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由于闰四月的缘故吧,村子里虽然已是山花烂漫艾蒿溢香,但夏天持久的暖意还不是太浓烈,尤其是早晚的气候竟然凉嗖嗖的,这让我习惯于趁早晨乡亲们未出门下地干活去入户的节奏稍有放缓,也许是渐渐熟络户情变得有些慵懒的缘故罢了。</p><p> “六一”儿童节过后的第二天,我和同事去郭家阳山入户,我们要去走访边缘户刘兴汉家了解生产生活状况,老刘因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刚刚出院回家。郭家阳山是颉家湾社的最北边,要蹚过两条旱河才能到达目的地,车子在有些泥泞的路上颠簸前行,一路上两旁庄稼地里呈现出的情景让在座的诸位心情沉重,每个人都选择缄默无语,因为连着下了两天的冰雹,玉米、小麦、胡麻等村子里的主产农作物都已不同程度受了灾害,麦秸折断的小麦麦穗耷拉着脑袋,摧毁的胡麻茎杆已是遍体鳞伤,撕裂叶子的玉米东倒西歪,路旁杏树下布满伤痕的绿色的杏子散落在地,夹杂着一些破败的叶子,突发其来的自然灾害让老百姓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承受了难以形容的心理打击。</p><p><br></p> <p> 几经颠簸,车子终于到了目的地。我把车停放在阳山社道的平地上。“大家看,这一片庄稼。”随着同伴的惊叫,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映入我们眼帘。那是一畦已经抽穗了的青稞,绿油油的、高挑轻柔的身姿与周遭受了灾害的庄稼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没有受到过冰雹的袭击,它们长势非常好,看不出有伤痕,大家对此都惊叹不已。老刘家就在青稞地的西头,远远就可以看见门未上锁,他在家。</p><p> 老刘家的日子过得是吃穿不愁但经济收入并不怎么宽裕,家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还有一个儿子在读中专,夫妻俩都体弱多病,经济来源主要有两处,一是他们养了近二十只羊,随时出售且繁衍生息;二是已经出嫁了的三个女儿轮流供应着他们的日常家用。虽然这样,但老刘在村子里觉悟极高,对于没有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丝毫没有怨言,我每次见他,一旦聊到这方面的话题他都乐呵呵地说“这是国家的政策,我完全理解,没有丝毫怨言。”</p><p> 刚刚出院的老刘拖着病躯挣扎着给我们找茶具、端馍馍,怎么劝都劝不住,他的热情瞬间融化了我们刚才看见庄稼受灾后的不快。我好奇地问老刘,门前地里的青稞为什么受灾较轻,他咳了咳嗓子,笑盈盈地说依他之见应该是青稞体态轻盈,柔韧性好,能屈能伸……他用自己的理解阐释着观点。话音之外,这与他一惯的做人做事风格极其契合相似。</p><p> 老刘的三女儿是医学院毕业的,在邻乡一个卫生院工作,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时她还没有出嫁,他们家属于有财政供养人员不能确定为建档户。女儿出嫁后,作为一般户他一直靠勤劳致富,发展养殖,种植款冬花,虽然享受各类贫困补贴相对较少,但从没有微词,日子过得倒是有滋有味蒸蒸日上。起初几年,他的母亲眼睛还能看得见,能帮他们做饭,夫妻二人能够腾出精力全身心劳动,后来母亲的眼睛完全失明了,他们一人还得照顾母亲,太过辛劳,两人都得了腰腿病,日子反倒拮据了起来。今年国家出台边缘户政策以来,经老刘申请,村两委商议,我们及时将他家纳入边缘户管理范围之内,给他家配了产业。</p><p> </p> <p> 听村民们讲,老刘为人厚道又极具上进心,由于父亲去世较早,作为长子他年纪轻轻就担起了家庭重任,一边娶妻生子哺育儿女,一边照顾兄弟姊妹。他的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韧力,风摧不垮志,雨淋不弯腰,发生在他们家的大大小小的事多得不计其数,但老刘都扛了下来。大女婿曾得了脑梗一度卧床不起,病情非常严重,考虑到经济因素一家都想放弃治疗,老刘硬是逼着亲家将儿子转到大医院,由于坚持治疗终于康复。</p><p> 老刘说,这几年种青稞的人很少,但他每年坚持种一点,目的是给牲口种点草料,在他心里同时也有一个情结,那就是多年以来经历了无数次冰雹,他都发现青稞的忍耐力极强,秸秆不容易摧毁,这让他联想到了自己的一生……</p><p> 离开老刘家时,我们几个都不约而同再次来到地边,凝望那畦青稞,微风吹来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似乎在向我们道别,它们随风摇曳的姿势和节奏,与老刘挥手告别的手势出奇一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