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巴山火车站, 位于川陕交界的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巴山镇; 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车务段辖下的四等站。车站地处大巴山深处, 是襄渝铁路全线海拔的最高点; 一头是衔接两座峰顶, 全长76.9米、净空高度103米的黑水河钢架桥; 一头是全长5334米、耗时34个月建成、有着"地下长廊"之称的世界级工程大巴山隧道。旅客乘降、列车到发, 均在一座高达百米的铁路高架桥上。因此, 称之为"空中车站", 名副其实!</p> <p>通往车站的"先锋路"</p> <p class="ql-block">黑水河上的钢架桥</p> <p class="ql-block">列车通过黑水河大桥</p> <p>"地下长廊" —— 大巴山隧道</p> <p>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说: "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毛泽东在诗中, 则更是一语概之: "无限风光在险峰"。然而, 巴山车站这里的景观, 却早已不再是庄子眼里的"大美"; 乃至于超出了中国传统美学范畴里的"壮美", 进而更能唤起人们灵魂深处的一种"崇高"之感。"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社会孕育了崇高。崇高, 就在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之中。</p> <p>俯瞰巴山车站</p> <p>远眺巴山车站</p> <p class="ql-block">位于巴山站区的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 则是大名鼎鼎的"巴山精神"的发源地, 是西铁局集团公司乃至全国铁路的一面旗帜。其管内养护的81公里线路中, 90%是桥梁和隧道, 囊括了襄渝铁路"隧道最长、坡道最大、桥梁最高、曲线半径最小、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等"六个之最。然而, 正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 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确保了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用坚守和责任创造了40年安全无事故和人员零伤亡的优异成绩。"巴山精神", 被中共陕西省委誉为"新时期的延安精神", 中国铁路总公司曾将其作为新时期铁路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全路大力弘扬。今天, "桥梁跨度最大, 养护方式最先进, 现场作业最规范, 安全业绩最佳, 职工队伍素质最高, 站区环境最和谐等"新的六个之最, 堪称新时期巴山工务人的新创举。</p> <p>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p> <p>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的"全国首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p> <p>巴山工务车间已成为全路、陕西省、全国许多教育机构的实践教育活动基地。</p> <p>"巴山精神", 是巴山工务车间在40年的生产实践中, 培育形成的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为基本内涵的核心价值理念。其核心内容是: 安心山区的奉献精神;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 坚定乐观的自强精神。</p> <p>巴山鼎, 矗立在巴山文化广场正中, 寓意着巴山精神不朽长存, 薪火相传。</p> <p>桥墩赞</p> <p>创业历程博览馆</p> <p>被誉为巴山"金风凰"的刘玲和她的"劳模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始于1981年, 每年一届的"巴山路地运动会", 被巴山人自豪地称之为"巴山奥运会"。时至今日, 它已经发展成为巴山地区独有的文化符号, 成为了全国铁路系统和当地群众体育运动的典范。</p> <p>职工自建的文化生态园</p> <p>"希望桥", 由陕西著名书法家吴三大先生题写。由于吴三大的书法风格苍凉大气, 与张艺谋的影片风格非常吻合, 因而张艺谋拍摄的《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系列电影的片名均由吴三大先生题写。所以, 吴三大一直以来就成为了张艺谋"御用"的片名题写者。</p> <p class="ql-block">丰碑永留天地间</p><p class="ql-block">1968年, 铁道兵开进巴山汉水;</p><p class="ql-block">1971年, 三线学兵青春印记襄渝线;</p><p class="ql-block">1978年, 襄渝铁路建成通车。</p><p class="ql-block">襄渝铁路, 东起襄樊(今襄阳), 西至重庆, 连贯鄂陕川渝三省一市, 全长915.6公里; 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 以"进山、分散、进洞"的战备需要进行设计施工的一条旨在沟通中原腹地与西南地区的国防战备线路, 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战略意义, 工程代号2107。线路呈东北——西南走向, 由汉丹线莫家营车站(今老河口东站)出岔, 穿武当山, 沿汉江峡谷西上, 在紫阳越大巴山进入川东北, 经万源、达县, 再循州河、渠江南下, 蜿蜒于华蓥山西麓, 在北碚跨嘉陵江, 接入重庆枢纽。沿线山高峰险, 川大流急; 且地质条件复杂, 故施工难度极大; 加之工期紧任务重, 机械化程度低; 施工高峰期参与施工的各类人员竟高达82.5万人。其间, 数以千计的铁道兵指战员、民兵和三线学兵 (上世纪70年代初, 陕西省组织动员25000名初中毕业生, 赴秦巴山区修建襄渝铁路。其成员被称为"三线学兵", 是"三线建设"时期陕西省独有的一个特殊群体) 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平均每建一公里线路就有两人牺牲。仅在陕西旬阳、紫阳两县 (境内铁路共136公里) 就有460名铁道兵战士、学兵连学兵埋骨于铁路沿线。紫阳一县因修建铁路死亡民工198人。(《安康铁路分局志》1970~2000 )</p><p class="ql-block">巴山革命公墓, 共掩埋着32位筑路烈士。其中年龄最小的吴三珍烈士, 女, 四川达州人, 牺牲时年仅十八岁。有道是: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间无处不青山。" 惟愿英魂安息, 精神永驻!</p><p class="ql-block">...... ......</p> <p> 2020年6月16日. 图南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