裱,系统的把装裱、鉴赏、收藏一并来做,未托制的百年珍品郭沫若手迹已粉了,有些名家书法、绘画折于牛皮纸信袋里,作品展开折痕大煞原貌,仅仅玩玩而已,不值得收藏。由此敬告书画玩家,在获得一张书画作品的时候,收集作者相关资料,记下收藏背景、时间,尽可能托制一下,“三分作品、七分裱”,说的就是看相,这样才能传承下去,进入文化市场才有价值。如果像叶公好龙一样,仅仅为了获得占有,不把玩挂出来,豪无意义。</p> <p>  最后小结一下,我裱画最初是学艺,尊崇“艺不压身”多些谋生手段,经历了吃力不讨好的过程,有非议随它去。与杨志贵师傅相比,我俩裱画现在都不再为谋生,他在为传承爱好做贡献,我在为爱好整理书画,玩的都是一个心情,交流都是一个兴趣。叩拜杨志贵师傅和杨荣光小师弟,愿书画装裱伴随书画玩家,在社会文化中增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06-13</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