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死亡还是毁灭?(上)——《死亡诗社》观后十问

知行(图文原创)

<p>我听说《死亡诗社》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已经很久了,名气很大,赞誉很多,但因为它的名字以及剧照中几个暗夜下丛林里披着黑袍奔跑的背影,使我无来由地一直以为这是个关于兄弟会黑暗一面的揭露型电影,所以一直没有打开。</p><p>&nbsp;</p><p>今天第一次看,才知道这只是一个新老师进入一所贵族精英式寄宿中学,教育学生们挑战传统享受当下坚持自我的小清新文艺片,情节简单脉络清晰,没有什么深奥复杂的哲理,片中所宣扬的观点基本都是通过老师直白的台词和几个直接的教学场面来体现的,很容易理解。</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i></p> <p>首先还是要简单叙述一下故事梗概,好在电影是按时间顺序来叙事的并且只有一条主线。</p><p>&nbsp;</p><p>单身中年人基廷回母校出任英文教师,他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显得与这所具有百年历史、75%以上毕业生都能够进入常青藤名校、社会成功人士子弟居多的精英寄宿制男子学校格格不入。</p><p><br></p><p>他教的是17岁的男孩子,永远笑眯眯的循循善诱,让孩子们叫他“哦船长,我的船长”,让孩子们不要看而是直接撕毁课本上关于诗歌的序言分析;在学校引以为傲的精英毕业生照片前告诉孩子们无论什么人总是化为粪土所以要享受当下及时行乐;上课时站到课桌上去从而能够以不同的视角看世界。。。。。。</p> <p>如此新鲜、刺激的做法让17岁的孩子们倍感新奇,出身贫寒的优等生尼尔发现基廷在这所中学读书时曾参加过一个叫“死亡诗社”的组织后,基廷充满诱惑地给同学们描绘了这个神秘的诗社,热烈的尼尔发起组织了7个孩子的“死亡诗社”,完全模仿当年的基廷老师,晚上熄灯后躲过老师,披着黑袍打着手电,来到校外丛林里的山洞里,聚餐喝酒抽烟,带着好奇的女孩加入,轮流朗诵前人的诗篇。</p><p>&nbsp;</p><p>几个孩子很快发生了变化。本性自由不羁的纳克斯从面对喜欢的女孩克丽丝羞涩到说不出话到不顾克丽丝已有男友而当众开始追求她并成功约会;在优秀兄长的光环下紧张怯懦的托德在基廷老师的逼迫下蒙着双眼在全班的注视下大声说出了心中的诗句;背负着普通中产家庭全部希望、完全靠自己优异成绩考入学校的尼尔开始反抗父亲安排的成功路径,伪造父亲同意书参加了戏剧《仲夏夜之梦》的演出......</p> <p>纳克斯在校报上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倡议男校招收女学生的文章引起了校方的注意,戏剧演出结束后尼尔因为父亲反对他从此以戏剧为生而自杀身亡。校方认为基廷老师应该为尼尔的死亡承担责任从而解聘了基廷。当基廷离开教室时,托德带头站上课桌大喊基廷老师“哦船长,我的船长!”,影片在基廷的回身微笑和孩子们站在课桌上挺拔的身姿中结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b></p> <p>影片很好理解,对白精彩,画面优美,音乐恰当,但是,基廷出现后不久我就开始不以为然,当孩子们像鬼魅一样奔向洞穴举行死亡诗社的活动时我已经出现不适了,当看到尼尔被父亲阻止参加戏剧表演,在基廷老师那里只是得到简单的鼓励坚持演出时我的担心越来越强,直到无可挽回地眼睁睁看着这个最单纯最热烈、最出色最有可能超越自己平民阶层去表现卓越才华的少年走向极端开枪自杀,我心疼,我愤怒了。</p><p><br></p><p>回头看这部电影中表现的基廷老师的做法,我感觉很多地方他的做法是值得质疑的。</p> <p>第一问:对于十七岁的少年,是应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还是如基廷老师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时说的一样,将孩子们带到学校引以为傲的毕业生照片们面前,将他们一概贬为粪土,用魅惑神灵般的语调告诉孩子们:“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Old time is still a-flying/And this same flowers that smiles today/Tomorrow will be dying(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学校的校训是“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基廷老师却把孩子们带到校史中庭中把校训踩在脚下,直接告诉孩子们,“seize the day, boys, make your lives extrordinary。(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的生命不一般)”。 是应该鼓励孩子们追求卓越还是如基廷老师一样诱导孩子们追求表面上的及时行乐哪怕是特立独行以吸引眼球?</p><p>&nbsp;</p><p>第二问:基廷老师示范并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翻身站上讲桌、站上课桌,“we must constantly look at things in a different way。(我们必须经常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思想上的多角度看待事物缜密思考是需要学识的积淀的,不容易,而站上课桌就能表示自己constantly look at things in a different way是多么简单!问题是,课桌讲台传统上是用来伏案学习的,把它们踩在脚下就真的能往头脑里装进多角度观察思考事物的本领了吗?</p> <p>其实看到孩子们把讲台、把课桌踩在脚下的画面非常刺目,因为它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初期何其相似!无知的孩子们在怂恿下开始集体挑战某个老师、继而是跳上课桌跳上窗台挑战整个课堂秩序与学校秩序,在被继续怂恿和鼓励下开始打砸教室打砸学校,最后轮着铜头皮带砸向老师砸向校长。。。。。</p> <p>第三问: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教授语言,基廷老师说:“language was developed for one endeavor, and that is(语言发展起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它是)。。。。。。(学生回答:To communicate?交流)&nbsp;...No,to woo women!(不!是追女人!)。”不要把这句话当成是基廷老师的调侃,他是在课堂上,是以老师身份面对全体学生所讲的话,难道这不是过于庸俗、过于片面了吗?以这样的标新立异的语言获得课堂的吸引力,获得荷尔蒙爆发时期的孩子们粗浅的哄堂大笑,这样的老师何其无能。</p><p>&nbsp;</p> <p>(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