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

四月

<p><br></p> <p>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阳,西至重庆,由铁道兵部队和各地民兵、学兵承建。五十年前的1970年,陕西将两万五千八百多名初中毕业生组成学兵连投入襄渝铁路建设,我是其中一员,时年17岁。</p> <p>  </p><p> 学兵连实行军事化管理,我所在的学生二十连(女子连)隶属于铁道兵5810部队。刚去时我在四班,没多久就被调到了一班,和一班的姐妹们一起在紫阳的隧道陡坡、涵洞河滩战斗了两年八个月。</p><p> 说起一班的战友们,个个都朝气蓬勃、英姿飒爽,干起活来争先恐后,不怕苦不怕累。也许因为大个子多的缘故,我们一班承担的额外任务就特别多。比如:下大雨没法出工了,连队都休息了,但便道滑塌路断了,我们一班就冒雨抢修过好多次。五十多年过去了,但是在 学生连的那些经历,犹如昨天... ...</p><p><b style="font-size: 20px;"> 买粮</b></p><p> 过河买粮要人工把粮食从县城粮店运到河滩渡口的船上,遇到这种艰巨的特殊任务,我们一班总是一马当先。五十斤一袋的面粉,一人扛两袋抬脚就走,杂粮或大米就是两百斤的大麻袋了,那必须要两个人抬了。买粮从县城西门出来到汉江边,是很长很长又很陡的粗糙的石头台阶,台阶间距高低都不一样。当两个人抬起大麻袋,粗糙的大杠子,重重地压在稚嫩的肩膀上,在陡峭的台阶上颤巍巍地下行时,前面的高个子要挺住劲,撑住下坠的重量,后面的矮个子要拉住绳子,防止麻袋往前窜。前面的人要看清台阶才敢下脚,后面的人努力和前面的人保持步子基本一致的同时,手紧紧地抓住麻袋,还得弯下腰看清自己下脚的地方,心里恨不得马上到,脚下还不敢走快,也走不快。小心翼翼,一步一趋,越抬越重,个中滋味,没有亲身体会,想像不出有多难。</p><p><b style="font-size: 20px;"> 背煤</b></p><p> 时间过了一年多,大家基本上过了劳动关。筛沙石、装车、打拱、打模块、推斗车、打钢钎、点炮眼,样样不怵。但是有一次的背煤,给我和一班的同学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p><p> 一天,我们班接到给连队运煤的任务。出发时每人背背一个大背篓,手拿一个 T形棍子,从河滩上船逆水而上。当船行至任河嘴转弯处,船老大说是船走不动了,要我们下船拉纤。船上只留下船老大一人,我们全下去拉纤了。一群城市的女学生啥时候干过这活儿?绳子放在肩膀上,用手死死拽住,弯腰蹬地狠劲往前拉,船根本就不动,大家只好拼命的用力拉,用力拉,用力拉……,腰弯的不是90度,是120度,是180度!手在地上撑着,甚至手脚并用地往前拉!我不想用“爬”这个字眼,太心酸!连旁边的老百姓都投来诧异的眼光…。 </p><p> 到了目的地,抬头仰望,只见高山不见煤堆。原来我们就是要把煤从山上背下来。我们顺着踩出来的羊肠小道爬到山上,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看着眼前的大煤堆,我心里暗暗着急,这今天背得完吗?说干就干!小煤块装背篓下面,大块装上面,每人的背篓都装的满满的。煤块不规则,呲牙咧嘴的从背篓里伸出来。令人没想到的是,背篓背在背上咋都不服帖。而且紫阳的山是石片山,油滑油滑的。空人走都滑的站不稳。更何况背背篓下山,首先得眼睛盯着地面,找好下脚的地方,脚指头使劲地抠住地面,身体弯着,才能站住不往下滑,这才敢抬脚往下走。人一走,背篓就一晃,还老往后扯,呲出的煤块时不时的蹭到脖子上,就是一条小口子。汗水从头上、脸上往下流,流到口子上好疼好疼。也顾不上擦把汗,因为手还要扶背篓,还要拿棍子。走不动了,又不能坐下,只能用棍子撑着背篓缓口气。才背了两趟,人人的衣服都湿的透透的,腿老发软,打颤,不停的抖。脚也很疼,腰咋也使不上劲了?管他呢!煤反正得背下去。一共背了几趟,早已记不清了,只记得最后一趟了,背篓越背越沉,路也越来越难走了,总也走不到。我们互相鼓励着,坚持着,快到山下时,好像是张育英吧,可能是大意了一下,脚下一滑,连人带背篓猝溜就滑下去了!吓死人了,好在有惊无险。永远都忘不了的那一幕:最后一趟把煤全背到河滩后,没一个人说话,全都直直的瘫软在了地上,这次经历深深地刻在了脑子里。每每想起,恍如昨日!</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进洞打拱</b></p><p> 要说背煤、抢修便道,买粮等都算是临时差事,而进隧道打拱可就是正常工作了。也是我们班和十一班干的较多的工作。</p><p> 隧道上导坑的工作面很窄,开始打拱了,铺上两块薄钢板,沙石水泥按比例倒上来。钢板两边各站3人,6人一组,两组轮换。料刚倒上去伴匀,中间刨个坑,水就倒坑里了。顿时6把铁锹闪电般插了进去,哗!哗!哗!交叉往返几遍,混凝土很快就搅拌均匀了。接下来往拱板里扔,往拱板高出我们一大截,有两米左右吧,和混凝土要弯着腰,扔混凝土要直起腰,从模板最高处扔进去,工作面又不宽畅,弯下腰铲起,直起腰扔高,弯下…直起…弯下…直起…。开始还好,几轮干下来渐渐体力就不行了,胳膊也开始疼,有时就会因为力气不够,铁锹高度不到位,混凝土就会劈头盖脸浇到自己脸上。中午,炊事班把饭送到洞口,我们各自坐在自己的锹把上,和着风,伴着尘,还有汗水作调料,狼吞虎咽几分钟就解决了午饭。哪里还有一点点女孩子的矜持,是名副其实的“女汉子”。吃了午饭继续进洞干,一天下来,每人的工作服都能拧出水来,灰头土脸,脚上穿的大雨鞋里早和了泥,又脏又臭。肩、腰、胳膊、浑身痛,裤腿里似灌满了混凝土,沉重的迈不开步子,互相看着那狼狈劲儿,连笑的力气都没有了... ...。</p><p><b style="font-size: 20px;"> 筛沙子</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有一次我们在沙滩上筛沙子,汉江突发大水,我们正在埋头苦干,一点儿也不知情。连里接到了通知,派通讯员通知我们,还没等通讯员跑到河滩,上游大水已汹涌而至,通讯员站在高处拼命朝我们吹哨子招手。在那个年代,我们逃命时还要抬着国家财产——筛子,互相拉扯着沉重的筛子怎么也走不快,硬是从没了膝盖的水里跑了出来,好险啊!记得当时穿的棉衣棉裤全湿了,班上几个同学都在生理期。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对当时的女同学们来说对身体多多少少都有伤害,有妇科病的不在少数,一困扰就是几十年。<br>  我们一次次咬牙坚持,一次次痛苦磨练,肩膀肿了又消了,手掌磨破了,出血了,磨成了茧子,也磨练出了坚韧的意志和耐力。</p><p> </p><p> </p> <p> 当时,学生连干着与年龄和体力极不相符的强体力劳动,尤其是女学生们,生理期也要忍着干。胃病、腰肌劳损、关节炎等等疾病更是很多人都没逃过的毛病。但是,从当时到现在,我很少听同学们抱怨过。我们没有多高尚的情操,也不会说多高调的话,但请别忘记,我们是热爱祖国的一代,是最能吃苦的一代。虽然失去了很多很多,大部分人没有好的身体,没有高的文凭,更没有赢人的工作和权势。但是至今,自认为为祖国三线建设出了几分力,长长的襄渝线上也浸润着我们两万五千八百多名学兵的血和汗。</p><p> 日月如梭。一转眼,五十年。当年十六、七岁的少女,明目皓齿,风华正茂!如今六十六、七的老妇,眼昏耳背,黑丝早已变白发,但比起当年就长眠在大巴山的和现在陆续先我们而去的同学,我们是幸运的。十七连战友的一段话,我特别有共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当然不会沉溺于沉重苦涩的回忆中不可自拔,回忆过去,正是为了更加珍惜今天!”</p><p><br></p> <p>  山风轻轻吹,青山高巍巍。不要问我青春悔不悔……</p><p> </p><p> 原铁道兵5810部队学生20连 刘东平</p><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0年6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