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直想好好写写建水,因为朝阳楼、因为小桂湖、更因为小时候成长的经历和风情。就在前几天,偶然的一次机会,我踏上了去建水这个曾经的“老家”看看,儿时所有的那些快乐与记忆,都在这如诗画般的景致里一一勾起……</p> <p> 我生长在一个军人的家庭,父亲从我国发展现代化军事武器的那刻起,就从遥远的大西北城市——西安,来到了建水这个地方。我也自7岁起就随父母来到了此地。那时的我们,居驻在离建水城近50公里外的一个乡镇(当年叫公社)。在乡镇我上完了小学。从11岁半开始就离开家人去了建水一中读完了初中、高中。五年里对建水有着很深、很美好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建水,古称临安,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当时的朝阳楼,建水人习惯称“东门楼“,小桂湖,过去叫“洗马塘",还有正在修复中的"崇正书院"……</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当年称“东门楼”)雄踞县城中心,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六百余年,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祖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小桂湖”—(当年叫“洗马塘”)。那时的“洗马塘”堤上绿树红花、垂柳依依;湖中荷花满池、鱼儿戏水;是我们周天相伴游玩的好去处。后因工作原因,离开了建水,再次回到这里,才知道此塘已改称“小桂湖”!</p><p class="ql-block"> 据说“小桂湖”最早产生于明代,当时为了取土建朝阳楼,成了洼塘,积水成池。而当年监督修城的一位将军天天到池里洗马,后人就称为“洗马塘”。</p><p class="ql-block"> 而明代著名学者杨慎贬谪来滇后,曾两次居住在福东寺里,触景生情地说:“此山水双佳,颇与故居新都,于是得名“小桂湖”。</p> <p>当年的“小桂湖”风景</p> <p> “文庙”(建水一中)早年间,当地利用文庙建立了临安中学,后改为建水第一中学,并在文庙侧新建了许多教学楼。昔日孔庙圣地,如今成了青少年学习之所。</p><p> 而在我上中学的那个年代,建水一中和文庙没有截然分开,文庙部分是建水一中的高中部,而现在的校本部是初中部。前面椭圆形的大池塘,被称之为“学海”,意指孔子的思想和知识高深渊博如大海一般。学海旁的两侧道路则是我们这些驻校生每天早上晨跑的跑道。每当春天晨跑时,行至一棵大树下,只要遇到我们的英语老师,她都会让我们停下来,深呼吸3分钟,顿时一股股花香沁人心脾,而后告诉我们每天嗅一嗅花的气味,可以预防脑膜炎……</p><p> 文庙对于我最大的记忆是,一是有很多的牌坊。坊上题写“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圣域由兹”、“贤关近仰”等字;二是“学海”很大、“海水”很深,“海”边婆娑迷离、杨柳依依。</p><p> 而当年学校的图书馆—“洙泗渊源”坊最为壮观,高九米,木石结构,龙、麟、狮、象巨型石雕高踞于坊座上,拱卫着木构架的牌楼,映衬在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蓝天白云之下。</p> <p> 可更为吸引我的却是校图书馆里面的书和报纸,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的劳动锻炼、我们的课外实践活动都安排了许多,唯独课堂上可念的书却太少、太薄(相比较于儿子上学时的课本与阅读刊物)。所以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会借一些与课本无关的书来看……说一件至今都让我难为情的事,毕业多年以后,去我好朋友—同学家聚会,碰到了当年管理图书馆的老师(后来成了同学的婆婆),她说她还记得我在校时经常去找她借书…说的我满脸通红、羞愧难当。自知当年不好好读书,才会给老师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朱家花园” 位于建水县翰林街,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园内宗祠、庙堂、居室、园林皆富丽堂皇,从这里可以看出西南民居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可当年的“朱家花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40医院,我们班的好几位同学的父母都曾经在那里为国防建设奉献过自己的青春和智慧!</p> <p>建水街景</p> <p class="ql-block"> “建水五龙湖健康主题公园” 位于建水城的北部,与龙窑生态城相邻。当年在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他只是建水县城碗窑村的村址。我们班上就有几个同学还是碗窑村的子女。记得有几次周末不上课,跟着碗窑村的同学去家里玩耍。参与他们做水缸、做土陶,做碗盆等活动,相互打闹取乐,弄得满身泥巴好不开心。那时的这里只是一垄荒山,一片村舍而已……主题公园里的“五个龙池”也是多年碗窑村的(村)队及村民在荒野的山坡上取土制陶挖出来的“低洼池”。后经多年的雨水灌填,形成了现在形神各异、活灵活现的龙池。照片中现代时尚的蚁工坊就是那些年村(大队)烧制水缸、土陶等物品的土窑原址。</p><p class="ql-block"> 后来,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中央号召建设美丽村庄,建造美丽村舍以后,更因为建水县要打造优秀旅游文化城市,有关部门就利用龙窑山体盘亘、沟壑纵横、起伏多变的地形地貌,体现“龙游山水”的设计理念。以叠山、理水、造景和生态恢复等为切入点,缩减商业用地,增加绿地面积,构建公益性森林公园,将紫陶产业与文化体验活动、居民生活深度融合,形成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格局,实现城市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p> <p> “团山民居”建水附近有一个古老的小村庄—团山村,还保留着许多民居,宗祠等古式建筑,原貌保存完好,尤其是张家花园的彩绘非常漂亮,现在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p><p> 自称是建水人,后来虽然离开了。但之后也曾去过很多次建水,却是第一次踏入团山民居。说起来理由很好笑,就是因为当年在建水一中读书时,学校开设生理卫生课,老师带着我们到团山村采摘草药,有一位同学是张家花园的嫡后代,领着一些同学去村里亲戚家吃过一顿饭,之后就自认为对团山村了解甚多,所以40多年来这还是第一次踏上团山民居,感触颇深!</p> <p class="ql-block"> 紫陶街,一条光听名字就知道足够充满艺术气息的街道。当年在建水上学时,这里只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村子—(碗窑村),记得我们班上就有好几个碗窑村的同学。可现在的紫陶街不负其名,足以称得上是云南最美的步行艺术街之一。</p><p class="ql-block"> 来到建水的紫陶街,无论是漫步在广慈湖边、或是在文艺小店中休憩、又或者是享受紫陶街夜晚的狂欢,总能让人看尽建水的底蕴与活力、年轻的时尚。可以这么说:来建水可以不去古城、不吃豆腐,但错过紫陶街的美景总是遗憾的。</p> <p> ”双龙桥” —俗称“十七孔桥”。是一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长148米,宽3.8米;被认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多孔连拱桥,现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 </p> <p> “乡会桥” 古桥与古城似乎一直是一个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完美搭配。在建水,你可能听过最多的是双龙桥,但另一座与双龙桥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古桥,你可能就甚少听闻,它就是----乡会桥。</p><p> 建于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为三孔石拱廊桥,主桥长30米,两桥端引桥均长25米,桥廊长和桥面宽均为7米,桥面被主楼阁和次楼阁完全覆盖,为建水地区唯 一的风雨廊桥。</p><p> 不满大家,我前后在建水生活了十八年,这次才知道双龙桥旁边还有一个乡会桥。记得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正赶上学工学农,毕业后为广阔天地输送知识青年的时代。两次学农,一次驻在张家营村,另一次驻在水打营村,大约40多天。只听说有双龙桥,而从未见过乡会桥。这次亲临现场,站在桥上,和着远处的夕阳,真有种超越时空,跨越世纪的感觉。</p> <p> “蒙自” 过桥米线的发源地。 清光绪十六年至宣统元年(1890~1909年)是蒙自马帮的极盛时期,古道上至今仍遗留数寸深的马蹄印。“南湖"为雨水汇积而成,旧名草湖、草陂。明代开辟为堰池,并在湖中堆3座土山,分别名为蓬莱、方丈、瀛洲岛,成为文人雅士会集之地,上又称学海。是人们游览休闲的好去处。</p> <p> 近年因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而走红网络的碧色寨村,原名“坡心”,因车站而得名,是一个欧洲风格的云南边陲小镇,历史上有着“小香港”“小巴黎”的美誉,如今拥有法国员工宿舍、火车站钟、碧色寨站、大通公司、水塔站房、警察局、哥胪士旅馆等历史遗存……让我们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繁华与怀念!</p><p> </p> <p> 追忆当年三点红</p><p> 主席话儿记心中</p><p> 飒爽英姿枪五尺</p><p> 赤胆忠心为中华</p><p> 百年车站树沧桑</p><p> 货运客运曾几忙</p><p> 时钟车站今犹在</p><p> 不见当年法国狼</p> <p> 也许这组照片看上去有些另类与搞笑,但对于我来说,从小长在军营里,梦想当女兵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穿不上真军装,那怕是仿造的,穿着它或许也是对心中的遗憾做一点点补偿吧!</p> <p> “石屏” 走在石屏的老街巷,感觉有一种破败的沧桑和美感,以前也曾多次到过石屏,但从未走进老街,这次停留了一晚。吸引我的:一是云南四大文献名邦之一的石屏古城,从骨子里散发出的那种沉侵千百年的儒雅气息,石屏文庙,袁嘉谷故居等等,其厚重的历史和文化,风采依旧、渊远流长;二是著名的石屏豆腐,让我这个从小就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的“云南人”,烧豆腐的独特味道,深深印刻在味蕾的记忆中,很难忘却!!!</p><p><br></p> <p> “异龙湖” 记得1984年,我们也曾相约去过一次异龙湖,那时的湖堤破烂不堪,虽然也有一些柳树,但是湖水浑浊,湖面泛泛,基本没有多少美感。倒是湖边的水牛🐮,让北京来的朋友倍感新奇,骑在🐮背上的欢愉,让我至今都好像亲临其境……</p><p> 而此次进入异龙湖,虽说还未进入盛夏期,但湖内荷花己争相开放,清香远溢,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p> <p> 1984年朋友从京回到小时候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欢愉雀跃!!!</p> <p> 今天写这段美篇,似乎有点不合情理,顺序是倒着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在建水成长、学习、工作了十八年后离开,前者是以一个回家者的身份看待家乡变化的;而后者蒙自、石屏则是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也许在文章中有大量的现代人物照片,我不是“爱慕虚荣”,而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可能会去寻找到过去那些能够对比现在的图片。</p><p> 最后我想说:人生就像看书,看完一页就翻过一页,不要永远停留在某一页,也不必花过于大量的时间用来“复习”。人生是现在进行时,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奉献给眼前、给明天。 </p><p> 我特别赞成同伴中一位才女的这段话,就让它作为我的结束语吧!“生活不是为了赶路,而是为了感受路。让脚步慢下来,让心安静下来,我们一起等等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