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番薯

老仇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位同学对我写的《罗马帝国也作过贼》一文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即:“文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学习的,要讲中国也没少从其它文明“偷东西”,比如红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位同学说的没错。那今儿我就说说红薯这事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薯,这算是官称,我们老家那儿称之为地瓜。还有的地方叫它红笤、白薯、芋头等。为了统一起见,下文统称番薯。之所之叫它“番薯”,是因为据说它是从外国传入的。像西红柿,我小时候大家都叫它“洋柿子”,也有的地叫它“番茄”;有的地方把土豆称叫做“洋芋”;这说明大家早就把这些外国传过来的东西冠以“洋”、“番”,以示与“土”生“土”长的玩意有所区别。所以,即便到了今天,不少地方仍称红薯为番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然了,也有人认为红薯原产地就是中国。不过,目前还是有不少人认为,番薯这东西原产于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先是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后再传入中国。据记载,番薯最早传进入中国大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二条路线进入中国——广东、福建。也有人说,还有一条从缅甸传入云南的线路,但我没查到相应资料。不过本文后面会说到,官方倒是记载了番薯传入云南的时间,但那可是朝廷推广种植的结果,与缅甸无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番薯在明代便传入了潮汕地区。明朝的苏琰《朱蓣疏》中记载,“万历甲申(1584年)、乙酉(1585年)间,漳潮之交,有岛曰南澳,温陵洋舶道之,携其种归晋江五都乡曰灵水,种之园斋,苗叶供玩而已。”这“朱蓣”即指由外地传入的番薯,不过此时的番薯还没有被人当作是食品,倒是被当成了观赏植物了(辣椒、西红柿都有这种经历呢)。另据记载,泉州的番薯也是经由南澳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间传入的,由此可推测番薯传入南澳的时间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之前。明隆庆六年(1572)《潮阳县志 · 民赋物产志》中还没有关于番薯的记载,而明万历《普宁县志》物产果类有“山药、姜蒣、番芋、毛蓣”,其中蕃芋即是番薯。至今在潮汕方言中还有将番薯乃成为番芋的。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番薯被列入物产果类,到后期番薯在潮州地区有所种植。番薯在潮汕地区先是由奇花异草变为蔬果类,后来才被视为粮食作物,这是不是说明这东西最初并非是被当成粮食作物引进的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潮阳县志 · 物产·菜类》中将番薯纳入;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潮阳县志 · 物产》记载“薯种来自南夷,故名番薯,皮有白有红,肉有白有黄,土名“地瓜”,潮人布种甚多,可作粮食……”。由此可见,到清代中期,番薯才算是正式地确立了在粮食作物中的重要地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注意啊,上面这些是官方的县志所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然,在民间还流传着动人的故事呢。说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吴川有位医生叫林怀兰,他医术精,交游广,常在粤西、桂南一带行医。有一次,经朋友介绍,他医好了交趾国(即越南)守关大将的病,两人就成了好朋友。交趾国王有位公主,久病不愈,守关大将就介绍林怀兰医生给公主治病,几服药就痊愈了。国王非常高兴,为了答谢林医生,国王设盛宴招待。席间有熟番薯,林医生第一次吃番薯,觉得很好吃。他听说番薯生熟都能吃,就要了一个生番薯,吃了几口,剩下半截就放在衣袋里了。林医生出关时,半截番薯被查出来了。当时交趾国规定,番薯是严禁出境的,违者要杀头。这件事使守关大将左右为难,私放医生出关是对国王不忠,依法办事是对老朋友不义。而这位大将的选择是放走林医生,然后就自杀了。后来林医生顺利地回到了家乡。从此番薯就在吴川、电白一带安家落户了。番薯耐旱耐瘠,粗生家种,产量高,很适合粤西地区种植。从此,粤西人民很少再挨饥受饿了。当地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白建立了 “番薯林公庙”,以纪念林怀兰医生引种番薯的功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说的是番薯传入广东的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一种说法是,明万历年间,福建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为了讨生存,来到了其时的东南亚商业中心吕宋进货出货,在这里,二人发现西班牙人种植的“番薯”。二人见此物能在贫瘠的地皮上生长繁盛,果实还甘甜适口,心中便萌生了将其带回中国的想法。但番薯被本地统治者视为珍品,严禁外传,违者要受到刑罚。后来这父子俩把一段番薯藤绞在浸水绳里才混过关卡。他们在海上航行七天七夜后,终于在1593年到达福州。经过多年的种植,人们渐渐地接受了番薯。此后,番薯在荒年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现在,漳州的乌山上还有一座“先薯亭”以纪念陈振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种说法讲的是番薯传入福建的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彼时,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当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灾荒的好作物后,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那时的上海可不是大都市,而是一小渔村吧),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后来他的儿子陈世元又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据记述,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传授种植番薯的时候,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获,得薯尤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竞相种植。番薯在北方地区便很快地推广开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乾隆时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种。在直隶,更由皇上"敕直省广劝栽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1733年,番薯传到四川,1735年传至云南(注意,这儿可有传至云南的确切时间),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番薯踪迹遂遍布西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应该说,清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番薯的推广。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清帝向全国下了“广栽植甘薯,以为救荒之备”的诏书,使得中国的番薯种植得以大面积推广,出现了全新的局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乾隆还下旨直隶总督刘峨、河南巡抚毕沅等地方官员,大量印发《番薯录》。陆耀因推广番薯有功,被提升为湖南巡抚。乾隆又指令福建巡抚雅德,把薯苗运往河南。河南巡抚毕沅转饬各属,大力推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朝廷重视,各地官员力促,天下百姓认同,致使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到处掀起种薯热,康乾盛世也被戏称为“番薯盛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番薯的推广在清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有4方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它成为广大下层人民弥补粮食生产不足的主要手段。史籍中此类记载很多,如赣南地方清初以来人地矛盾突出,百姓“朝夕果腹多包栗薯芋,或终岁不米炊,习以为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在可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也成为山区开发的重要农作物。如湖北襄阳一带,“崇山峻岭,尺寸开辟,其不宜黍稷者,艺薯芋杂以为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它成为国家与人民在战争与灾荒时期的一种主要应对办法。如乾隆后期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期间,清军购买了大量番薯和薯干,用于地方赈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它也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的一种副食,如《燕京岁时记》所载的,乾隆以后,京中无论贫富,都以煮番薯为美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国很早就以大米、小麦等为主食,但稻谷对水、土、农技要求高。而番薯不但高产,还亟具耐旱、抗瘠等优点,也不太需要多少种植技术,正好适合在我国大面积种植。因此“穷人作为第一批主顾为新作物打开了大门”。生活在社会低层的贫民、移民成为番薯的积极传播者。引种番薯,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干旱、半干旱之地及坡地、沙地,甚至沿海荒岛僻地,均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为百姓提供了廉价粮食的来源,扩大了生存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数据显示,在清康熙前的3800多年的历史上,生活中国大地上的人口数量始终徘徊在数千万之间,从未超过一亿。当然,战乱与大的自然灾害是导致人口急剧减少的最主要的原因。可粮食(食品)的产量养活不了过多的人口,这恐怕也是制约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下的几组中国人口数据可以说明不少的问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大禹年代,即公元前22世纪,约有人口1355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约有人口5959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隋朝初,人口降至约1616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唐朝时增至4628万,安史之乱后复降到1699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宋朝时人口明显增加,到元朝的至元十八年(1281年)为5800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明朝洪武年间在6000万左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而万历初引种番薯后,中国人口数量即呈直线上升趋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清康熙年间突破1亿大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全国人口2.04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3.01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道光十五年(1835年),更达到创纪录的4.01亿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代人口成爆炸式增长,使得在短短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从不足1亿到4亿多人口。抗日战争时,中国人常说的“四万万人民”就是指的这个。而且这4亿人口,亦为今天的“14亿人口”新时代打下了牢固的基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值得一提的是,番薯的大面积种植不但刺激了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还对古代社会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古代社会的农业经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的经济,一旦遇到了天灾,很容易导致经济危机,进而引发农民起义。在番薯引进中国之前,干旱年里平均每12个州府地区就有1个发生农民起义或暴动。而在番薯引进中国之后,即使干旱年,每40个州府才有1个发生农民起义。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番薯对水稻、小麦等农作物有很强的补充作用,大灾之时人们不致于因没吃的而“揭竿”、“造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几点杂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是对番薯究竟是否是外来植物,学界似乎有不同看法。有人就认为红薯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植物,而非舶来品。理由是,宋代陶毂在《清异录》中记载的清清楚楚:五岭以南多薯,枚块相连,有数十斤者,味极甘香。但因多在深山邃谷之中,人们大都自食,不曾贩卖于外。这说明中国在宋代以前是有野生红薯的,只是被山里人自己吃了,没引起重视而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个人认为,如果作为学术研究,似有必要弄清这个问题。因为“五岭以南”的范围很大!现在的广东、广西都是属五岭以南这个范围,这么大一片地方有野(土)生红薯毫不奇怪。并且“交趾国”也在这个范围内吧?而交趾的来历是: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汉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宋淳熙年间,中国册封李日燇为安南国王,遂改称安南王国。故宋代人视交趾为岭南的一部分实属正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么,照这种说法,红薯就不是“蕃薯”了!当然,这也不能否认福建陈氏的“行为”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他们一族的功劳也是值得敬仰的,甚至可以说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臣大的贡献。但毕竟那时的交通不方便,福建跟粤西离得也不近,不知那里就有土生的红薯,这很正常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是番薯入华只是农作物引入行为的一种。现在大家常食的小麦原产地是西亚,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传入;玉米原产地是美洲,大约在公元1531年传入中国;土豆(马铃薯)原产地也是美洲,约在17世纪时才传入中国;还有……对了,吕宋(菲律宾)那儿的主食好像也是稻米,这玩意的原产地可是中国,也是首先在中国大规模种植的,不知是谁把它传过去的?交趾那特殊,明代中期才放弃统治的;即便到了清朝,它依然要向大清称臣纳贡的。所以那里种稻谷很正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是番薯入华毕竟只是为了“吃”。民以食为天嘛!而英国盗茶,罗马人学丝绸,法国人偷瓷,其性质与这有根本的区别!更为重要的是,这三盗的目的是为了对付中国才这样做的,说穿了,它们仿造的产品就是为了替代原产地的吧?这不正是西方人现在整天叫唤要打击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吗?而中国却从没有吃着“番薯”去侵略过吕宋吧?清朝以后中国对越南是个什么情况?唉,不说也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