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改版说明</b></p><p><br></p> <p> 亲爱的各位老师、家长朋友、孩子们——你们好!为更好的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服务家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020年起《东阳》改成电子版了。改版后的《东阳》栏目有所调整且不固定,但宗旨不变,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喜欢它、爱护它、支持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他山之石</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b></p><p> 家长善待老师,就是善待孩子的未来!(令人豁然开朗的好文)</p><p>文章来源:中小学教研 </p><p> 1</p><p> 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坏话</p><p><br></p><p>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老师会因为家长的处事方式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吗?”</p><p>翻遍答案,除了“会”,就是“肯定会”“非常会”。</p><p> 很多时候,老师感到委屈、心寒,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热情,并不是因为孩子有缺点,而恰恰是因为家长不恰当的态度和行为。老师的工作热情受到打击,教学质量就会受影响,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p><p> 家长与老师教育理念不一致,对老师有意见,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否则会把这种消极情绪传染给孩子。</p><p> 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一个学生喜欢这门课的老师,就会喜欢这门课;尊敬老师,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课堂效率就高,知识就掌握得牢。</p><p> 如果孩子不喜欢老师,通常就连带着讨厌那门学科,不会在这个老师任教的课上很好地参与,这门课的学习效率就会比较低,吃亏的还是孩子。</p><p> 有个故事。在一堂初中生物课上,某位学生拿来一种自己不知道名字的植物,老师也不认识,便请班上的一位同学拿回家请植物学博士爸爸帮忙鉴定一下。爸爸知道事情经过后,告诉孩子:“哪里是老师不认识,分明是老师在考验爸爸,明天到了学校,老师一定会告诉你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p><p> 第二天,老师果然告诉孩子这种植物叫什么了。其实,昨天晚上,孩子爸爸已经和老师进行了电话沟通,告诉老师植物的名字,并让老师亲口告诉孩子。</p><p> 这位爸爸很聪明,他不但保护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尊严,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试想,这位爸爸如果看到植物后直接告诉孩子这种植物叫什么,甚至再把老师贬低一顿,效果又会如何呢?孩子当然认为当博士的爸爸就是厉害,老师太笨了,连个小草都不认识,他自然就会看不起老师,老师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p><p> 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坏话,最好能为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加分,即使自己对老师有什么不满,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可以私下跟老师沟通。因为你的抱怨除了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外,没有任何好处。</p><p> 2</p><p> 对老师有意见要恰当地沟通</p><p> </p><p> 当然,虽然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爱孩子,为孩子着想的,但也不排除个别老师有时存在过激行为或不恰当的做法。</p><p> 孩子,尤其是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往往还没有能力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逻辑,无法为自身做出充分辩护,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p><p> 家庭是港湾,孩子如果在学校受了委屈或者不公正的待遇,家长要给予包容和支持。在了解事情经过后,如果觉得老师的做法特别不合理,应及时加强与老师的沟通,恰如其分地向老师表达不满。</p><p> 一天女儿上美术课回来,情绪特别不高。我问她怎么了。她说刚升到提高班,画得有点难,所以今天画得很慢。结果老师对她说“画得这么慢,不知道怎么升到提高班的,如果你还画不好的话,就把你退回基础班!”说着说着孩子就哭了起来说:“我没有不认真,但是真的有点难”。</p><p> 我觉得老师的话有点过分,于是就联系了老师问:“孩子今天画完画后情绪不高,是不是她在学校哪些方面表现得不够好,有哪些需要她继续努力的地方?”</p><p> 老师一听,马上说:“对不起,今天课堂纪律有点不好,我没忍住就说了几个画得慢的孩子,下次会注意,并会做好引导。”</p><p> 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和善的语气,坚定的态度。可是我们很多人跟老师沟通时恰恰是相反的,发现孩子遇到一点问题,情绪就上来了,不管青红皂白,先和老师一顿吵再说。情绪是发泄了,问题解决了吗?</p><p> 3</p><p> 和老师及时沟通</p><p> </p><p> 还有一些家长不太愿意跟老师沟通,也许一年都跟老师说不了几句话,打不了一个电话。</p><p>其实很多老师都希望能收到家长的反馈,看到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态度。现在基本上都是大班,一班四五十个孩子,甚至一些班级五六十个孩子,老师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看到孩子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做到一一纠正,给孩子更多的关注。</p><p> 及时跟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解决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孩子学习情绪出现问题时,或者你认为老师的做法有不当之处时,及时沟通解决,才是一个负责任家长的做法。</p><p> 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与您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愿意因您的孩子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助其成才,舍小家顾大家,并且无怨无悔的“外人”。</p><p> 家长朋友,善待您孩子的老师,就是善待您孩子的成长。尊重您孩子的老师,就是尊重您孩子的未来!</p><p> 家长和老师从来都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应是教育孩子战线上的同盟军,劲儿往一处使,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家校共育</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u></u></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网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长会</p><p> 东山坝中心小学校长 彭先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教海拾贝</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p><p> 教学反思</p><p><br></p><p> 东山坝中心小学 陈丹</p><p><br></p><p> 本堂课的内容是教会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目标是让同学们掌握这四种图形的特征,让他们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p><p>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的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形。同时在课堂上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让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p><p>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很轻松愉快。课后我仔细回味,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但还是觉得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不够深,还应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统一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但对于一些特殊图形是否能归类到这四种其中没有讲解。如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会误认为是正方体,而它实际属长方体,应让孩子对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自特点,这样很容易就分辩出来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注意学生知识点的拓展,而不应只局限于书本。</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p><p><br></p><p> 东山坝中心小学 李美花</p><p><br></p><p>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爱戴之情。上了这堂课后感受颇多,就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吧。</p><p>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我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出示了自学提示,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给各部分加上相应的小标题,找出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使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p><p>理解课文时,我始终以“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为主线,把这个问题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研读课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p><p> 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习使用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和抓关键词的方法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质。</p><p> 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通过对“扶、蹲、跪、夹、洗、敷、扎”等动词的品读,让学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关爱。令我欣慰的是学生能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来分析伯父救助车夫后的神态和动作,从中感受伯父对黑暗的旧社会的痛恨和对车夫等劳苦大众的同情,却又无法拯救劳苦大众于水火的无奈。</p><p> 我在此时让学生和着音乐接读相关语句,使学生对鲁迅的崇高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抓住描写人物言行举止和抓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品质;二是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深刻体会作者对伯父的情感,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了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p><p>此外,在写作手法的渗透与总结上,我引导学生明白了本文的行文结构是总分总的写法;开头与结尾的关系是首尾呼应和先写果后写因的倒叙关系;作者所写的并列的这几件事例中也是特意详写了“救车夫”一事,详略安排得当……这些知识点的提炼和学习,不但较好的突破了写作手法学习上的难点,也为学生完成本单元的习作目标(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做好了铺垫。这样教学,符合语文教学中要求做到的“读写联通”这一理念。</p><p> 此外,我还布置了家庭作业,即请同学们在课后用上本节课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巴金的《悼鲁迅先生》一文,再次感受别人笔下的鲁迅先生的高大形象或优秀品质,并试着了解巴金大作家又是如何写鲁迅的,试着学到点大作家的写作手法,课后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p><p> 不足之处是:</p><p> 1.由于想把整篇文章的内容在一节课中完整的呈现,故而没有深挖“半跪”等关键词进行学习,也没有留给学生过多谈心得体会,谈当时历史背景的时间。</p><p> 2.对于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没有过多的讲解,只要求学生在课前作了预习并试着了解,在课堂上只做到了以学生个别汇报为主,略显仓促了一些。</p><p> 3.朗读训练比较少,只抓住了第一段“我”哭了和救车夫等重点句子进行了以读促悟的训练,导致当我想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性描述时,有的学生不能做到及时准确,只有部分优等生答得上来,没有关注到学困生的“学情”。</p><p>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认认真真地钻研教材,钻研教法与学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力争让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得到更好的提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园丁之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p><p> 奋斗青春 桃李绽放</p><p><br></p><p> 东山坝中心小学 杨棋斌</p><p><br></p><p> 转眼已经过了两年,回顾这段时间,自己有过挥洒汗水的奋斗,有过学生进步的喜不自禁,有过学生不听话的暗自伤神。我希望自己能作为一个引导学生向善成绩进步的老师,而不希望蓦然回首自己虚度光阴耽误学生。</p><p> 经过这两年的学习和工作,自己感受到要想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好教师是多么不容易。在专业理论课方面,我们首先应该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掌握透彻。在学生管理方面,我们应该多和学生沟通缓解学生压力。在学校工作中,应该认真负责不负韶华。</p><p>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必须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p><p> 感觉自己在教学方面的变化挺多的,这都是缘于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轻松的开放的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自己有时会有计划的让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自学课文,让小组长监督学习和背诵。自己也在县教科体局组织的青椒计划中积极的学习,成为当时优秀的学员。学校也组织了本校的师徒结对工程,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并支持我们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观摩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学校帮助我们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这种快速成长是快乐的,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领导的关怀。</p><p> 我觉得老师要有花苞心态,要包容学生,要等待学生的成长。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才是可爱,花苞心态,静待花开。曾经的我总觉得学生为什么不快点成长,为什么还没有学会,为什么总教不会?现在的我心态已经更平和了,快乐成长不好吗?也许以后的他们会成为大老板,会成为社会精英的,人生那么长,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呢? 学会赏识就是尊重人格,相信潜能,理解个性,激励优点,欣赏特点,提醒缺点。只有教师相信学生拥有潜能才能真正的去激发学生的潜能。</p><p> 我们要欣赏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信心。我们要多走入学生的内心,促进学生全面发现,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去爱自己的孩子,达成被爱,引导施爱,启发自爱。</p><p> 地球因为一缕阳光,万物复苏,花草因为一缕阳光,花枝招展,孩子因为一缕阳光,快快乐乐。快乐是可以传递的,如果我们自己上课时开心就更有激情,学生也就会更积极。如果自己不高兴时,上课就没有那么的起劲,学生上课就更容易走神。</p><p> 我们老师不仅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也是学生成长的榜样和好朋友。我们需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作为老师,我们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作为老师多陪伴在他们身边,洞察他们的想法,教他们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处事,多去感受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我们会为了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而感动,我们会因为学生的一句老师好而心满意足,我们会因为学生的努力而欣慰。</p><p>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己回忆那些奋斗的日子,空气都是甜甜的樱花味。感谢学校对自己的磨砺,感恩学生的理解。我将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砥砺前行。</p><p> </p> <p> 读《放风筝的人》有感</p><p><br></p><p> 东山坝中心小学 罗蓉</p><p><br></p><p> 《放风筝的人》主要讲诉的是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发生的故事,里面涉及友情、爱情、亲情,错综复杂。哈桑和阿米尔是同吃一个奶妈的奶水长大的,像一对兄弟,哈桑学会说话的第一句话喊的就是阿米尔,这也暗示着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他们从小一起玩到大,阿米尔的整个童年都是在哈桑的陪伴下长大。</p><p> 哈桑是阿米尔家仆人阿里的儿子,他们是哈扎拉人。阿里是个残疾人,经常被街道的人取笑,奚落。他的儿子哈桑生下来就有缺陷——兔唇,他的妈妈在他出生没几天后就跟别人跑了。</p><p> 哈桑是个忠诚、正直的人,在别人欺负阿米尔的时候,哈桑总是挺身而出保护他,在他心里阿米尔是他的兄弟,是他一生的追随。但阿米尔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他只是他们家的仆人,当别人家的小孩来家里玩时,他从来不叫哈桑出来一起玩。阿米尔读书回来时会讲故事给哈桑听,有时还会因为哈桑没有文化,不识字故意自己编故事欺负和取笑他,但哈桑还是会不停地夸赞。</p><p> 阿米尔的父亲是当地有威望的人,大家敬仰和尊敬他。阿米尔的母亲在生阿米尔的时候失血过多去世了。而父亲对阿米尔的态度永远都很冷淡,这让阿米尔觉得是因为她母亲的去世他的父亲才会对他这么严苛,所以他很想得到父亲的赏识和夸赞,想让他的父亲以他为荣,所以总想在父亲面前表现自己。在一次斗风筝大赛中,和哈桑的配合下,在激烈的角逐中他努力取得了胜利。阿米尔得到了父亲的掌声和身边人的夸奖赞美,哈桑也欣喜地主动去帮阿米尔找回风筝。天已经很黑了,但是却没有看到哈桑的踪迹,阿米尔去寻找他的过程中发现他被阿塞里的团伙围攻,那只风筝放在身旁,为了保护风筝,他与阿塞里对抗着,而阿米尔却因为害怕,不敢出来,内心一直在告诉自己他只是个仆人,自己就是个很胆小很懦弱的人,这没有错,等阿塞里走了之后,阿米尔才跑过去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去找他,哈桑嘴角上的血,裤腿上的血滴落在地上浸着雪变黑了。从那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冷漠,阿米尔内心有了深深的愧疚感和自责感。阿米尔的内心折磨着,他想赶走他们,试探过让他父亲换仆人,但是他父亲态度严肃。哈桑想打破这样的局面,主动拉拢和示好,但阿米尔却在他生日那天诬陷阿里和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和钞票,逼迫阿里和哈桑离开。</p><p> 发生政变后,阿米尔和父亲逃到了美国,父亲也因为肺癌去世了。接到辛拉汗的电话,阿米尔才下定决心去找他,辛拉汗是父亲的好朋友,也是阿米尔开始写作的启蒙。他已经病重,希望能见他一面。见面后他告诉他哈桑是他父亲和他仆人妻子生的孩子,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阿米尔接受不了这么多年的欺骗。他希望阿米尔去找到哈桑的儿子,并告诉他这是一条成为好人的路。他崩溃,他拒绝,但最终还是踏上了去找他的路。</p><p> 阿米尔的父亲一直在欺骗,他剥夺了哈桑、阿米尔得到真相的权利。他一生都在救赎,他花钱建造福利院,他救济穷人,他借钱给朋友不需要他还……。父亲为什么从小就对阿米尔很严苛,对他很冷谈,也许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他自己的懦弱,他那么喜欢哈桑,也许是因为他身上有他仗义正直勇敢的一面。</p><p> 哈桑一家是为了守护阿米达的家而被警官枪毙而死,而他的儿子索拉博被收买,变成供人玩耍,饱受性侵害的儿童。阿米尔在救他的过程中被阿塞里打得面目全非,体无完肤,最后在索拉博用弹弓打中阿塞里的左眼的情况下逃脱。阿米尔为了收养他,带他回美国,中间困难重重,索拉博还因为对生活的绝望自杀,后被救活并被阿米尔顺利带回美国。回到美国的索拉博性格冷谈,不说话,不亲近任何人,从不微笑。最后在一次聚会上,索拉博放风筝,阿米尔追风筝,他才露出久违的别人不易发现的微笑结束。</p><p> 阿米尔是那个放风筝的人,哈桑就是那个追风筝的人。哈桑是个正义忠诚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句诺言,一生都在帮助和侍奉阿米尔一家,最后还因此丧生。他是个善良美好的人,在经受阿塞里的痛苦折磨却熟视无睹之后,仍选择原谅。他是个受害者,他饱受阶级思想的毒害,身上有着高贵的血统,却一辈子过着低级人的贫苦生活。</p><p> 阿米尔童年时期胆小懦弱,背着愧疚悔恨罪恶过这一生。在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担当,他的内心才真正得到了救赎。</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小作家</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p><p> 风雨中的温暖小窝</p><p><br></p><p> 东山坝中心小学六(1)班 廖珍珍 </p><p> 指导老师:罗蓉</p><p><br></p><p> 我是六年级一班的廖珍珍。在这段疫情期间,为了不延误学业,我们不得不在家线上学习。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本让我以为极其无聊的网课时光,殊不知还给我带来了不少乐趣呢。 </p><p> 老师在给我们上课时,有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乐子。在一次语文练习课上,老师一如既往地讲着课,我们实在觉得无聊,就在评论区聊起天来,老师居然没发现。我们就一直在底下津津乐道,就在我们进入白热化阶段的时候,“你们在干啥!”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耳边传来。“当我看不见是吧!”我把视线转向屏幕——只见老师把眼睛睁得滴溜圆,他的头上好像冒着一团火,把我们吓了一跳。最搞笑的是在英语课上,老师说出的话发出了电音,pencils变成了“喷...咻咻...嘻”惹得我们盯着屏幕直傻笑。最后老师还是拿出了她的杀手锏——用流量播。虽然展现在眼前的是坦然自若讲着课的英语老师,但我们还是感觉得到他有些生气。我们认真听她讲完了课,最后她还是忍不住抱怨:“昨天刚充的话费呀!”嘻嘻,老师也有这么不堪一击的一面呐。 </p><p> 我们安然地坐在家里用电脑学习,有这么多有趣的事,但我们还时常抱怨着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又谁知,有些贫困地区的学生,每天顶着烈日在山顶上架天线学习,辛苦的跑来跑去,他们却没有一点怨言。我多想去帮助他们,可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严格遵守疫情规则,让我们快一点回归到美丽校园,让鲜红的五星红旗重新在蔚蓝的天空下迎风飘扬;让灰白色的校园立刻变得朝气蓬勃;让冷清的校园无处不飘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艺术长廊</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p><p>《母亲节》外一首</p><p><br></p><p>东山坝中心小学 李东明</p><p><br></p><p>勤俭的母亲</p><p>历来都不愿</p><p>接受礼物</p><p>今天我和妻子</p><p>特地</p><p>炒了两个她最喜欢</p><p>的辣菜</p><p>其实</p><p>她并不知道</p><p>今天</p><p>有什么特别</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你得》</p><p><br></p><p>相信每一阵春风,打掉身心</p><p>每一处漏洞</p><p>允许每一个跳动的日子</p><p>让微笑宠爱</p><p>舀上四大洋海水</p><p>浇出万倾沙漠的绿</p><p>爱上每一处,每一个,每一种</p><p>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p><p>活着的或静止的</p><p>一切</p><p>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p><p>因为你</p><p>还有这个权利</p><p>和</p><p>资格</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纸刊风采</b></p><p><br></p> <p>主 编:彭先悟</p><p>执行主编:李东明</p><p>投稿方法:直接投邮箱:13979732060@163.com(或加主编微信,暂无稿费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