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孔雀》 葫芦丝独奏 刘希广

故乡的云

<p>《金色的孔雀》,是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著名中国民乐演奏家于天佑先生创作的一首旋律优美流畅、音乐形象鲜明的葫芦丝独奏曲。</p><p>一、作品的思想内容与音乐形象</p><p>作品按照瑞丽.芒市“早傣”的民族音乐的风格,以拟人的手法,通过对在傣族人民心中象征着吉祥、幸福、和谐、美丽的孔雀形象的描写,反映了傣家小卜少身穿筒裙,头顶物品或肩挑担子,在山林中迈着轻快的步子和伙伴们开始一天辛勤劳作的场景和愉快的心情,讴歌了傣族人民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和谐氛围和精神风貌,塑造了勤劳善良、喜悦欢快、吉祥幸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姑娘的音乐形象。</p><p>二、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创作意义</p><p>《金色的孔雀》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这一时期是中国葫芦丝的初期发展阶段,但发展势头迅猛,犹如雨后春笋,先后涌现出《迎春》、《渔歌》、《湖上春光》等一大批改编和创作的优秀葫芦丝独奏作品。《金色的孔雀》是于天佑先生继《湖上春光》之后,也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脱颖而出的又一中国葫芦丝优秀作品的力作。这些作品的创作与演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特别是通过媒体传播,可谓家喻户晓。</p><p>葫芦丝曲《金色的孔雀》的诞生,不仅丰富了中国葫芦丝优秀独奏作品的曲目,而且运用了调式与调性的对比转换手段、运用了改良的双管葫芦丝,在气、指、舌运用上又有诸多的开拓与创新,拓宽了音乐表现技巧和艺术处理手段,天然浑成地融合了中国葫芦丝云南少数民族的演奏艺术风格,达到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之佳境。</p><p><br></p><p><br></p><p><br></p><p><br></p><p> </p> <p><br></p><p>三、作品的曲式分析与风格 特征</p><p>(一)该作品由引子、行板、快板、自由节拍和尾声五个部分组成。</p><p>1、引子,慢板,D宫调式。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初升的时候领头孔雀召唤它的同伴们一起去戏水的情景。</p><p>2、行板、2/4拍、D宫调式。表现了两只孔雀开心地飞翔,相对而舞的场景。转为G宫调式后,作品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再一次将人们带到情景交融的音乐艺术天地。</p><p><br></p> <p><br></p><p>3、快板,G宫调式、开副管。这段音乐是孔雀群舞的场面,热烈欢快、群情激昂,表现了孔雀们都起床了。而且细腻地刻画了它们摆着各种各样的动作和姿势,有的抖抖身上的羽毛、有的翻翻跟头等,这一段的后半部分,十六分音符的演奏用双吐一气呵成,一鼓作气地将全曲推向了高潮,从而把一群孔雀尽情追逐嬉戏的场景描绘的淋漓尽致。</p><p>4、自由节拍,D宫调式,关副管。展现了领头孔雀静态的娴雅温顺和动态的优美灵动。</p><p>5、尾声,D宫调式、关副管演奏。是行板的再现。表现了夕阳西下。孔雀们三三两两迎着绚丽的晚霞,悠闲自在地向着竹林款款走去……</p><p>(二)风格特征</p><p>1、运用改良乐器“双管葫芦丝”产生了和弦效果,而且扩大了葫芦丝的音域范围。</p><p>2、运用了转调指法。作品的引子部分运用筒音作“1”的指法,在行板的后半部分转为筒音作“5”,而尾声部分又转为筒音作“1”的指法,这样既丰富了调性,又较好塑造了音乐形象。</p><p>3、运用了颤音、波音、双吐、三吐等丰富多彩的葫芦丝演奏技巧。</p><p>4、运用特殊的节奏,特别是快板部分的“切分”节奏,引人入胜。</p><p>四、作品的演奏技巧与艺术处理</p><p>《金色的孔雀》这首乐曲,旋律优美、傣风浓郁、感情丰富,音乐形象鲜明。演奏中力求把握好如下几点:</p><p>(一)引子部分,描写了山寨的清晨和新一天的开始。要注意旋律的流畅,弱起渐强,舒缓大方,伸缩自然,复倚音和波音要自然松弛。</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