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武状元中正街卞赓

御宝堂

<p>光绪甲午科武状元中正街卞赓</p> <p>  《中国状元谱》载:“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壬辰科武状元卞赓,江苏海州人。”</p><p> 卞赓(1868—1911),字虞卿,清海州中正人。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出生于清海州府中正街,祖籍苏州,武将之后。</p><p> 其时,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瓜分地盘,面对现实的清王朝,开展了洋务运动。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朝廷以武科“所习原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下诏“永远停止”武科举考试,建立新军。光绪三十年的文科举考试是最后一次科举考试。</p><p> 光绪三十年(1904),24岁的卞赓中甲辰科武状元,也是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制度最后一名武状元。</p><p> 金榜题名后,卞赓被留在清宫紫城看守神武门数年,后任两广秀将,负责镇守广州。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时,卞赓不忍“平乱”未行武事,恐朝廷怪罪,吞金而亡。广东大都督胡汉民念其对革命之举的仁义,特作厚葬。今连云港市海州中正卞赓故里有“状元第”遗存和“卞赓纪念馆”。</p><p><br></p> <p>(中正状元府前牌坊)</p> <p>拜师习武 省城中举</p><p><br></p><p> 童年时代的卞赓,眉清目秀,天资聪明,举止闲雅,尊老爱幼。七岁时,家父卞敦典请海州名儒朱路做启蒙老师,学习《论语》。但卞赓更喜习武,打拳踢腿,习练刀、枪、棍、棒。十二岁时拜山东武术团王学通为师,因而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且有一股神力,令人惊奇。</p><p> 乡亲们纷纷劝卞赓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为国效劳,他也有此愿。14岁时就考中武秀才。到18岁这年,到省城武举考试,中举得中头名解元。</p><p><br></p> <p>(卞母石像)</p> <p>千里求教 殿试经验</p><p><br></p><p> 卞赓中举之后,对获取功名更加热心,决意去京城争夺状元。但是,三年一度的头名状元,不是好争的。届时,全国上千举子汇集京城,要先考进士,进入前18名,才有资格参加殿试点状元。</p><p> 卞赓并不急于赴京考试,他除悉心跟王师傅昼夜勤学苦练外,还特地千里迢迢赴江西波阳县,拜访武状元张鸿翥(zhù),求他指点赴京会考进士和殿试经验。</p><p> 从张鸿翥处得知考状元需先要闯三关:走马射箭,耍大刀,拉大力弓或抛链球。张还告诉卞赓,闯过三关后,还要殿试,这非常重要。皇帝会随心所欲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要掌握清朝皇帝喜欢狩猎的特点,最后殿试往往会有捕兽一项,豺狼虎豹,一般捕虎较多。</p><p> 为练骑射,卞赓家饲养八匹马。其中七匹白马,一匹枣红马。通过勤学苦练,骑射娴熟;为练捕虎,因无虎可练,他就常去北边不远处的云台山,以狼为虎进行练习。</p><p><br></p> <p>(卞赓用过的大刀)</p> <p>赴京赶考 皇帝点元</p><p><br></p><p> 光绪十八年春,24岁的卞赓到京城参加会试,顺利地考中进士且在18魁之列,取得参加殿试资格。</p><p> 卞赓住在京郊某寺院里,得到方丈赏识,又巧遇清廷某王爷,得到王爷的指点,王爷又常派武艺绝伦者去庙里指导,使卞赓武艺突飞猛进。</p><p>此次殿试内容有四项:头场骑射,二场演刀,三场抛链,最后捕虎。殿试设在南苑御箭厅。</p><p>第一场骑射。卞赓威武地骑着蒙古枣红色高头大马,疾驰如飞,手挽铁弓,弓拉满弦,连发五箭,箭箭皆中红心。搏得文武官员不断喝彩。</p><p> 第二场演刀。规定大刀重量不轻于300斤,而卞赓超乎寻常,神力惊人,他将清代殿试以来武进士从未舞动过的360斤的大刀,拿在手中挥舞自如,众人称赞。</p><p> 第三场抛链。只见卞赓将百余斤重的铁链向上一抛,铁链如悬空矗立的铁柱,然后节节倒下,娴熟无比。又赢得一片掌声。</p><p> 第四场捕虎。这是有危险的项目。当一百五十余斤重的老虎刚一出笼,卞赓就以闪电般的身手,给老虎当头一掌,打得老虎晕头转向,俟老虎清醒欲反扑时,他已纵身坐在虎背上,一手死死抓住虎头,一手举拳猛击老虎鼻子。老虎在他臀下横扒乱转,挣扎不起来,终于疲惫卧倒被擒。光绪皇帝连声叫好。</p><p> 试毕,卞赓位居18魁之首,被光绪皇帝点中状元,赏戴花翎。授予御前四品带刀侍卫,巡守神武门。</p><p><br></p> <p>(状元府门前石鼓)</p> <p>载誉荣归 祭祖探亲</p><p><br></p><p> 卞赓中了武状元之后,先入朝谢恩,叩拜王爷,拜谢古庙方丈,互访同年。接着便按例回乡祭祖探亲。</p><p> 卞赓先回到海州府。海州城张灯结彩,地方官员迎至郊外。到离家十余里处,卞赓便下马步行至中正街。卞赓对随从说:“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抚育我成长的地方,我若骑马就对不起父老乡亲。”</p><p> 卞赓衣锦还乡,乡里百姓皆引以为荣,欢庆祝贺。大家都想见见新科状元。卞赓知道后,说:“明天早上就在嵇楣店大场上放张桌子,我站在上面,让乡亲们尽量看吧!”此话传出,第二天早天刚亮,大场上人山人海。卞状元穿戴白盔白甲,神彩奕奕,站在大桌上频频举手,笑迎乡亲。他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令人感佩。</p><p> 卞赓又亲自到海州拜谢国文老师朱路,去山东拜谢武术老师王学通。还到长辈们家去登门拜望。</p><p> 卞赓有位姓程的表叔,住在中正乡墩口。有一天,卞状元从板浦回家,必经墩口。程表叔得知后便拿条长凳子放在路心拦道。有人把此事报告卞赓。卞赓思忖一下,就在老远处下马,走到表叔面前,弯腰施礼,陪罪道:“这几天应酬较忙,未能及时前来请安,请表叔多加原谅。”表叔很满意,如实地说:“我这样做,是对你的爱护,又是对你的考验。现在你中了武状元,多么威风啊!只是怕你骄傲自大,目中无亲,又恐你忘了旧。谁知你诚厚仍如往昔,使我感到莫大欣慰。纵然有人说我今天的做法荒唐,我也乐意接受。希你今后更加保重,不负亲友对你的厚望。”后来,卞赓常对人说:“表叔那次考验,成为我待人接物的一面镜子。”</p><p> 据考证,海州和板浦北边各有一座“状元桥”。一座在三依板浦和中正街之间,距中正街6里左右,卞赓每次到这座桥前便下马步行,以表达对乡里百姓的尊重。为此,老百姓把这座桥称作“状元桥”;海州的“状元桥”座落在现海州实验小学院内,原来是海州中大街小学门前。这是家乡海州人听到卞赓中武状元的消息后,集资建造的。状元桥落成后,想邀请卞赓从该桥上走一趟,以便正名。举行仪式当天,卞赓因事临时改变了行走线路。因此,这座“状元桥”就成了从未走过状元的“状元桥”。</p><p> 卞赓家在精勤书院隔壁,卞赓每次从任上回中正探亲,都要到书院去看望师生。曾多次捐资助学,修缮书院房屋,深受师生敬佩。</p><p><br></p> <p>(中正润园卞赓汉白玉塑像)</p> <p>心胸宽广 诚交武友</p><p><br></p><p> 卞赓在回家祭祖探亲的日子里,每日抽时间练武,孜孜以求。</p><p> 一天,家丁匆匆来报,说状元府门前来了三个彪形大汉,气势汹汹,口口声声要与状元较量。狂呼乱叫,引来许多乡亲。有人说,狂徒无礼,叫卞状元狠狠教训他一下。有人说,卞赓可能不是他们对手,看那气势,来者不善。</p><p>卞赓整装来到门前,看见为首的是十八魁之一力举千斤的山西刘铁臂,便面带笑容,双手抱拳在胸前,平静地说:“那不是刘兄吗?府里有请。”</p><p>刘铁臂吼道:“皇帝点的元,我不服气!今天与你拼个死活!你若英雄就应战,若狗熊当着众人向我磕三个头!”卞赓好言相劝道:“练武之人讲究武德,岂能相互残杀?”刘铁臂哪里听得进去,随即从马背上掷下重数百斤的铁木铊,冷笑着说:“你能把它举起来耍几下,可免一战!”“既是这样,容我一试。”卞赓答道。心想,千斤王玩命来了。我若弯腰举铊,他能暗器伤人。卞赓施礼,说:“刘兄稍候,容我进府备马取刀。”</p><p> 卞赓骑上枣红马,马嘶叫一声,四蹄腾空。卞赓伸出九环刀勾住铊上圆环,两臂一合力,铊被挑在空中,连耍几下,顺势将铊掷向刘铁臂,此铊从刘铁臂左耳旁擦过,落在远远的广场上,砸个深泥坑。在场的人惊呼起来。卞赓下马说:“刘兄受惊了!”刘铁臂脸色蜡黄,被卞赓的神力吓出一身冷汗。卞赓若不手下留情,刘铁臂可能脑浆迸流了。</p><p> 卞赓热情地挽留刘铁臂三人在府中过三天,临行前,刘铁臂惭愧地说:“我真服了你,今后状元用着我,万死不辞!”卞赓赠银九十两,三人上马作别。</p><p><br></p> <p>忠于职守 同情革命</p><p><br></p><p>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进北京时,卞赓奋起抗击,血战正阳门,为保卫京城和皇宫珍宝免遭联军劫掠,立下汗马功劳。</p><p> 紧接着,慈禧太后挟光绪逃避西安去,卞赓又奉旨护驾。路经山西时,得到刘铁臂鼎力相助。刘说:“我不认皇上,只认你武状元卞赓。”</p><p>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慈禧太后和光绪返京不久,认定卞赓护驾有功,晋升为一品。卞赓奉旨赴南粤,历任惠州参将,广州总兵香港守备,率二十万水师,镇守广州虎门。严禁鸦片,戳力除暴安良,当地百姓,无不赞誉。</p><p> 此时,恰值孙中山在广州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又在日本成立同盟会。1906年,清政府谕令卞赓查禁同盟会,捕拿革命党人,并悬赏缉拿孙中山。卞赓看到清朝必将灭亡,未参与“平乱”。恐朝廷加罪,便吞金而亡,年仅38岁。</p><p><br></p> <p>(精勤中心小学卞赓铜像)</p> <p>一代英豪 千古流芳</p><p><br></p><p> 广东都督胡汉民念卞赓生前未加害革命党人,亲自予以厚葬,百姓送葬者二千余人。据传,当时广州民间称卞赓为“广州第一清官”,“中国第二关天培”。</p><p> 卞赓坠金身亡的消息传到中正街,卞家痛哭,亲友震惊。清邮政侍郎沈云霈赠联:“幸有两眼明多交朋友,苦无十年暇少读诗书。”</p><p> 清政府被推翻后,胡汉民于1912年派人将卞赓的椭圆形红木棺材从南方运送回乡,浮厝在地藏庵,接受家乡亲友拜祭。一同运回的还有卞赓的兵器,一把重360斤的大刀。</p><p> 如今,精勤小学院内只遗留下卞赓状元府的一对石鼓和一些石柱。大刀已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拿去炼钢了。</p><p>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区建成“卞赓纪念馆”。副市长唐贯淮赠联:“威震南粤,卫国爱民。”精勤小学的操场上树立一尊汉白玉卞赓塑像。</p><p>卞赓的名字流芳千古!每年到卞赓纪念馆和到中正卞赓状元府旧址参观游览的人众多,都怀着沉痛和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武功盖世、武德高尚的武状元卞赓。</p><p> 据卞赓后代卞正忠提供:1966年文革破四旧期间,卞赓墓被人挖掘开棺,发现是双套空棺,这便成了迷。</p><p> 据传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广州爱国人士怕清政府降罪于卞赓,将其隐于民间;另一说法是卞赓爱国,支持革命,还传说孙中山曾会见过卞赓,孙中山通过海外名士关系,将卞赓引渡海外了。究竟是怎么回事,有待新的线索出现。</p> <p>(卞赓纪念馆)</p> <p>清末武状元中正街卞赓族谱</p> <p><br></p><p>清末武状元卞赓族谱(制于清末明初.文革前一直珍藏于中正街卞赓故居)</p><p>卞赓排行老三,为卞三公,文革期间卞赓故居被清洗,卞赓大多数遗物不知去向(包括皇帝御赐的方盒和锋利无比的宝剑),此残缺族谱为卞赓后人偷偷捡起珍藏。</p> <p>此页为记载清末武状元卞赓夫人(海州人)杨氏(制于清末民初)</p> <p>此页为记载清末武状元卞赓母亲(海州中正人)骆氏(制于清末民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