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莲花有个约定

安安妞

<h3> 莲又称荷花、芙蕖、菡萏、水芙蓉,它美丽可目,清香可鼻,莲藕可食,莲子可药。不知有多人文人墨客赞美过它,描写过它。耳边总能想起关于它的佳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不知道这是我第几次讲周敦颐的《爱莲说》,但每一次脑海中都会浮现大片的荷花,那是儿时的记忆,幼时生活的地方。似乎我已经许久没有回到那里,没有看到风中摇曳的荷花,没有品尝甜中带苦的莲子,没有触摸白白胖胖的莲藕。有的只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br>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县里举行骨干教师评选,我们学校做为试点,学校安排我讲《爱莲说》,那时初生牛犊不怕虎。心想不就是讲一节课,也没有什么压力。我仿佛是蜻蜓点水领着我的学生把字词简单的翻译一下,讲讲重点语句,说说主题思想,一节课就这样被我消磨殆尽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以这样的形式被我呈现的,没有给我留下太多感触。那天下午听其它学校的老师讲,课前准备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本书,几张简单的课件。本来没有报希望的我却感到吃惊和意外,原来真正的强者不需要在形式上太多雕饰。那位老师用他的声音和对爱莲的讲解征服了我,是我对《爱莲说》有了新的认识。我知道我对书本知识认识不够,对每位作者的写作背景更是孤陋寡闻。从那以后每讲一节课之前我总先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大概的了解。我想那次听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清自己,你要学的知识会更多。<br> 第二次接触周敦颐的《爱莲说》应该三年前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遇到趣事。再次讲这篇文章比起第一次仿佛难得多,我总害怕给学生分析不到位,不知道如何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对莲作者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情感。现在的孩子几乎都在蜜罐里长大,从小没有吃过什么苦,也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他们每天想的很简单,不是学习就是吃喝,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古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情感。还有就是文章用了很长的篇幅再写菊花和牡丹这里又是一种修词手法衬托。讲完这些学生脑子里一头雾水,一会衬托一会托物的,好难好难!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应该用曾经学过的诗词给学生讲解,我就讲到《石灰吟》中的一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主要借石灰不怕粉身碎骨,只要清白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讲完这首诗学生仿佛明白许多,也懂得作者主要是想通过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个方面表达作者谈泊名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这次我对《爱莲说》有了更深的理解。<br>  直到前几天又录《爱莲说》的微课,自己精心挑选每张莲花的图片,想着那张才能符合亭亭玉立,清香袭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征。微课里说的每个字,我总怕展现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即使此刻在键盘敲打这些字分享着我与莲花的故事,想起儿时在莲花下嬉戏,想起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想起外婆那喃喃说不完的话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