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个人信息保护不断面临新挑战:快递单“裸奔”、APP过度索权、无良机构随意倒卖个人信息,这些现有问题尚未解决;又因为人脸识别、指纹等生物信息的新技术发展,而带来了无数新问题。在制度不完善、法律又滞后的现状前,作为个人、作为信息主体,如何自力救济,保护自身的个人信息安全不被侵犯? </p><p><br></p><p>1. 提升意识:</p><p><br></p><p>保护好个人的身份证、信用卡(包括卡号、卡面背后的CVV验证码、交易和安全密码)、手机号等,不随意告诉他人。</p><p>如遗失,应于第一时间报警,并拨打发卡银行,要求冻结账户。</p><p><br></p><p>2. 亲自保管:</p><p>绝不将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等交由不熟悉不信任的人,绝不将以个人名义开具的银行账户转借他人使用。</p><p><br></p><p>3. 警惕长备:</p><p><br></p><p>警惕任何询问个人信息、甚至直接索取银行账户信息的电话和微信等。</p><p>在任何情况下(律师很少这么绝对用语——重点), 公检法均不会索取个人银行账号、密码或要求向第三方不知名账户转账。</p><p>如觉可疑可在必要时报警,警察叔叔不会怪你的。</p><p><br></p><p>4. 多做一步:</p><p><br></p><p>注意重要凭证和单据的保管。</p><p>如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 可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 如“仅供办理xxxx业务,再复无效”,防止身份证复印件被移作他用。</p><p><br></p><p>刷卡签购单、取款凭条、信用卡账单、写错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等,应及时带离或销毁,,不随意丢弃于公众场合,以防不法分子捡拾后还原、破译个人金融信息。</p><p><br></p><p>5. 安全冲浪:</p><p>网上发图时注意对个人敏感信息作“模糊化”处理,注意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等)的网络环境安全,在公开WIFI网络环境中勿输入个人重要信息,如登记银行APP等。建议在非绝对信任的网络环境中,尽量使用流量冲浪。</p><p><br></p><p>6 . 及时维权</p><p>最后一步,也最不想你们走出的一步——找律师。个人信息隐私的被侵犯的紧急性、破坏性,往往不如其他权益(如财产、名誉等)遭到破坏时让人重视和警觉。</p><p>相信很多人在接到骚扰电话时也就默默挂了,不会追问,“你从哪里拿到的我号码”“我有允许你向我推销吗”,没有明确地意识到——我被侵犯了。</p><p><br></p><p>这当然错不在被骚扰的我们。但这篇文章,旨在希望每一个个体,都主动自发地重视自己的个人隐私,小心防护;当被侵害时,勇敢抗拒,不再默默咽下。我们希望, “隐私”这一摸不见、闻不着的非实体权益,也能得到与财产 、 健康甚至生命一样的被保护力度。因为这关系到个体的社会交际安全感,更是社会幸福文明的重要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