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城,古厝里的红色记忆

文江中小

<p>  解放抗战时期,战火硝烟弥漫全国各地,地处闽中大田也一样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解放抗日活动,伟大的革命先驱朱德、粟裕等同志曾在闽中岩城驻足,当时县里的许多民居古厝都留下了红军战士的足迹。</p><p> ——题记!</p> <p> 风雨“安良堡 ”</p><p> 群山间,一座土堡依山而建,孵育了一个姓氏敷衍生息;山脚下,一把“太师椅”(土堡形似太师椅而得名)威严坐立,卫护了一个家族的安宁。</p><p> 安良堡,一个储存历史的瓦罐,诠释着除暴安良的蕴意!</p><p> 驻足观望,古堡缄默,但始终醒着。颓废的门头、斑驳的堡墙见证了一个姓氏繁衍的历史、风雨的岁月。看那堡墙,遍布的瞭望窗似乎还在窥探着深不可测的危险;瞧那一个个隐蔽的枪眼似乎仍在捍卫着一个村庄的宁静。</p><p> 匪患已匿迹,金戈铁马也早已远遁。淳朴的乡民用勤劳的汗水、虔诚的目光将土堡的记忆拣拾延续……</p><p> 借时光之眸迂回搜寻,深深凝望;脚步挪动,掀开历史的篇章。穿越百年,做回被牢牢抱定的子民。瞻仰抑或朝拜!</p><p> 低矮的厝堂,门窗破损,墙灰脱落……残损颓废,了无生机。唯有窗格上的牌匾“中国工农红军、红九军团军委机关旧址”几个字还在熠熠生辉,阐述着过往岁月。</p><p> 目光定格,思如潮涌。风过,墙角下的棕榈摇曳昨日的旌旗;逼仄的廊道,红军战士摩肩接踵,直指北上抗日。</p><p> 一座椭圆形的土堡,圈出一方姓氏,圈出一片圣地,圈出我记忆的天空。深深埋藏,铭记永远!</p><p>&nbsp;</p><p>备注:“安良堡”地处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抗战时期曾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红九军军委机关”办公场所。</p><p>&nbsp;</p> <p> 举人厝·朱德故居</p><p> 大田县屏山乡屏山村36号举人厝。</p><p> 一座再平常不过的木头古屋,皆因一个伟人的驻足而受到闽中儿女的瞩目瞻仰。</p><p> 岁月深处,昏暗的煤油灯下,伟岸的身躯伏案执笔,眉头紧锁。坚毅的目光穿透漆黑的午夜,点燃了闽中革命的星火,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从此在这片黄土地上展开:打土豪、分土地。</p><p> 一桌、一椅,一榻、一油灯。简陋而不简单。触目所及,物什陈旧、斑驳漆黑,角落里的两个书箱尘埃厚重。脚步轻盈掠过,木地板“咯吱、咯吱”作响,似在奏响那段不平凡的岁月。透过窗棂,招展的旌旗迎风直指土豪劣绅、北上抗日。</p><p> 屋前的两口井,泉水汩汩依然,残缺的井沿在阳光下舔舐旧时的伤口。侧耳倾听,那井沿边的洗菜声、捣衣的脆响声依旧响彻悠远。</p><p> 饮水思源,闽中的子孙儿女永远缅怀那段历史,铭记着伟人那不朽的名字:</p><p>——朱德。</p> <p>&nbsp;&nbsp; 凤乾堂·路口乡苏维埃政府旧址</p><p> “凤乾堂”,大田县屏山乡蒋山村蔗墘自然村51号。</p><p> 一座盛满红色记忆的古屋在流淌的岁月里守望经年,渐行渐远。</p><p> 老屋隐匿在大山深处,可那时却有多少有志儿女汇集这里:共商民族大义、举旗革命征程;又有多少枪支弹药从这里源源输送到前方战线。</p><p> 作为时间的容器,“凤乾堂”记载着这里曾驻扎过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二、三纵队和前委机关的数千人马。</p><p> 烽火早已熄灭多时,哒哒的马蹄声也早已逝去多年。唯有那碉堡上的枪痕记载着曾经的战火硝烟。</p><p> 屏息凝视,目光无法从镂满记忆的屋瓦中走出。睹物见长的思绪如同蔓生的杂草,纠缠成我今世的模样:神情凝重,满怀悠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