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代贤相】</p><p>文丨邵可浪</p><p>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分分合合之间,往往就会有济世救国的英才出现。历史上的三国是一个群雄割居动荡不安的时代,乱世出英才,这时一个身怀抱负,济世救国的年轻英才横空出世了。</p><p><br></p><p>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话说诸葛亮出生的年份恰逢闰年,这年有两个九月,就在第一个九月的初一,天空突现日蚀。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诸葛家族新添了一位婴男。</p><p><br></p><p>这天的日蚀也可能是上天的旨意,预是着这个黑暗纷乱的时代。这家人给这个新生儿取名为“亮”,父亲希望这个孩子能给世人带来光明。</p><p><br></p><p>这一年正是汉灵帝光和四年(181),东汉王朝到了此时已是黑暗腐败摇摇欲坠了。</p><p><br></p><p>据应劭著的【风俗通】所述,诸葛亮的先祖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帐中的大将葛婴。葛婴有功而被杀,汉文帝垂念其功,追封其孙诸县侯,诸姓的远祖就在琅琊邪诸县(今山东诸城)安家落户了。后来,这家人又迁徒到了阳都。因为阳都先有一户姓葛的人家,对诸家的到来十分欢迎,两姓合而为一统称“诸葛”。</p><p><br></p><p>有一个叫诸葛珪的人,做着泰山郡丞这么一个小官吏,生了三男两女,孩子们的母亲章氏患病早逝,诸葛珪又为他们迎娶了一位继母。父亲诸葛珪不幸也撒手人寰,可怜他未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儿子诸葛亮的耀眼一页,带着一串串美好的遐思走了。幸好,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仁慈有为有德,义无反顾地承担了抚养三个侄两个侄女的重担。</p><p><br></p><p>诸葛亮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战火四起,烽烟不息中度过的。在他十三岁的时候,扬州大军阀袁术邀请诸葛玄去担任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还有两个姐姐南下豫章,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和继母留在南阳都看管家业。</p><p><br></p><p>战乱的三国,还没等诸葛玄上任,地盘就被其他军阀抢夺了。诸葛玄只好带着孩子们去襄阳投奔旧交荆州刘表。</p><p><br></p><p>就在诸葛亮跟着叔父离家一年多,琅邪一带被北方军阀曹操的军队血洗,诸葛瑾带着继母避难到了江东,孙权慕其名,聘诸葛瑾为自己帐中幕僚。</p><p><br></p><p>在荆州其间,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沔南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和中庐大族蒯祺。</p><p><br></p><p>诸葛亮十七岁那年,迎娶了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一生厌倦官场,拒绝做官。但他是襄阳大族蔡讽(蔡瑁之父)的大女婿,荆州牧刘表是二女婿。所以,这段时间,孔明在荆州日子过的滋滋润润。</p><p><br></p><p>诸葛亮从小就志存高远,【三国志】上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他不愿意依赖两个姐姐生活,于是带着弟弟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之南阳邓县(今湖北省襄樊城西的隆中)隆中山结庐躬耕,与名士徐庶,石韬,孟建等人交友探讨博览群书。</p><p><br></p><p>诸葛孔明天生长像英俊,身高八尺,怀着报国济世之志向,虽然深居山野,他常常吟诵《梁父吟》,并且自比自己为古代的名臣名相管仲,乐毅,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安帮定国,匡扶天下。可在当时很少有人认可他,只有徐庶等几位朋友,对孔明十分信服。大家送他一个雅称“卧龙”,将孔明比喻一条蛰伏的龙。</p><p><br></p><p><br></p> <p>(二)</p><p>怀才不遇的诸葛亮,在隆中的草庐中过着隐士一样的生活,整整住了十年,诸葛亮已定是二十七岁的青年了。</p><p><br></p><p>就在这一年,汉室皇族,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为曹操所迫,来荆州投靠了刘表。为了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刘备遍访名士。在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和徐庶的举荐下,刘备携关羽,张飞去隆中拜访诸葛孔明。</p><p><br></p><p>第一次扑空,第二次孔明人又不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次终于见了孔明。</p><p><br></p><p>刘备三顾茅庐时已经四十七岁了,比诸葛亮大整整二十岁。刘备在荆州寄人篱下已有五六年了,刘皇叔的名声孔明早有耳闻,并对他也有所了解。做为当时的英雄名人,屈尊三顾茅庐,并且虚心请教,使诸葛亮深受感动。</p><p><br></p><p>为了回谢这份人情,孔明毫无保留地替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并给刘备指明了管理天下的大政方针。他建议刘备以人为本,重用贤才,先立足占居荆州和益州,然后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联盟孙权,共同抗击北方的曹操。等时机成熟了,再分兵两路,收复中原一统天下光复汉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p><p><br></p><p>刘备全神贯注地听着孔明的侃侃而谈,感到了一种夺取宏图霸业即日可现,他越听越兴奋,感到茅塞顿开,对眼前这位英俊的青年佩的五体投地,对于这样的人才,刘备如何也不会放手,怎么也要聘为己用。</p><p><br></p><p>刘备是历史上最会笼络人心的专家,他无论在行动或言语上,都能充分显示出他的诚实和厚道。</p><p><br></p><p>此时的诸葛亮正愁无用武之地,此前他对刘备做了一定的调查。刘备的硬性条件很合孔明的胃口,第一,刘备是汉室后嗣,正血统的皇族,在当时,也是一位响当当的英雄人物。第二,孔明有感于他的匡扶汉室的壮志和三顾茅庐的诚心,便欣然接受刘备的邀请。</p><p><br></p><p>走出茅庐的孔明,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这时的刘备可以说,是个亡命天涯寄人篱下正走背运的将军。得到诸葛亮后,刘备即封为军师,他当时激动的说了如下的一席话:“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p><p><br></p><p>当时刘备的基础实在是太薄弱了,这对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挑战无处不在。这在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中有这么一段话,中肯地回顾了当时的艰难处境:“臣,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事实确实如此。</p><p><br></p><p>诸葛亮出山扶佐刘备之时,曹操已经完全统一了北方,便把下一步的重点征伐对象定在了荆州。刘表被吓的一病不起,时间不长一命呜呼哀哉!他年幼的儿子刘琮率众投降了曹操。</p><p><br></p><p>驻守在新野,樊城一线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的消息时,曹操的部队已到达宛城(今河南南阳)。直接威胁着荆州,硬拼无疑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p><p><br></p><p>诸葛亮提出以退为进,他帮助刘备组织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撤退计划。刘备团队带领着十万荆州老百姓向江陵方向南撤。</p><p><br></p><p>此前,刘备也有过多次兵败逃亡的经过,不同的是,他从来没有携同保护百姓一起逃亡。因而,这次有绪的撤退,主要是诸葛亮的主意。刘备万余兵士和百姓魚龙混杂,逃亡的队伍漫山遍野,形成了一条龙带,曹操的军团面对十多万逃难的老百姓,一时无法找到刘备的战斗部队。</p><p><br></p><p>孔明采用这种鱼龙混杂的办法,对刘备军队十分有利,指挥官和士兵可以躲藏在百姓之中,伺机逃到自己的目的地。更重要的是,这一举动使刘备与当时的众多军阀有了截然不同的区别。刘备因此而赢得了“仁义”爱民的好名声,而这恰恰正是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的无形资本。</p><p><br></p><p>刘备带着百姓逃到当阳长阪坡时,被曹操骑兵追上了。刘备有百姓拖累,大败继续逃亡,领着残兵败将和百姓反折向东,经汉水逃到夏口(今武汉汉口)。此时的刘备势单力薄,无地可居,几乎到了覆灭之灾。在此危机边缘,诸葛亮绝世天才显示出来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孙,刘联盟抗曹。</p><p><br></p><p><br></p><p><br></p><p><br></p> <p>(三)</p><p>为了取得东吴孙权的支持,诸葛亮只身渡江游说孙权统一联盟抗曹。东吴孙权身边人才济济,分主战派和主降派。诸葛亮看到了孙权举棋不定的观望态度,他第一招采用了“激将法”使孙权首先放弃了观望的态度,然后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和实力,并引用“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这么一个成语来鼓舞增强孙权抗曹的信心。</p><p><br></p><p>诸葛亮精辟的分析和对战争前景乐观预测,彻底打消孙权畏惧怕曹的心里,在者,孙权集团的主要人物周瑜,鲁肃等主占派合力劝说,使孙权挥剑砍桌以示联刘抗曹的决心。</p><p><br></p><p>孙权即下令,抽调三万精兵,由周瑜,程普为正副元帅统领三军,加上刘备的万余军队合兵一处,迎战曹操。</p><p><br></p><p>时值建安十三年(208)冬月,两军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四十公里),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乌林村)沿江布阵,摆开了战场。孙刘联盟军采用火攻,又有老将黄盖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去曹营诈降,就是民间流的:“周瑜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军事战争“火烧赤壁”,曹军云盔卸甲大败北归,这一战,让曹操生前再也无力南征。</p><p><br></p><p>危难当头,诸葛亮自告奋勇出使柴桑,苦口婆心说服激励孙权,促成了孙,刘联盟,应为赤壁之战首功,这也是他出山扶佐刘备后,初次显示他的卓越军事才能。而他在庐中对刘备预测的“三足鼎立”的预言,更进一步说明他具有高瞻远瞩,极其越前的战略眼光。</p><p><br></p><p>赤壁之战后,刘备才真真实实有了立足之地。这场战争,刘备收获了四个郡,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治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孔明这时扮演的角色,就是汉高祖刘邦争雄天下时,萧何的角色了。诸葛亮对三郡出色的治理,又一次彰显了他的雄才大略。</p><p><br></p><p>孔明在驻守湖南衡阳的一年,在当地干了很多政绩,后来当地人民修武侯祠纪念他。在衡阳他见到了老朋友庞统,就是那位被人们誉为“凤雏”的人。他极力向刘备推荐了庞统,刘备见庞统面貌长的寒碜,起先很看不起庞统,经诸葛亮从中游说,致使庞统与孔明并封为军师中郎将。通过此事,充分显示出了诸葛亮大公无私的人格魅力。</p><p><br></p><p>《隆中对》诸葛亮就向刘备指明了“跨有荆益”的战略方针,在荆州站稳脚根后,建安十六年(211),刘备率大军入川。两年后,诸葛亮携赵云,张飞领兵入川助攻合围,在建安十九年(214),刘璋见大势已去,举白旗开城门投降了刘备。</p><p><br></p><p>刘备占领成都后,册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授权孔明全权代替自己行使主持一切政务。刘备曾带兵东下荆州,北上汉中,“亮常镇守成都”。从此时起,刘备团队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对蜀地的治理。</p><p><br></p><p>诸葛亮乃天赐奇才,早在三国,魏国(敌国)的智囊贾诩就对同僚和部下赞道:“诸葛亮善治国。”</p><p><br></p><p>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诸葛孔明,深深懂得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首先要形势安静,政治清明。前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昏庸无能,德政双失,蜀地盗贼横生,政局混乱不堪,诸葛亮便把树章立法和整顿吏治放在首位。</p><p><br></p><p>他与法正,李严,刘巴,伊籍等人“共造蜀科”,亲自主持制订了一部完整的法典,公布于众,使蜀地至上到下有法可依。他还特别制订了“训励臣子”的约束及奖励条科,做到奖惩分明,执法公道。</p> <p>(四)</p><p>诸葛亮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立规矩定法典,整饬吏治,使益州大小豪强贵族“感怀怨叹”。蜀郡太守法正引用汉高祖入关仅“约法三章”的典故,规劝诸葛亮多施恩惠,照顾土著地主的利益。诸葛亮对法正解释说: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邦入咸阳与刘备据成都所面临的历史环境大不相同,秦法过于苛刻,民怨沸腾,所以刘邦纠之以宽。刘璋为人阍弱,法度松驰,因而必须强化法治,恩威并施。</p><p><br></p><p>诸葛亮深知严明法纪,是治理蜀的命脉,所以他坚信自己理念,丝毫不于动摇。在今天成都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清朝人赵藩撰书,比较客观地评价了诸葛亮治蜀审时度势的高超策略。</p><p><br></p><p>在治理国家修明政理的同时,诸葛亮十分重视“养育民物”,恢复和发展生产。都江堰是战国秦蜀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成都平原依赖此保证粮食丰收。诸葛亮认识到“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所以,诸葛亮专门设置了护堰官,组织人员和拨分物资,加固和维护都江堰。即变在后来诸葛亮北伐曹魏时,诸葛亮仍然派人拨款修缮都江堰。都江堰在诸葛亮的重视下,水源得到进一步保护,自流灌溉得到了充分发挥,蜀地农业收成得到了保障。</p><p><br></p><p>益州盛产盐,铁,大秦时就设置了“盐铁市官”,诸葛亮从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把盐,铁开采经营权收归官府所有,设置盐府校尉和司金中郎将等专职,参与管理盐铁生产。</p><p><br></p><p>今天的四川,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诸葛亮凿井煮盐,开矿冶铁的遗址。</p><p><br></p><p>蜀锦是四川的特产,《后汉书》载有曹操派人去蜀地买锦的记录,可见蜀绵在当时就已价格不菲。由于连年战火烽烟,耗去了大量资财,国库空虚。诸葛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为了进一步促使蜀锦生产,他把织绵工匠统一集中在一块,筑成派兵守护,并设置“锦官”,因而,成都才有“绵官城”之誉。</p><p><br></p><p><br></p><p><br></p><p><br></p> <p>(五)</p><p>经过诸葛亮的精心治理,西蜀经济发展很快,国力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充分保证了刘备征伐的军需和兵源。成都天府之国的基础也属于诸葛亮这段时期治蜀经历。</p><p><br></p><p>公元221年4月,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总揽朝政大权。直至此时,距诸葛亮出山扶帮刘备已整整十五征战历程,创业艰难十不易。在孔明的辅助下,寄人篱下四处逃亡的刘备,最终完成了称霸一方的一代霸主。</p><p><br></p><p>世上之事不可能件件称心如意,有成就的一面,相应或多或少也有危机的显现。在刘备称帝之时,诸葛亮倡导促成的孙刘联盟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起于孙权偷袭了荆州,并杀害了与刘备情同手足的荆州守将关羽。刘备登基不久,便倾全国兵力伐吴。</p><p><br></p><p>至今没有史料记载诸葛亮坚决反对伐吴,《三国志,先主传》和《诸葛亮传》都未有这方面的记载。诸葛亮并没有像赵云那样,挺身而出力谏阻止刘备伐吴,当时就连秦宓也力谏劝阻对吴用兵。可能,诸葛亮当时心存侥幸,希望刘备此行夺回荆州。荆州一失,蜀汉仅据益州一隅,东出中原的门户被东吴卡死,要想争夺天下只有西出秦川。况蜀汉困守益州,屏障顿去,门户洞开,若魏吴来犯,危若累卵。</p><p><br></p><p>然而,诸葛亮的希望却因为刘备在伐吴战争中的大败而彻彻底底落空了。</p><p><br></p><p><br></p> <p>(六)</p><p>蜀汉章武二年(222)二月,刘备率兵深入吴地夷陵猇亭(今湖北枝江)遭吴军火攻,数万兵士丧生,大败而归,仓皇退归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一病不起。次年开春,刘备病情加剧,他下诏令留守成都的诸葛亮来白帝城委托后事。刘备在弥留之际对孔明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满面流泪说:“臣敢歇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表示为了蜀汉政权至死不渝。刘备同时诏敕刘禅兄弟:“与丞相干事,视如亲父。”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受遗诏辅政,君臣肝胆相照,心心相印,他们被后世彰显为君臣信赖的楷模和典范。</p><p><br></p><p>《三国志》作者陈寿给予了盛赞:“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刘备白帝城逝世后,诸葛亮与赵云扶灵柩回成都。同年五月,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从这时起,蜀汉大小事宜,皆由孔明做主定夺。而孔明也遵守承诺,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p><br></p><p>对于刘备死后可能出现的政治动荡,孔明采取了低调的对策。对内,“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大力发展经济,鼓励民众耕种植槡。</p><p><br></p><p>对外,忍辱负重,主动修复和东吴的关系,以共同对付强大的曹操。他派邓芝出使东吴,透明地向孙权阐述了孙刘联盟的重要性,使孙权断绝了对曹魏的关系,并派张温到成都回访致谢。诸葛亮对来访的张温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还与其结为金兰兄弟,以此向孙权传递一个信息,我孔明对孙刘联盟是高度重视和认真的,事实也正是如此。</p><p><br></p><p>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以汉室正统自压的蜀汉朝廷内,有人提出谴责这种僭越行为,断绝与东吴的友好关系。孔明做为一个锐智的政治家,做出了既理智又务实的选择,他亲笔撰写了《绝盟好议》一文,详细解释了孙刘联盟的政策,同时派卫尉陈震去东吴庆贺,重申友好。</p><p> </p> <p>(七)</p><p>在和东吴重修旧好的同时,诸葛亮又选拨了一批贤才,据《太平寰宇记》载,诸葛亮任丞相时,在成都之南建有招贤台,以接待天下贤士,像蒋琬,费祎,姜维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拨任用的。</p><p><br></p><p>在人才的使用上,他任人唯贤,不徇私情。李严是刘备死时与孔明一同顾命的重臣,也蜀政权集团里的二号人物,后来李严犯了法,诸葛亮毫不犹豫地将他贬官为民,徒居梓潼。廖立恃才傲物,口无遮挡,出言不逊,诽谤朝政,也被孔明罢了官,徒居汶山。后来,当他们二人听到诸葛亮病逝时,两人皆痛哭流涕,感叹再不会有人重用自己了。这二位受到了惩处,却对孔明毫无怨言,反而寄希望于他,这充分验证了诸葛亮人格魅力之所在。</p><p><br></p><p>讲到执法公正,让人联想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马谡是诸葛亮寄于厚望的年轻人,两人私人关系非常亲近,但马谡失街亭造成了首次北伐全盘皆输,按律当斩,诸葛亮忍痛割爱,下令推出军帐外斩首。为此,孔明还上表请求“自贬三级”,孔明以身作则,责己甚严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的。</p><p><br></p><p><br></p><p><br></p><p><br></p> <p>(八)</p><p>诸葛亮亲治法典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变了刘备死后遗留下来的被动局面,国内的稳定,诸葛亮开始了准备南征和北伐。</p><p><br></p><p>南征是为了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蜀汉南部几个郡,少数民族与大汉民族杂居,刘备病死后,南中诸郡纷纷叛乱,使蜀后方动荡不安。诸葛亮考虑到新遭大丧,人心浮动不稳,未于出兵镇压。而经过了一年多的“闭境勤农”,决定率众南征。</p><p><br></p><p>此次南征,诸葛亮本着攻心为上的方针政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对叛军首领孟获,七擒七纵,直至孟获心甘情愿地伏地称臣。在南征中,诸葛亮注重协调民族关系,将征讨与治理相结合,并把内地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关系带到边疆落后地区。</p><p><br></p><p>一千多年以来,西南各族人民仍然十分怀念诸葛亮,到处流传着关于他的美好故事。如现今的景颇族仍然称孔明为“诸葛老爹”,祭祀时必先呼其名而后跪拜。</p><p><br></p><p>南中平定后,诸葛亮领兵北上,进驻汉中,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出征前,他向刘禅上表了著名的前《出师表》,规劝刘禅不可妄自菲薄,自轻自弃,要广开言路,任用贤忠之才,执法公正,以求早日实现汉室的复兴。在出师表中,他表明了自己将为复兴大业的励志决心“亮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p><br></p><p>诸葛亮在今陕西,甘肃一带,与魏军交战六次,其中五次为进攻,一次属防御,历史上称“六出祁山”。时间从蜀汉建兴中年(228)春,一直到建兴十二年(234)他病逝在五丈原(陕西西岐山南)前线军营。</p><p><br></p><p>孔明的率军的六次北伐,每一次都是在署光乍现之时又功亏一篑。因而,常常让后人惋惜又感叹说“天不灭曹”。</p><p>未完敬请待读!</p><p><br></p><p><br></p><p><br></p> <p>(九)</p><p>六出祁山留给世人最大的争议是第一次北伐。北伐前昔,魏延向诸葛亮建议直接出子午谷(由长安子午镇越秦岭到汉中,是古代关中至汉中的一条南北谷道)奇袭长安的计划。魏延向孔明提出,由他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褒中出发,循秦岭出子午谷,用十天时间袭取长安,然后与从斜谷而进的诸葛亮大军会师,直围潼关。</p><p><br></p><p>魏延的战术依据是曹操主力分布在宛城一线,如救援关中至少需要二十天左右,而镇守长安的魏将夏侯懋是夏侯渊的儿子,曹操女儿清河公主的驸马,膏粱子弟柔弱少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临突袭必定会放弃长安而坚守不到援兵到来。如此,咸阳以西可定矣!</p><p><br></p><p>但诸葛亮认为此举太过冒险,非万全之策,未予以采纳。后来,孔明首次出祁山北伐以失街亭撒军回蜀,使魏延时常怨叹“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因此断言诸葛亮“奇谋为短”,将略非他所长。</p><p><br></p><p>其实,孔明是从更深层次考虑这个问题,如果说魏延可以用一个军事战术家的眼光来献计,那么诸葛亮则必须以一个战略家兼政治家的地位来衡量全局作出取舍。今天的人说“诸葛亮一生太过谨慎”,其实,以蜀汉的家底,容不得他有一丝一毫的大意冒险和闪失。</p><p><br></p><p>从战术上讲,孔明明白魏延的出奇制胜之计确有可取之处,长安或者也有被他攻下来的可能。但从战略上讲却是得不偿失。三国时的兵力,蜀汉倾全国兵马仅仅才十万,诸葛亮每次北伐“兵士不足五万”,最多一回才八万大军。东吴兵力在二十三万上下,曹操却拥有五十万大军。</p><p><br></p><p>因此,曹操在军事部署上重点是对付东吴。若依了魏延之计,则势必将曹魏主力引向自己,即使攻下长安也难得把守住它!虽然说是孙刘联盟,但毕竟各为其主,这种引火烧身的做法,显然不是智慧者所为。而且,你只知道从子午谷偷袭关中,曹魏的五十万大军也可以由子午谷袭你汉中,诸葛亮更不愿意以冒险去启发敌人。</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 class="ql-block">(十)</p><p class="ql-block">从政治上说,诸葛亮早在隆中就已经看清了天下三分的形势,“统一中原,复兴汉室”只是他与刘备打出的一个振兴旗号罢了。北方的曹魏无论兵力,财力都是十分雄厚无人能比的。审时度势,诸葛亮明白,首先要御敌自保。必须把自家的基础打好,提高自己的国力。关于统一,只有等天时地理人和,伺机待发或寄希望于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而,孔明六次率部北伐均非矛头直指关中,而是直盯陇西。外人乍一看,有点南辕北辙,实际上都是孔明的良苦用心。在北伐之时,荆州已落入东吴之手,起初孔明设想的“隆中对”出兵两路的预定方针已经不能实施了,蜀汉政权实际上已囿于一州之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明的屡次三番北伐与其说是想统一中原,其实是诸葛亮想改变蜀汉的被动局面而已。孔明在其后《出师表》中有云“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足以看出诸葛亮的真实想法和良苦用心。真实的军事目的就是夺取陇西,既不至于攻取长安,让曹操敏感和刺激。这种小打小闹,即能吞食曹魏地盘来扩充蜀汉实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计谋,这才正直看到了“诸葛一生惟谨慎”,决非是嫉妒魏延,怕其功高震主!这其中多少苦衷,几人懂得知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葛亮的军事才干,决不能以成败而定论。在战争中,他研制的八阵图,木牛流马和十矢连弩,一直被后世效仿和传颂,甚至浮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诸葛亮死后,蜀军从五丈原撤走,他的老对手(敌人)司马懿亲自到蜀军营遗址观看,看到处处营寨坚实牢固,军垒井然有序,他心服口服地仰天惋叹:“孔明乃天下奇才也!”</p><p class="ql-block"> </p> <p>(十一)</p><p>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不顾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的穷兵黩武,对此,诸葛亮在他的后《出师表》中作了中肯的回答,孔明认为“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他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北伐是“才弱敌强”,但如果“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p><p><br></p><p>后世有很多学者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明显是以攻为守,为的是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孔明曾经发自肺腑之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常常感叹和怜悯诸葛亮,天下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啊!</p><p><br></p><p>诸葛亮最后是心力交瘁累死于军营之中,一颗陨星坠落,终年五十四岁。</p><p><br></p><p>根据他本人生前的遗嘱,被葬于汉中定军山,他想看到自己的继承者们,沿着他的意愿继续北伐中原壮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p><p><br></p><p>做了十三年蜀汉的丞相,他的陵墓没有任何殉葬品。清正廉洁奉公守法的他,生前也只有八百棵桑树和十五顷薄田。从他的《诫子书》中,充分可以看出他是多么伟大,他告诫自己的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p><p><br></p><p>这句明言被后世广泛引用,但真真正正能付于实践的人,恐怕为数不多,但是,诸葛亮决对是为数不多里的一员。</p><p><br></p><p>后世缅怀他,纪念他,多少中国老百姓,以他为正能量的楷模教育自己的后世儿女。把他写的前后《出师表》里的名句,做为振兴家族激励自己教育后代的金玉良言悬挂在中堂。</p><p><br></p><p><br></p><p><br></p><p><br></p><p><br></p> <p>历史,犹如一本书,发黄的扉页上,记录着岁月变迁,薪火相传。铭记历史,是一种敬重,更是一种感恩。</p><p><br></p> <p>【孔明简介】</p><p>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p><p>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p><p>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p><p>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p><p> </p> <p>邵可朗(清风),蓝田玉山人氏。陕西《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粮农身份,现四处打工觅食养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