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前天发了上篇“衣”和“食”,今天中篇来讲“住”。</h1><h1><br>三、住<br></h1><h1>住的情况其实已经在最前面的篇章里介绍过了,我们住的是泥墙草房,再发一张照片,加深一下印象。</h1> <h1>各个生产队条件不同,大部分知青集体户住草房,我们住的草房因为是缅寺改的,算是比较体面的,在我们住的房子对面还有一间专门的“伙房”,相当于我们有个独用的“厨房”的,这张照片上后面就是我们住的草房,茅草顶没有拍到,墙是用泥巴“干打垒”的。当地造房子的工艺比较简单:先靠村里的木匠用木材打起一个有三角顶的“屋架”,然后就是砌墙,沿地面放一圈石头,作为地基,照片上看见的大鹅卵石就是,再竖放两块隔开1尺空间距离的有一尺多高、五六尺长的夹板,把土放进去,用木槌把土夯紧了,再把夹板松开,把夹板升高一层(在我的头像右面可以看见两次夯实的土的分界线),再如此这番操作,一层一层上去,慢慢地一堵墙就起来了,“考究”一点的还会在外面用牛粪和草木灰拌成的糊粉刷一下,干了居然是灰白色的,买不起石灰这也是可以用来美化墙面的。再考究点,就用土和稻草搅合在一起,放入长方形的模具中打成一块长方形的土坯,等晾干了就相当于一块土砖,老乡称为“土基”,这个也能用来砌墙,属于档次比较高的,因为比较费工。</h1><div><br></div><div><h1>就是这么简单的房子,已经比村子里随便哪个老乡家都要考究,因为是“缅寺”么,宗教场所。所以在我们大队,我们的住房条件算比较好的,而其他队有的知青住的就相对比较简陋些,也有稍“豪华”的:如在小勐统公社的核桃树队插队的知青住的是原来地主家退出来的二层的楼房,而我老婆当年在小勐统公社的河边队插队时住的也是楼房,只是这些楼房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窗明几净”的二层楼的正规楼房,它的二楼充其量只能算是稍高的“阁楼”。</h1><div><br></div><h1>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男的住二楼,女的只能住一楼的。这个规矩是不能破的,记得当年公社的二层楼房一楼有两间房间作为公社的招待所用房,有一天我去公社,发现有个人在院子里大吵大闹,原来他昨天晚上住在这里的招待所的房间里,早上起来才发现二楼是公社的女广播员住的,女的住在他头上了,那还了得,怎么说都不行,吵到我走还没有个结果。因为当年整个永德县最高的也就是二三层楼,旅馆的一楼肯定是女的住的,无一例外。但是知青去了就改变了,因为要考虑女知青的安全,二楼都给女同胞住了。</h1><div><br><h1>2013年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云南知青专题摄制组专程到我们当年插队的生产队去拍摄纪录片。发现当年知青住的草房基本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小勐统公社河边队和核桃树队的当年知青住过的两幢二层的楼房都还在。下面放几张有关住房的照片和几段上海电视台采访时摄录的视频资料。</h1></div></div><div><br></div> <h1>下面这个视频是上海电视台去我当年插队的生产队时采访时摄录的。</h1> <h1>当年第一批到我们村子插队的上海知青有八人,2013年那次,华娟、戴祖亮和我三人一起随摄制组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子,在我们曾住过的地方回忆往事,大青树还依然在,房子已经没有了。<div><div><br></div></div></h1> <h1>我老婆(右起第五人)当时在我们县的小勐统公社的河边队插队落户,他们集体户一共有12个上海知青,住的是他们生产队的仓库。他们是我们县知青人数最多的一个集体户,这是他们在业余时间吹拉弹唱,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h1><div><br></div><h3></h3> <h1>2013年那次上海电视台的摄制组也去了我老婆她当年插队的小勐统公社河边队,他们当时住过的二层楼房的地基还在。这就是上面这张照片上的当年的房子所在地,现在已经被翻造了,除了那几块地基石还在。</h1><div><br></div><h3></h3> <h1>他们在第一处临时住所住满一年后,当年生产队又为他们知青集体户盖了新的住房,现在好像被一户人家买下来了,还算完好地留存着,电视台记者也去采访了。左一是电视台的摄像师、左二是村民“小老五”、右一是我老婆插队时的时任队长、右二是我老婆。</h1><div><br></div> <h1>回忆起当年的蹉跎岁月。</h1><div><br></div> <h1>现在已经不住人了。</h1><div><br></div> <h1>房子的一楼内部。</h1><div><br></div> <h1>老婆在二楼接受电视台采访。</h1><div><br></div> <h1>他们在仓库住了一年多后,生产队就专门为他们盖了新房子,就是现在还保留着的这幢楼房。遗憾的是当时陪我老婆一起去看房子的这位老队长已经于2019年过世了,唏嘘不已。</h1><div><br></div><h3></h3> <h1>在当年的“新房子”的楼上拍了一段,还是蛮动感情的。不过我老婆在这个新房子里住的时间不长,因为她于1971年就去昆明读大学了。</h1><div><br></div> <h1>在摄像机旁边的是当年在小勐统公社核桃树队插队的荣崇德同学,也是我们校友,只是文革开始时他是高二生,而我们只是初一生。他回上海后事业有成,曾回插队的地方捐了一所希望小学。</h1><div><br></div> <h1>电视台又去拍摄了荣崇德当年插队的小勐统公社核桃树生产队曾经住过的二层楼房,这房子也是他们生产队最好的房子,是地主家退出来的房子。</h1><h1>他们房子的外表。</h1><div><br></div> <h1><p></p><p>从房子里面的装饰看得出当年的地主家还是很讲究的,窗子是镂空雕花的,门楣也做得考究的。</p><div><br></div></h1> <h1>这个是电视台在核桃树队采访荣崇德同学,哈哈,他坦白了,当年还去偷过人家芭蕉。</h1><div><br></div><h1>依依不舍离开了曾留下过汗水、泪水的黄土地。</h1><h1><br></h1><h1>今天视频放多了,只能结束了。<br><br>第23篇完,待续。<br>2020年6月12日<br>2022年5月16日<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