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慢记《旅途》3——天府之国:广元--成都

青天揽月

走318线j进藏须到达成都,这也是川藏线的起点。家乡石泉到成都可走国道108,约650多公里,骑车两天,也有本地摩友当天到达的。<div> 过陕西宁强就进入四川境地。广元—绵阳—德阳—成都,山区、丘陵、平原,一路视野越来越广阔,天府之国的富饶,农耕文明的典范逐渐在眼前淋展现,与其后来的旅途在横断山河谷穿行和雪域高原艰难行走所见的风光相比,真可谓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div><div> 本辑试图掀开川北神秘面纱的一角。</div><div> 其实,陕西宁强就应该算是川北了,因为它境内的水是南流注入嘉陵江的,是巴山的南麓。我发现中国无论是县界、省界、还是国界大多不按自然分界线划分,比如陕南和关中分属两个气候带,在古代,东西一千多公里的秦岭阻隔人员往来,两地人无论是语言还是生活习惯都有大相径庭,却从来都没有分而治之过。</div><div> 如果把四川的地形比喻一个脸盆,北边的秦岭,东边的巴山,巫山,西边的横断山、南边的大凉山、大娄山就是盆壁,成都平原就是盆底。从东北到西南,宁强—广元—绵阳—德阳,就是沿着盆壁和盆地北部边缘画了一段弧。嘉陵江—白龙江—涪江—沱江——岷江,几条河流将川北分割成南北条块状,丘陵和山岭交替,起起伏伏。骑行在这一段108国道绝对不会引起视角疲劳。只因我对此段人文地理知之甚少,再加上匆匆而过,要想撩起它的面纱,真有点自不量力。</div><div> <br><div> 一天300多公里的骑行,只能算是赶路,匆匆所见,只有大概的印象,好在距离家乡不算远,随时都有机会重走,沿途风景名胜暂时错过,这里仅凭几张照片串联一下沿途所感,领略一下天府之国的富饶。<br><div><br></div></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广 元 </b></div><div> 过了宁强就是广元辖区。广元市地处四川北部嘉陵江的上游,是陕、甘、川三省接合部,素有"川北门户"之称。古称利州,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辖旺苍、苍溪、剑阁、青川4县和朝天、元坝、市中区3个县级区。总面积一万六千六百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是中国著名女政治家、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诞生地,有着丰富的三国文化遗迹,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成部分。出陕入川的"天下雄关"剑门关,木牛流马的金牛道,"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翠云廊以及千仞绝壁之上的古栈道遗址等,离108国道都不远。</div><div><br><div><div> 下图是陕川交界段广元朝阳区某处的地貌,站在108国道发高架桥上俯瞰,流水切割形成的深谷壁立千仞,尽管陡崖石壁缺少土壤,但生长在石峰中的植物却异常繁茂,说明川北充足的降水丰富。</div></div></div> <b> 广元的地貌</b><div><b><br></b><div> 这是一段汉中至成都的高速公路,它比新改线的108国道还低许多,站在108过道上能清晰看见高速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可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再是神话。显然,这里是巴山山脉中最典型的断裂带之一。</div><div> 2017年8月,曾和4位同事骑车从岚皋翻越大巴山过重庆城口县至四川广元,算是真正领略了巴山山区的喀斯特地貌,山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凡是有土层的地方必有一处村落,只要周围瘠薄的坡地能种出庄稼,能养活人,人类就能在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千万年来,中国的农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繁衍壮大。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人就像生长在石头狭缝里的树木,只要有水有土就能扎下更来——没有哪一块土地上没有人,也没有哪一块荒漠化、石漠化的土地是多余的。</div></div> 从嘉陵江大桥回望广元 嘉陵江畔广元市区一角 <b> 嘉陵江</b>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一条支流。对于域外的人来说,不是很熟悉,倒是嘉陵摩托风靡全国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宝鸡市的凤县。因凤县境内的嘉陵谷而得名。西南流经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穿越大巴山,至四川省广元市流入白龙江,再南流经四川省南充到达重庆市注入长江。它是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江,其长度仅次于汉江,流量仅次于岷江的大一条江。<br><br> 从杂志上多次读到过嘉陵江的地理人文介绍,其众多弯曲河谷留给我下了深刻印象。若从飞机上俯瞰,像巨龙在大地上扭曲。嘉临江养育了众多的四川人口。这是广元市附近的一段江面。 一座观音庙 <b> 暴雨中艰难骑行</b><div><b><br></b><div> 第一天,从老家石泉骑行至广元约350公里,却用了足足12个小时,不是因108国道勉县到宁强一段修路,道路难走耽搁了时间,而是过宁强后老天一直在下雨,且越下越大,直至大雨倾盆,天昏地暗,看不清路面,睁不开眼睛。<div> 因要赶路,大雨中也不敢歇息,也没地方可躲雨。瓢泼大雨浇到头上,如无数弹丸齐射,加之车速快,打在脸上生疼,雨点直击眼球,因要看清路面,又不敢眨眼,只能使劲把眼睛睁得老圆。</div><div> 不一会儿,鞋子湿透了,头发湿透了,雨衣湿透了。雨水顺着雨衣雨裤的缝隙渗透进来,打湿了所有内衣内裤,待到旅馆歇息,全身上下一丁点干的都没有了。<div> 到广元市区已是晚上七点半左右,雨小了许多,仍时下时停。广元市的街道很特别,老城区的道路左凸右拐,上上下下,宾馆很难找。我们在小巷里穿行,抬头四处寻找旅馆招牌。终于在江边找到一家旅馆住下。</div><div> 晚上,把湿透了的衣服全都脱光,换上干衣服,用随行携带的吹风机把脱下来的衣服、袜子、手套一件一件的吹干,叠好装进包里,已是夜里两点。</div><div> 据说,当天该广元市区发布了蓝色暴雨预警,就在我们第二天早上动身走后不久,广元市区部分村镇就被暴涨的洪水淹没了。难怪晚上涛涛嘉陵江水咆哮了一夜,轰隆隆的声响震耳欲聋。</div><div> 当然,在市区也拍了几张嘉陵江大桥的一些照片,可为了节省手机空间,随后不久也删掉了,故关于广元市区的介绍就此略过。不过他说陕西入川必经之地,无论是安康至成都,汉中至成都的火车都要在此停靠。</div></div></div></div> 嘉陵江畔的剑阁县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剑阁县 </b></div> 国道108出广元就进入剑阁县,剑阁县地处四川省的北部,是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结合部,广元市的西南,因境内有剑门天险而得名,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等美誉。<br> 剑阁县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三国时代的末期曹魏大将钟会和邓艾进攻蜀汉,蜀汉大将姜维从沓中回兵剑阁阻挡钟会,邓艾趁机从阴平道经甘肃文县和广元青川境内的摩天岭偷袭江油关,直取成都。国共内战末期,1949年底,贺龙率野战军由甘肃攻占剑阁,并由此进入四川,和此前由川东进入四川的刘伯承、邓小平所部第二野战军汇合攻占成都。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div> 剑阁县城新修的廊桥古色古香,小镇清秀。从这儿沿江直行可达川陕交界的剑门关,至于剑门关秀美的风光,以及厚重的历史,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特别是想起三国的历史,电视三国演义中关于剑门关战役的一些场景就在眼前浮现。待有机会特意到此处来凭吊众多逝去的英雄豪杰。</div> 剑阁县小镇风光 彩色农庄, <b> 绵阳市的农村风光</b><div><b><br></b><div> 7月9日,从广元出发,过剑阁县、梓潼县、绵阳市、德阳市,到达成都,又是300多公里。山岭越来越小,河谷越来越宽,展现在眼前的是丘陵越平原相间的地貌。旱地逐渐被水田替代,农村的房屋越来越密集,房子式样也在发生变化,瓦房中夹杂二层别墅。这儿的大片大片的村庄房屋的墙壁装点成彩色,院子在稻田,果树环绕中隐现,青翠欲滴,田园牧歌,真像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div></div> 108国道在川北丘陵上穿梭,馒头状的山岗一个接着一个,或左或右,或上或下,骑行在公路上,房屋、果树、庄稼从耳边驰过,如鸟在牧野上贴地飞翔。富饶、自由、奔放,一路心情舒畅,欢快的歌随意在心底流畅。 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阡陌纵横,稻禾万顷,不愧为鱼米之乡,天府之国。<div> 此地人口稠密,人们生活富足而安逸,家家户户的房子都被漆成了彩色。稻田、果树、庄园更像是童话世界里的场景。车在108国道上飞驰,满目苍翠,稻香、果香交织在一起,心情别提多舒畅了。这里应该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家园吧。<br> 家园在广袤的平原上,在童话世界里,比起随后走过路过的可可西里荒漠,甘肃贫瘠干旱的土地,这里就是人间天堂。</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成都,好心大妈</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成都,中国的大都市,中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慢生活的典范,在此不做介绍。去过几次,最典型的是城市里的人热情,开朗,随和,见不到匆匆的脚步,更见不到愁眉苦相的人群。会享受,善感恩,对人友善、喜欢帮忙、直爽、不遮掩是四川人普遍性格,而一场世纪灾难——汶川大地震彻底改变了成都人的心态,活在当下,活的自由,活的有价值是现在四川人普遍的价值观。这在后面旅途的广泛接触中明显的能感觉到。</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7月10日,天空放晴,空气凉爽。从成都出发到雅安,穿越广袤的成都平原,心情极好。可没想到乐极生悲,刚出发不到十分钟就出事了。见四车道的大道笔直,开油门一加速,链条瞬间被拉断,裹在车轴上动弹不得。好在没出市区,赶快把车挪到路边,前后左右也找不见门店打听,正好,一位环卫老大妈骑着板车缓缓的过来,说明情况,热情的给我了修车师傅的电话。。<br><br> 不一会,修车师傅来了,是一个小伙子,听说我们要去拉萨,很是热情。打开随身携带的工具很快就换好了新链条。在修车期间,环卫大妈一直守在我身边,不时介绍她的情况和她的工作,她说,她已经63了,家里儿女都大了,都在成都工作,和老头子两人住,因闲在家里没事就干环卫工,虽然钱不多,但工作轻松,干得开心。师傅在忙不迭的修车,见帮不上忙,不一会,环卫大妈转身骑着他的单车走了。看着她娇小的身材逐渐消失在宽阔马路的尽头汇入悠闲忙碌的人群中,总有一种感动涌上心头:支撑超大繁华都市不正是这些千千万万个朴实的大爷大妈大哥大嫂们吗,那些生于斯终于斯安命乐天的普通百姓们么? 换一根链条花了120,说是最好的链条,保管后面骑车没事,比平时贵了许多,但还是应该非常感谢师傅,特别是大妈的帮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成都平原的雪梨种植园</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这儿是成都平原上的大邑县,果农在自家果园公路边搭起果摊批发零售刚摘下的果子。大热天,刚摘下来又大又圆的雪梨着实诱人,此处的雪莉糖分多水分足且不贵,2元一斤,买几斤带上既解渴又止饿。这家水果种植户,正请人帮忙将雪梨采摘下来按大小分拣包装,发往全国各地。当然,这家种植户除种植雪梨外还有葡萄等,每种水果都有好几样品种,可满足错峰出售。</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出成都踏上318川藏线,成都平原的双向四车道的成温快速公路跟高速差不多,路旁的稻田,成片的葡萄,雪梨种植园延绵几十公里,稻香果香扑面而来,忍不住停车,去路边的果园看看。</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此图是一雪梨批发零售摊点的果农家 正在将采摘下列套袋的雪梨进行大小分类并检查装箱,等待销往外地。据摊主讲,她家种了五亩梨树,两亩优质葡萄,年收入在七八万左右。种果树既是技术活也是辛苦活,但比种庄稼强多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b> 四川的酒</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川人爱豪爽,爱酒。丰富的物产成就了酿酒煮酒的繁荣。四川是有名酒辈出的地方,“中国白酒第一村”就在大邑县318公路的路边,厂房虽显老旧,但巨大的厂区面积,足以说明此处的产量巨大。当然,四川人爱喝酒,就爱琢磨酿酒,据说,四川每个县平均有酒厂上百家。四川的名酒很多,最有名的被称为刘多精华的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沱牌曲酒、全兴大曲、郎酒享誉中外。行走在绵阳土地上,自然想到绵阳大曲酒和绵阳3号小麦麦种,八十年代,那是农村耳熟能详的两样宝贝,记住绵阳这个地名和年轻时常喝绵阳大曲有联系。</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关于成都,我有另有两篇成都游记的文字,里面详细介绍了成都的给我的感觉,以及人文美景等印象,在此不再赘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