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长时间室外劳作,或长途徒步旅行的人们,往往极度疲惫,饥渴难耐。此时,渴是首选,水是第一位,渴望而不可求。即使望梅生津,也乐闻其祥;那怕饮鸩止渴,也在所不辞。真的,在你远行的旅途,在你涉足的路旁,在你目及的前方。会有一瓦缸清水等着你,那就是——三奶奶的那瓢透心凉!</p><p> 记忆中的三奶奶和蔼可亲,慈祥可敬。满脸的皱纹笑起来真好看,就像一朵永不凋零的木棉花,温暖又沧桑。满嘴没有一颗牙笑起来真好听,宛若留声机嘻嘻哈哈永不停息,可人又亲切。三奶奶并非本家,孩子私地下称呼“三老婆”(其实听大人私下也这么称呼),即使被她听到了,也从不责怪,一笑而过。</p><p> 三奶奶家独居村外西南(大概是现在隋家屯村前,青岛路与北京路红绿灯位置偏东南)。房前屋后有好大一片古杏林,林前便是一条淙淙小溪,林后还有一方菱荷共生的水塘,颇有蝉噪林静,蛙鸣溪幽的韵味,堪比世外桃源。春来被杏花掩映,在杏林里嘻戏。夏天被杏香熏陶,在绿荫下乘凉。屋西一条沙土路——209省道贯通南北,是通往县城的唯一主干道——青岛路的前身。南可达即墨、青岛,北可去栖霞、烟台。</p><p><br></p> <p class="ql-block"> 上世七十年代,说是跑汽车的公路,其实整天见不到几辆汽车,别说象龟壳一样的‘小卧车’更难得一见,偶有部队拉连的车辆通过,大人孩子会站在路边欢呼雀跃。看到轮子多的汽车,孩子们会一五一十的数着——‘十轮卡’,记忆中一辆车十个轮子是最多的了。也是我们村因近临省道,才会有幸见到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平常主要交通,以马拉车,独轮推车,步行为主,自行车都极少见。南来北往徒步的人们,往往极易脱水干渴,特别是夏日。这时,三奶奶的屋西路旁,便多了一顶瓦缸,一个篦帘,一块石板,几只旧碗。往往发现新大陆的先行者,是疯闹渴了的孩子们。好奇打开篦帘,是一股凉意,一缸清水,一把水瓢。一阵狂饮,从头凉到脚的爽快,透心凉的惬意。最是,近水楼台先得瓢的第一人,飘飘欲仙的样子,让人羡慕又嫉妒。一会功夫,被孩子们轮番喝了个缸底朝天。三奶奶会笑嘻嘻的重新打井水加满,叮嘱我们千万别浪费,更不能糟蹋。告诉我们过路的人要喝,还有向路中央推沙的养路工更需要水。我们脚下平坦的金光大道,是靠养路工汗水推出来的。三奶奶那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她的初心;那微不足道的善举,便是她的担当;那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社会的行为,践行着她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吃水不忘挖井人。已不清楚三奶奶家的水,取之于村中的那口井,村中的数口井也早已不见踪迹!但,三奶奶的那瓢透心凉,沁人心脾,余味犹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