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徐世尧 沈林江/文</span></p> <p> 一万里束水为溇,两千年绣田成圩。</p><p> 太湖溇港,春秋肇始,完善于宋。2016年11月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保存完好的太湖溇港大多静卧在吴兴境内,而织里义皋诸村落位于其核心地带,被外界誉为溇港明珠。</p><p> 堪与四川都江堰媲美的古老水利工程太湖溇港,是《织里镇志》编撰的一个重点内容。为探索溇港渊源及与之相关的“姻亲”,修志工作人员开启了为期五天的绍虞平原“溇港寻亲”之旅。</p><p> 6月5日,梅雨霏霏。车子穿行在烟雨弥漫的杭宁公路上,一路欣赏江南乡村的美景,一路谈笑风生。两个小时车程,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古山阴县城,如今被称为绍兴市柯桥区了。下榻天逸宾馆、匆匆午饭,考察组一行7人按约定时间来到湖塘街道会议室。</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考察组人员在湖塘镇合影</span></p> <p> 柯桥文史专家李基阳先生是位耄耋老人,绍兴地方文化了然于胸。他操着富有特色的“绍兴普通话”,详细地向考察组介绍了绍兴溇港的起源和分布。老先生说,绍兴“溇”的形成与绍虞平原成陆原因相关,当河流基本固定后,先民会选择在一些断头的“㘰”(“㘰”为湖州地方用字,音dōu,通“兜”)底安家,这就是天然的“溇”。李老把绍兴“溇”提到了高度,评价是水乡的摇篮,族居的王国,船运的发祥地,兴业的根据地。并且总结了浜溇的“居、饮、洗、沐、嬉、运、灌、排、肥、捕、养、种”十二个功能。笔者认为绍兴的“溇港”不同于太湖的“溇港”,太湖溇港从湖口流入,经南北横塘贯通水乡平原。而绍兴的“溇港”在湖州乡村通常称为“㘰”或“㘰浜”。但其功能与作用有许多是类同的,这是此次考察的收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基阳先生介绍</span></p> <p> 李老先生曾是学校老师,当过县政协委员,退休后致力地方文史研究,亲身参与“村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运河申遗柯桥段调查”、“水文化遗产普查”,积累了好多文史资料和备份。又化费大量时间整理、实地调查走访,终于在2012年12月编成了《念念柯桥的水经》一书,给地方、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资料。我们也得以知道绍兴现存“老溇”一百多条,堪称“百溇之乡”。这些古老的溇港,都有好听的名字和历史特色。比如“麻鸭基地黄社溇”、“商会摇篮马王溇”、“孝义之村吴家溇”、“柯桥历史竺家溇”,还有大溇、小溇、沈家溇、白鹤溇的溇村名字。更让人崇敬的是,《念念柯桥的水经》是老人以一己之力编撰,自己掏钱印刷,作为文化礼品赠送乡人和访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老赠送绍兴溇港书籍</span></p> <p> 早年看过电影《舞台姐妹》,特别仰慕绍兴古纤道上的石桥,脑海里还印记着“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凄美唱腔和越剧姐妹的身影。在街道大厅门前与老人合影留念、相互道别后,趁天色尚早,一行人沿着萧绍运河的石帮岸,踏踩着浓烈的兴致,在长短镜头陪伴下体验了“侧身水底见桥影,侧耳河面闻桨声”的意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绍兴古纤道</span></p> <p> 运河碧绿如蓝,水自鉴湖游来,水源西连浦阳江,东接曹娥江。两岸垂柳飘拂,眼前有燕子贴着水面低翔。纤夫的号子声早就消逝了,运河上也难觅旧时的帆影,今天却有几滴夏雨扑面,有种特别清凉和走心的感觉。今天也是庚子芒种日,我们或紧或慢地随心踏着自己的节奏,各人有各自的兴味。而共同的感受是,行走观赏了“接渡”、“鉴湖”、“太平”三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古石桥,此行不虚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绍兴运河上的古桥</span></p> <p> “三条溇”村是考察组的第二站。翌日一早就在村委门口等候的许书记,孙端镇的王委员热情接待了我们。“三条溇”的村名源自唐代德宗年间的一个美丽传说,今天则是孙端镇最大的行政村,有1382户,4000余人口。</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条溇村委合影许书记介绍</span></p> <p> 听完介绍,参观了村史馆和文化礼堂,即随村委干部实地观察“三条溇”。雨下得不小,人们撑着伞站在江堤上,三百里曹娥江一片苍茫,而那座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闸,倒与太湖溇港上的水闸近似,两者的作用和功能也是一致的。“三条溇”村与上虞县毗连,许书记又把我们带到上虞的联浦村,观赏浜溇和建在河浜中的木构长廊和亭榭。此地此景,蓦然想起这里是民间精典爱情故事中祝英台的故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曹娥江水闸、上虞联浦村溇港走廊</span></p><p><br></p> <p> 后唐五代时钱镠建立吴越国,重视农桑,兴修水利,修筑海塘,发展贸易,成为东南富庶之地。钱氏家族的几代国君,皆在湖州留下了功德,并与织里有着诸多源缘。查阅湖州的地方志,太湖溇港圩田系统正是吴越国时期日臻完善,8000余人的“太湖撩浅军”也是钱氏设立。而让地方百姓特别感恩的“义皋兴善寺”、“乔溇布金寺”、“轧村东明寺”,都记述吴越国时钱氏所建。这些传承千年的寺院,经历了战火烽烟,在沧桑岁月里屡毁屡建,至今香火不绝。考察组第三站计划赴临安,参观钱王祠,拜谒钱镠墓,缅怀钱氏治国功绩。车到临安县城,到得钱王祠前,想不到旧宇拆除,正在重建之中。只得隔着围墙,举起手机拍摄“钱武肃王陵”牌坊后悻然离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钱王陵石牌坊文物保护碑</span></p> <p> 钱王陵斜对面,便是临安博物馆。是日天气放晴,街上行人熙攘,而抗疫时期安检很严,我们戴好口罩,手持身份证,亮着“健康码”,随观众排队入馆。这座修建不久的县级博物馆,占地面积不小,墙壁用毛石和各式砖块垒砌,别具风格。馆内藏品不少,有陶器、瓷器、玉器,有各个朝代的古籍字画等文物。其中有一个展厅陈列着吴越国历史和钱王生平事迹。在“满堂花醉三千客”的大型浮雕前,思绪走进了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钱镠手按宝剑,号令群臣,修海塘、治太湖,把小小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人民富裕安康。后来的“纳土归宋”,足见钱氏后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智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博物馆钱王浮雕</span></p> <p> 出行先雨后晴,考察组人员心情愉悦。归家途中,顺道考察了嘉善县西塘镇的长水溇。这个位于嘉湖平原的古村落,已列入地方政府拆迁改造范畴,村民已搬离村庄。</p> <p> 沿着长长的河港由南向北行走,走到“㘰浜”底头,岸边有几人垂钓,有外来者也有本地老人。询问之,老人说嘉善的“溇”是断头的“瞒㘰浜”,船行至㘰底必须回头。证实了太湖的“溇港”与其他“溇港”的不同。</p><p>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溇港文化,掘之不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