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六月七日随绿野紫金户外群25驴友走休宁-婺源平鼻岭古道。</p><p> 早上四点三十五分许出门驱车开往集合出发点-老汽车站对面钱柜KTV门口,此时天已微亮,路上已有行人在行走和电瓶车、汽车行驶。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为生活、为生存人们天刚麻麻亮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和操劳。驴友们陆续到达出发集合点,我车上坐满5人便“笨鸟先飞”先行出发了。</p><p> 同车的驴友有红满天、可可、玉兰花、开心,车子经杨柳村桥、上马石、好第坊、临溪、歙县东上高速。车上不寂寞,三个女人一台戏,唠嗑不断,聊的最多话题就是上一辈和下一辈。高速沿途好景不断,雾气来时,只见前方和两旁的山峦翠峰在薄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宛若仙境,用眼晴的余光可见路旁的河流在流雾朦胧中似流动似凝固;而当旭日东升阳光照射时,雾气突然消失,使人眼前一亮,整个空间又霎时变得明亮起来,青山、村庄仿佛被雾气清洗过而变得清新干净。不禁感叹这看似柔弱而又若有若无的雾气仿佛是一个高明的画家,勾画出一幅美妙的徽派山水画。</p><p>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徒步平鼻岭的起点--休宁县岭脚。该村位于一个很长的狭谷里,三面皆是巍峨高山,车辆停在村口的停车场,这里也是村庄的水口,路的左旁有两株高大古树,一株是银杏,另一株是红豆杉,树龄都超过三百年,高度约有三十多米,树干直径将近一米;路的右边是一条小溪,溪水清冽,水中小鱼、沙子石头皆明净可见。</p><p> 沿村边石板路行走然后右转过小石桥,见一座用杉树皮作墙体的房子,与周围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风格大为不同,我特意走进去“考察”了一番。里面其实与传统的徽派民居并没有什么不同,木头柱子,木制的板壁,原来这种房子只是剔除了徽派民居的砖墙,保留原徽派民居中的木制核心框架,再给其穿上杉树皮的“外衣”。与“板皮屋”相对在路的左侧是一幢石头屋,说是石头屋但没有屋顶,只有用石头砌成的墙体,墙体高度大约有三米多。</p><p> 走出村子,开始攀爬古道,古道缘涧向南向上盘曲而上,涧水时缓流时湍急,流经一处断崖绝壁,形成瀑布景观,只见三股飞流犹如三条白练从崖顶上飞泻而下,撞击下面的石头玉珠飞溅发出环佩之声。古道石板垒成,大约有一米至两米宽,开始古道两边是菜园和茶园,越往上走越陡峭,此时八点多钟,正是农民出工的时间,碰见正出工的农民大哥,攀谈越来,了解了一些岭脚村和平鼻岭的基本情况。“岭脚村有五十多户人家,二百多人,是清代“扬州八怪”汪士慎的故乡,书法家董其昌也曾在这里执教”。想不到在此偏僻山村却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缊,“平鼻岭连接休宁县和婺源县,长达九公里,海拔一千两百多米,平鼻意为此岭陡峭,酷似削平的鼻子,平鼻岭由此得来,每年的阴历七月半,村民都要上山对古道两旁的柴草砍削,以方便人们行走”,“我这次上山主要工作是修剪茶叶枝条”农民大哥继续介绍说,交谈之间,见驴行队伍己走远,忙与农民大哥说再见去追赶队伍。“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继续沿古道往上走,估计拔高二三百米后,茶园不见了,古道两边皆是密密麻麻的杉树,犹十万雄兵列阵以待将军检阅,而我们俨然是检阅军队的将军。</p> <p> 农民大哥向我介绍岭脚及平鼻岭基本情况。</p> <p> 走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到达岭头,岭头上路两边杂树丛生,东西方向视野并不开阔,往南视野相对开阔,可看到婺源县境内山脚的村庄,至此开始走平鼻岭婺源县境内段。</p><p> 继续沿古道行走,走不多远,听见有野曽的吼叫声,好像夏天的闷雷在山谷中滚动,声音有点瘆人,后来从当地村民了解到这是黑熊的吼声,站立时有一人多高,有村民亲眼目暏过几次,并且最近还伤过人。</p><p> 继续走,听到一种奇怪的鸟叫声,声音很像发报机的发报声,这难道是鸟类向人类传递的某种密码讯息?可即使是再高明的密码高手恐怕也翻译不了这密码吧。</p><p> 又经一小时零的跋涉走到山脚平路时,见右边路旁一巨石突兀拔地而起,高有十几米。仰望巨石,得小心帽子落地;路左边一石呈三棱体,在其北向呈三角形一面刻有一两手合十盘腿而坐的人物。</p><p> 古道沿途两旁有四座茶亭,皆用石块砌成,面积十多平米,大多保存完好,只有一座破败不堪,只剩残垣断壁,无声地诉说着今天的落寞。</p> <p> 照片上的老太太97岁,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口齿清楚,脚步稳健。请问她健身吗?吃补品吗?美容吗?化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问过老太太,这些都没有,平时的生活习惯也就是粗茶淡饭。那一个偏僻山村的老太太何以有如此好的身体状态?答案就隐藏在老太太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心态平和这些良好品德中,是良好的品德滋养了她的人生,拥有以德养生的“法宝”,何以见得,短短一顿中餐不过半小时发生的三件小事足以佐证。</p><p> 中午十一点零到达婺源县沱川乡塘窟村,我坐在老太太家对面房子的墙根下准备吃中餐,带的中餐是一盒八宝粥,我对开八宝粥的盖子有很大的心理阴影,由于不得巧经常用力过猛将盖子的拉环拉断,弄的打不开盖子,这次也一样,不敢用劲拉,怕拉断环子,但劲小了盖子却打不开,正在惶急无计时,一把剪刀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抬头一看,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含笑看着我,手中拿着一把剪刀正递到我面前,看我有些懵,老太太把拿剪刀的手又往前送了送,说“用这个开”,我赶忙接过剪刀,将剪刀的尖头伸进拉环的小孔,手往上一抬,轻松打开盖子。</p><p> 第二件小事是驴友“红满天”和“开心”准备坐在老太太家门口的石条上,老太太赶忙劝她们不要坐,她说“石条上热烫,到我家里来坐”,把两位驴友让进她家里坐。</p><p> 第三件小事是驴友“开心”拿着一袋麻花给老太太吃,老太太坚辞不受,说“你们跑这么远路,很累,自己吃”,她走进家拿了两把果冻反要送给我们吃,当然我们也没好意思要,只有驴友南江鱼要了一粒果冻说要沾沾老太太的福气。</p><p>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小事虽小,但足以折射老太太品德似兰斯馨。朋友,你想高寿吗,那就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吧。当我们在注重撸铁、跑步机、……这些健身方式时,也应同时加强内心修养提高品德修为,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养生高手。</p> <p> 塘窟村中路边的小池塘,用青石板作护栏,这并不稀奇,奇的是这护栏是一整块青石板,驴友们纷纷猜测青石板的长度,有的说三米多,有的说六米多,有的说五米多,四位驴友手拉手用身体作尺子给它量了量,得出的结论是约有六米零的长度。</p> <p> 约中午十二点零开始沿原路返回,可能是天气火辣,走到比较陡的地方,队伍行进比较慢,我不知不觉逐渐走到前面拉开了与队伍的距离,回来的路上并没听到熊的吼叫声和鸟的“发报声”,这不免有些遗憾,其实内心是非常想亲自目睹黑熊的风采,我边走边用警惕的目光不停扫射周围的密林,以便一旦发现有黑熊能更早地保持安全距离,可惜天不遂人愿,一路风平浪静。大约走了两个小时,到达岭头,在此等待队伍,人员拢堆后继续行走。</p> <p> 走到石屋坑与到岭脚的岔路口时,五位驴友选择直接到岭脚的路线,我和二十位驴友选择走石屋坑。石屋坑处于崇山峻岭中,四面环山,战争年代适合打游击,适合隐敝、适合转移,是一个“红色山村”,听老村长给我们介绍:“曾是中共皖浙赣省委常驻地之一,省委领导在此运筹惟幄,指挥三十多个县的游击战,是三年皖南游击战的主要活动中心;方志敏、寻淮洲、栗裕都曾在此活动过;石屋坑当时98人的小村,有七位村民为革命事业牺牲,二十余位被抓坐牢”,听着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遥想那风雨如晦的峥嵘岁月,感到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是前辈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更要好好珍惜。驴行队伍中有四位老兵向英雄烈士敬了军礼。</p><p> 四点左右离开石屋坑向东行走约三四里,然后向南行了一里多路回到起点岭脚,四点半左右驱车回程,七点零安全到家。</p> <p>老村长给我们介绍石屋坑的“红色历史”</p> <p>老兵向英雄烈士敬军礼</p> <p> 曾是皖浙赣省委办公指挥中心,当年前辈英雄在此运筹帷幄指挥了三十多县艰苦卓绝的三年皖南游击战。</p> <p>感谢策划者、组织者及同行驴友陪伴度过难忘快乐的一天。</p> <p>独行者写于2020年06月11日</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