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水入城来

一颗梅子🍀

<p>  —《汉江溯源》校本教材编写组活动纪实二</p> <p>  为了更好地推进校本课程的编写,6月12日上午8点,汉江溯源编写小组在校领导的带领下,从西校区出发,驱车来到了水乡园林—潜江,参观兴隆水利枢纽。</p> 东荆河大桥 <p>  东荆河大桥当时是潜江境内跨越东荆河唯一的一座桥梁。潜江这座小城依水而建,因水而美。而一座座桥,则将人与人、水与城紧紧相连。</p><p> 东荆河,又名南襄河,是汉江潜江段的分支,从潜江出汉水,经潜江南进入仙桃杨林尾、沙湖,汇入长江。如果把汉江比喻为仙桃的一根大血管,那么,东荆河便是仙桃的一根重要的小血管,日夜为仙桃输送着营养,带来生机。</p> 兴隆绿色长廊 <p>  我们一行人走进了汉江兴隆河生态绿道,这里空气清新、河水清澈、绿树成荫,“一河、两岸”无疑就是兴隆生态绿道的真实写照。</p><p> 逐水乡园林,观万杉叠翠,游兴隆绿道,望河浪静滔。汉江兴隆河生态绿道沿线田成方、林成排、水相通、渠相连,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景。</p> <p>  一路走来,汉江兴隆河生态绿道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它不仅擦亮了“水乡园林”的名片,更弘扬了水杉文化、彰显了水乡特色,提升了沿线生态、环境、旅游、集镇发展,让水更清、岸更绿、路更畅,由此,也成为潜江又一地标性游览胜地。</p> <p>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滔滔汉水在广袤的江汉大平原纵横奔突,孕育了潜江这方灵秀的水乡园林。</p> 兴隆河倒虹吸 <p>倒虹吸:</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当渠道与道路或河沟高程接近,处于平面交叉时,需要修一构筑物,使水从路面或河沟下穿过,此构筑物通常叫做倒虹吸。</span></p> <p>  潜江市兴隆河倒虹吸工程通过兴隆闸引汉江水经兴隆河,在兴隆河黄场节制闸上游约100米处入沿堤河,穿过东荆河倒虹吸后,流入百里长渠。</p><p> 该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两个闸口和地下涵道,在引江济汉渠道下面连通被引江济汉渠道截断的水系。既保证汉江正常的防洪、排涝和灌溉的功能,又尽量减少渠道对生态的影响。</p><p><br></p> <p>  该工程建成后,将兴隆大坝上游库区汉江水引入百里长渠,解决潜江市汉南片3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的难题。同时,清澈的汉江水流经园林城区,保障了城区生态用水需求,还为园林城区六水连通工程提供了洁净永续的“活水”,开启了潜江治水历史的新篇章!</p><p><br></p> 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出水闸 <p><b>   中线北调丹江水,牵出汉水水不济。</b></p><p><b> 只为引来长江水,新开一渠济汉江。</b></p> <p>  引江济汉工程是我国现代最大的人工运河和我省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工程连通长江和汉江,穿越长湖,成为湖中之渠。工程进水口位于荆州市荆州区李埠镇,出水口位于潜江市高石碑镇,渠道全长67.23公里。</p><p> </p> <p>  主要任务是用长江水“增援”汉江,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含东荆河)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而减少的水量,改善该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和航运条件,可缩短长江荆州段至汉江潜江段航程600多公里,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p>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工程 <p>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我们看到了位于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镇和天门市多宝镇境内的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汉江枯水期抬高兴隆库区水位,改善两岸灌区的供水条件和汉江通航条件,且兼顾旅游和发电。</p> <p>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配套工程之一的兴隆水利枢纽工程,被称之为“江汉平原第一坝”,这一工程属平原河道型低水头闸坝型水库,枢纽轴线长2835米,比三峡大坝还长。工程规划灌溉面积327.6万亩,过船吨位1000吨,年发电量达2.25亿度。未来,这里将逐步建设成一个集水利、农业和井架油田旅游的景观旅游综合体。</p><p><br></p> <p>  看到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一条美丽而又清澈的江。说她美是因干百年来,她那如诗如画的山水,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首国人吟唱干古的民歌歌唱的就是汉江。</p> 龙虾文化 <p>  水美鱼肥稻花香,商贾云集虾市旺。满城潮涌“中国红”,梦里水乡是潜江。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地表组成物质以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淤积物为主。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小龙虾的生长、繁育提供了极为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小龙虾产业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p><p><br></p> <p>  最后,我们以品尝龙虾美味,感受龙虾文化,为本次汉江溯源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p> 通过这一次的参观活动,我们对汉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常饮汉江水,长思母亲恩;用点滴行动,还汉江清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汉江溯源编写小组将继续探索汉江文化,努力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此来激发学生了解汉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