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河岸畔观新景 宿将楼上话沧桑

周瑞宏

——娘子关景区一日自步游纪实 <p class="ql-block">摄影:周瑞宏、部分历史照片选自《阳泉革命历史画册》或网络</p><p class="ql-block"> 撰文:周瑞宏</p><p class="ql-block">  歌曲选配:《我的祖国》</p><p class="ql-block">  </p> <div align="left">  自打阳泉市委发起主题为“六个一”活动以来,几欲前往娘子关旅游,然每到成行之时却又屡屡爽约。<br><b>一、三晋名镇寻觅故旧,正太窄轨颠覆认知</b><br> 闰四月的第二个周日,久盼的行程突然而至。中巴车沿着桃河一路东行,出乱流,过盘石,一小时四十分后,抵达城西村东北方向的两河口——磨河滩桥西。<br> 之所以称这里为两河口,是因为阳泉境内的温、桃两条母亲河在这里交汇,故有此称谓。从这里开始,汇合后的温河与桃河易名为绵河,因其位于南岸海拔850米的绵山脚下而得名。<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由绵山上向西,可远眺温河、桃河交汇之处</h3> 其实,比两河口更耳熟能详的是桃河以东、绵河南岸边的一个村子——磨河滩村。这里不仅是娘子关镇政府所在地,还是闻名遐迩的娘子关景区和娘子关火车站所在地,娘子关景区的五龙公园也建在这里。 <h3 style="text-align: left;">图2,走过大桥,迎接我们的是这座镌刻着“三晋名镇”的门楼</h3> 钻过门楼,沿着宽阔的大街东行,路边尽是整洁的商家店铺,也有临时做地摊生意的当地村民,试着尝了一碗豆腐脑并加了一根油条,结账时居然只花了2.5元钱,这里的饮食价格要比阳泉和平定低不少啊!<br>  继续东行不远,路南出现了一幢白色建筑,这就是建成已有114年历史的娘子关站,有关资料显示,这里原来的站名叫河滩站(与村子同名),只是后来慑于天下第九关的威名,才屈尊改为现名。<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3:娘子关站正面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娘子关老车站旧貌</h3> 在车站台阶下的西侧,矗立着一块白色的石碑,近前细看,原来是正太铁路窄轨和绵河大桥保护范围的标牌,为啥要在这里设置保护范围?心中疑惑顿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4:娘子关窄轨铁路保护范围石碑(正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5:娘子关窄轨铁路保护范围石碑(背面)</h3> 顺路前行约300米,一座大铁桥南北横跨在绵河之上,桥南的一块石碑上清晰的标注着大桥的详细信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6:绵河铁桥石碑</h3> 近观方知:此桥于1903年由法国工程师勘察设计,1905年建成,大桥全长245米,主桥为三孔铁桥,每孔长50米,石砌桥墩,上架钢梁为热铆结合,南6北1的引桥为石头砌碹。1958年石太铁路改线后,此桥便改为公路桥。路边的一位村民告我:此桥由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并组织建造,全桥没有一处焊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7:大桥钢结构全为热铆接,没有一处焊缝</h3> 站在大桥前,小时候大人们口口相传的那些有关正太铁路的种种传闻重现耳边:什么阎锡山选择窄轨铁路是为了搞独立,闭关自守,担心外夷入侵;什么山西人见识短,走不出娘子关等等,真是以讹传讹,乱了国人认知,且这种野史传闻长达近百年,不知在多少人脑海中播下了种子。 <br><div>  而今站在这大桥上,看着1905年通车的字样,显然颠覆了人们以前的认知。须知,1902年时(光绪二十八年),那位年方十九岁,后来被称做“山西王”的闫百川先生,才刚刚由太原的一位普通店员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学军。1903年(光绪二十八年),被官费保送到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直到1909年(宣统元年)才毕业回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此时,正太铁路已经建成通车三年多了。</div><div>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闫百川才被公推担任了山西统领。可见,正太铁路的勘测设计及建造与闫百川并无关联,至于闫百川在正太铁路上选择使用一米窄轨的传闻,更是不着边际。 晚清时期,洋务运动如火如荼,真正修建正太铁路的是当时的清政府与合作方法国银行,靠的是当时法国银行提供的贷款所为。<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8,当年大桥通车时中外友人在桥头的合影</h3> 百年大桥见证百年风云,115年来,绵河大桥见证了孙中山视察娘子关、娘子关保卫战、百团大战、解放娘子关等重大历史事件,此时此刻,心中那个为啥要把这里列入保护范围的问题方才找到了答案。 <div align="left"><b>二、千年古村依山而建 苇泽古称首命雄关</b><br> 站在铁桥南端,东北方向的娘子关(史称苇泽关)城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引人瞩目,而在桥的北岸,一座被高高河坝擎起的灰色建筑群依山而建,宛如北方的布达拉宫。<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9:远观河北村全貌 </h3> 视角移向河滩,习近平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名句被大大的绿色标牌悬挂在灰色的河坝墙体上。近观坝下,昔日遍地流淌的河水已被崭新的内堤所收拢。内堤下,曾经乱石滚滚的河床被一道道横贯南北的溢洪坝分割成一块块清澈见底的水塘,塘内碧波荡漾,一片片竹筏载着悠闲的旅客漂泊其上,此情此景,颇有置身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之韵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0:乘坐竹筏在水面上漂泊的游客</h3> 再观内堤之上,一条东西长达800米的建身步道已经铺就,几位民工正在北侧岸边组装木质护栏。而建身步道内侧,则是10多米的活动区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1:已经组装好的木质护栏</h3> 活动区域与村子高坝之间,是宽约60多米的农田,俯瞰桥下,农田如仟佰纵横,被竹栏分割为一块块网状地带,田间,正在进行荷花种植基地和蔬菜水果采摘园的建设,零零散散的村民有的栽花浇水,有的挥䦆深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2、 挥䦆深耕的农民。</h3> 跨过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铁桥,眼前便是那座历史更悠久、文化更厚重的古村——河北村。<br>  河北村原名苇泽村,三面临水,风光秀丽,苇:芦苇;泽:聚水之地,。从地名上看,这里的绵河岸畔曾芦苇遍地,润泽四方。这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据史料记载,早在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这里就首度成为韦泽县治,距今已经1400多年了,期间县治两设两废,村内存有县衙遗址、古地道、点将台、阳春阁、点将阁等,可惜由于时间关系,不能细细欣赏。<br>  这里与娘子关关城隔河相望,古代的娘子关之所以被命名为苇泽关,就因其位于韦泽县治属地而得名。<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3:隔河相望的娘子关(史称苇泽关)关城</h3> 早年间,进入河北村必经观音阁,现在阁楼北边修建了进村道路,观音阁变成了一座观赏的阁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4:观音阁</h3> 人生地不熟,进村后偶遇一位中年妇女,在她的引导下分别到几处古名居做了拍照。 <div class="cps-upload-file">&lt;!----&gt;<div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 contenteditable="false" data-v-d21ed12a="">&lt;img class="img ls-is-cached lazyloaded" alt="" src="blob:https://www.meipian.cn/7f28d9f7-31f1-4e22-a28a-cad46365e644" data-v-d21ed12a="" data-src="blob:https://www.meipian.cn/7f28d9f7-31f1-4e22-a28a-cad46365e644"&gt;<div class="cps-uploading-mask">&lt;!----&gt;</div></div><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 contenteditable="true"><div align="center"><br>图15:河北村内一座古代的农家院落<br></div></div></div> 站在村子的高处俯瞰脚下,温顺的绵河正沿着新修的河道静静的流淌,几只竹筏飘在水面,俨然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br>  分手时才知这位妇女的丈夫就是村支书杨宝忠,难怪她能把村子的前世今生给我介绍的如此详细。<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6,村支书妻子正站在村子的高处俯瞰脚下流淌的绵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7、站在这个高点,对面的绵山和脚下的绵河美景净收眼底。须臾,可供接片使用的几张基础片子被摁入快门里。</h3> 结束了在河北村的游程,再次跨越大铁桥回到绵河南岸,站在桥头,几声噼里啪啦的快门声之后,一幅可让大桥和娘子关关城同框的接片又在相机中生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8:接片,大桥与娘子关同框</h3> 下一步任务就是登上关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了。<br><br> <h3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宿将楼下刨根问底 千乘之国脉络凸显</b></h3> <p class="ql-block">  1981年7月下旬,阳煤三矿俱乐部事件中,学友的爱妻不幸罹难,在护送其遗体回地都老家安葬时,我曾首度途径娘子关长城,距今已过去39年的时间。期间,记不清有多少次登上过这座关城,也记不清看到过多少本介绍娘子关长城的史料。然而,娘子关长城究竟系何时所建,为啥被称作“娘子关”,她与秦始皇所建长城究竟有什么联系,她又见证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多少历史,她的防御对象是谁?心中多年来一直存有不解的困惑。此行目的,就是来此寻求解惑。</p><p class="ql-block">  宿将楼是娘子关城堡的南门,依山而筑,傍水成戍,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气势恢宏,地理形势险要天成。</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9:当日所拍的娘子关宿将楼</h3> 举头仰望,只见宿将楼上依巍峨高耸的绵山,悬崖峭壁,峰峦叠嶂,最高点达到了海拔850米,与山下绵河河床的垂直高差为470米,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颇有森严壁垒之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0:绵山上的城垣与烽火台</h3> 那么,这座宿将楼是最原始的那座吗?1981年路过这里时,印象中的宿将楼似乎不是今天这个样子,第一个疑惑油然而生。<br>  打开随身携带的《阳泉革命历史图册》,绵河桥下,桥孔之中,一位华北野战军战士正满怀胜利的喜悦站在那里,以宿将楼为背景拍照,时间定格于1947年4月下旬。照片显示,彼时的宿将楼虽然伟岸挺拔,气势宏伟,但其中央城楼却不是今天这种飞檐挑顶,四面出檐的样子,而是一种南北对开,两面分水的样式。<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1:解放军战士在桥孔下留影</h3> 打开手机百度,搜索阳泉历史老照片,其他照片也证实了宿将楼的原貌。 图22:这是拍摄于民国时期的娘子关宿将楼,是现存宿将楼较早的照片 一本由李春泽主编的《平定览胜》帮我解开了疑惑。书中记载:<br>  宿将楼是在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在旧城基础上修建的,崇祯七年(1634)又加固增修。清代和民国期间,不断的战争使宿将楼饱受苦难,墙体受到严重的破坏。1986年,当地人民政府对其进行了整修,整修后的宿将楼,南侧和西侧各加厚了30厘米,城墙高9.1米,底长17.2米,宽11.3米,顶长16.8米,宽11.05米。<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3:修葺一新的宿将楼</h3> 至此,有关宿将楼原型的疑惑总算得以彻底解开,然而,第二个疑惑又接着冒了出来。<br>  既然是在旧城基础上修建的,那最早的关城又建于何时呢?<br>  手机上的百度查询再次帮我解开了困惑,资料显示,娘子关长城始建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69年的三家分晋时期,那时,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娘子关一带属于战国七雄(齐 楚 燕 赵 韩 魏 秦)之外的中山国管辖,这是一个被称作千乘之国的中等诸侯国,其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平山县附近,在该国东南的邯郸郡和西北的代郡均属于赵国所辖。为了防止赵国的入侵,复兴后的中山国开始沿太行山脊修筑长城。这段长城起于河北省和山西省交界的地区,纵贯恒山,从太行山南下,经龙泉关、倒马关、井陉关、苇泽关(现在的娘子关),固关到邢台南黄泽关以南的明水岭大岭口,长约250千米。也就是说,这里长城的历史比秦始皇建设的万里长城还要早155年。<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4,三家分晋后的地理位置图</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5:战国时期古常山国的地理位置及长城构筑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中山国的地图上可知,今天娘子关地界位于中山国的西南角,为了抗击来自南边赵国的袭扰,中山国在这里修建了北起娘子关(苇泽关),南经故关抵达今天平定白灰村的一段长城,今天,这段长城被史学家罗哲文所形容为“小八达岭”,这也是目前平定境内有证可考的唯一一段长城。</p> 看了这张中山国的地理位置图,对于了解2400年前这里为啥设置关隘,总算有了一些清晰的脉络。 <div align="left"><b>四、千年古道遍布狼烟 京畿藩屏拱卫京城</b><br> 和山西境内所有景区一样,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入景区无需买票,只要拿着身份证在入口处轻轻一刷,就可以进入景区<br> 踏上那条凿岩而成,历经千百年来无数人踩踏,一块块铺路石已光滑圆溜的千年古道,一种历史沧桑跃然心头。沿着这条倾角约40度的斜坡北上,眼前是一座高约10几米,由青石砌筑的高大城堡。城堡正下方,一孔高3米,宽2米的拱碹门洞进入眼帘,门额之上,镶嵌着一块黑色的长方形石匾,阴刻横书“京畿藩屏”四个大字,意喻这里是护卫京城的番屏重地。<br> 沿着斜坡进入关城,前方的街道由规则的石板铺成,右侧是一座与宿将楼关联的关帝古刹,院中房宇古朴,石碑丛立,一株唐槐3人合抱,一座关帝神祠贴崖而建,成为历朝历代守关将士效仿的偶像<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6:关城内道街道由石板铺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7:关帝古刹</h3> 由关帝古刹向南10余米,几步台阶所至,便是宿将楼的中央城楼。此楼飞檐挑顶,高大壮丽。抬头仰望,飞檐之上悬一横匾,蓝底之上,横书着“天下第九关”5个金灿灿的大字,在阳光的映衬下分外醒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8; 关楼上的“天下第九关” 五个大字显得非常醒目</h3>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一些国人总喜欢“老子天下第一”,此种心态在长城命名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位于东边老龙头的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大漠西端的嘉峪关自诩“天下第一雄关”,就连同属山西境内的雁门关也自我冠名“中华第一关”。娘子关为啥要自称“天下第九”呢?第三个困惑又出现在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看来,还真的需要再度请出阳泉老乡李彦宏创办的百度来释疑解惑了,这个搜索引擎还真的很实用,短暂查询后方知二三:</p><p class="ql-block">  (一)无论长城还是关城,在中国古代均为帝王所筑,皇家素</p><p class="ql-block">有“九五之尊”,凡皇家工程多以“九”做称呼。</p><p class="ql-block">  (二)自古“天下”有最大之意;“第”为得“门第”之意,或许此称为皇上赐封的重关门第;照此推论,“九关”可理解为最大、最险、最重要的关口。</p><p class="ql-block">  (三)在《易经》中,“一”为始;“五”为中;“九”为最大。</p><p class="ql-block">  以上三点,或许可以诠释在我国只有“天下第一关”和“天下第九关”的原因吧。看来,早期的山西人并不愚钝,而是以退为进,以“九”来占据最大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宿将楼东侧是一条依山而建,倾角约70度的城墙,墙内台阶的梯度在500毫米上下,爬上台阶时已经气喘吁吁。</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9:坡度为70度的那段长城</h3> 这里是娘子关长城的一个拐点,刚才还东西走向的城墙在这里出现了一个近乎90度的急弯。城墙沿着绵山北麓蜿蜒向南,伸向百米开外的南端烽火台。与旧关的石砌长城不同的是,这里城墙完全由厚厚的墙砖筑就。所有的城墙一律西高东低,墙上的垛口一律朝西设置。这是为什么?要知道,娘子关地处晋东要冲,被誉为晋冀咽喉,山西的东大门,但其垛口为啥不是朝着河北方向,而是背对河北面冲山西呢?难道此关的防御方向指的是山西?联想到此前参观旧关长城时看到的也是这种设置,茫然伴着不解再度来临?这已经是今天的第四个困惑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30: 娘子关长城上的垛口可看出防御方向</h3> 伴着百度的一次次查找,一条条信息让我的思绪逐渐明晰起来:<br>  万里长城上关口不少,真正发生过战事的却并不多。但是,作为内长城的娘子关一带却战火不断,战事频频:从2000多年前中山国时抵御赵国的进攻,到唐代李世民之妹屯兵驻守,再到明代抵御蒙古草原彪悍铁骑进攻,直到1900年又抵御德国和法国联军的进攻,乃至1937年的全民抗日战争,这里都战火连绵,狼烟四起。<br> 图31:上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为了延阻日本鬼子的行进速度,国民革命军主动炸毁了这座绵河大桥 明朝,蒙古草原游牧民族多次入侵华北平原,都避开直接从北方进攻北京,而选择先攻占陕西、山西,再从娘子关等通道进攻,到华北平原上去劫掠。迫使明代朝廷开始大规模修建长城,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娘子关长城、旧关长城于嘉靖二十一年开始重建。<br>  弄清了这个历史背景,娘子关、旧关的防御方向及其防御对象不言自明,宿将楼城头那块“京畿藩屏”的匾额也就不难理解了。<br> <div align="left"><b>五、登高望远绵河蜿蜒 直隶城头百孔千疮</b><br> 沿着城墙拾阶而上,来到最南端的制高点——烽火台<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32:烽火台上,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h3> 图33:烽火台南侧,一座形如刺刀的巨大花岗岩纪念碑巍然矗立,上书“革命烈士纪念碑”。 图34:置身烽火台上,脚下的绵河宛如一条彩色的玉带蜿蜒于山谷之间 图35:俯瞰山脚下,满载军车的货运列车正通过娘子关站驶往三晋腹地 图36:放眼望去,绵河北岸的点将台伴着苇泽古城——河北村共生共荣。 图37:顺着城墙下山,经宿将楼进入关城,沿着城内唯一的一条大街向东北方向行进,回首望去,在1盏花式灯笼的映衬下,远端的烽火台及其长城分外夺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38:沿着街道前行,二道阁子别具一格</h3> 关城小街不长,转眼之间就来到东门,我上初中时的一位校友,原阳泉矿务局交安委专职副主任张润宝的原籍就在这里,20多年前他因故逝世后,我曾专程来此吊唁。<br>  东城门是名副其实的山西东大门,踞山临河,地势险要,坐西朝东,扼晋冀两省的咽喉要冲,南接绵山峻岭,与固关相唇齿,北有长城筑到绝崖,构成一道太行山脊的关城钥匙。东城门城墙为青石根基,青砖筑就,坚固厚实。至今,这座东城门仍保持原状,极具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br> 图39:出东门回首门洞上方,娘子关上方的那“直隶”二字最易勾起人们的遐想。 图40:举头望去,匾额上方弹孔密布,百孔千疮,那是近代八国联军洋枪洋炮的留痕?还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罪证?<br>  要知道,从1900年10月到1901年3月,这里曾进行过抗击德法联军的战争,在长达近5个月的时间里,清军打退了敌人44次进攻,毙伤德法联军5000余人,迫使德法联军最终放弃了占领山西的企图。取得了抗击外夷的重大胜利。<br>  要知道,从1937年10月11日到11月2日,中国军队在这附近曾与来犯的日军进行过长达22天的殊死搏杀,虽终因实力不济而被日军占领,但中国军民不畏强暴,敢于与强敌较量的精神却一直鼓舞着华夏儿女顽强抗战。1940年,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展开的正太铁路破袭战(百团大战),这里也是主战场之一,给嚣张的日本帝国主义以重创。<br> 图41:只有这满墙密布的弹孔,才能见证那历史的沧桑 中午时分,累了、也饿了,出东门,阳井公路一侧,进入一家挂着:“水帘洞农家菜“招牌的餐馆就餐,店面不算太大但很整洁,卫生条件也不错;院子正面的假山下,自家养的罗非鱼在池中欢快的游荡;头顶上,一块硕大的遮阳布遮天蔽日,使得院子中特别凉爽。一个凉菜拼盘伴着一瓶啤酒下肚,顿觉神清气爽,再加一碗手擀面,共计消费17元。感到天气还是很热,稍息10分钟,三杯凉水下肚。女老板告知,这水直接从水帘洞抽来,纯净而无杂质,保你免费喝个够还不会拉肚子。 图42:水帘洞餐馆门面 <div align="left"><b>六、飞瀑泉下温故旧 玻璃桥上觅踪迹</b><br> 午时三刻,微信扫码走人,女老板送至门外,再三嘱托:“欢迎下次再来”。<br> 沿阳井公路西行,百米之后,右拐入水帘洞景区。<br> 水帘洞飞瀑古称悬泉。据清光绪版《平定州志》记载:“悬泉,泽发水之源也。平地突起,下临绝洞,悬流百尺,故名”。<b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43,水帘洞飞瀑</h3> 水帘洞下,人头攒动,拍照者有之,玩水者有之,这就是有着“飞瀑”美誉的娘子关瀑布,据说还是我国十大水帘瀑布之一。<br>  抬头仰望, 就如同站在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下一般,那身姿形态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那高崖之上,天上银河泄,岸前白浪涛。淙淙如瓮倒,滚滚似盆浇。,慢门之下,刚才还飞速下坠的泉水被完全定格为静止状态,宛如丝绸般柔软。<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44:慢门下的水帘洞效果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45:抽刀断水水更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46:瀑布局部犹如白胡子老头</h3> 由水帘洞抬头南望,一列满载货物的火车正全速驶向关外,此刻,忽然想起此行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寻找正太铁路当年在这一段的踪迹。<br>  几年前在娘子关玩耍时,我的心中就始终有一个不解之谜,那就是正太铁路是东西走向,而那座整个正太铁路线上最长的绵河大桥为何是南北走向?难道是我的方向感出了问题?<br> 图47:居高临下,正太铁路绕行绵河大桥及峡谷一览无遗 刚才在烽火台上瞭望时,我就居高临下对大桥北面的地形做了仔细的观察,发现,绵河在由西向东流淌时,在娘子关城堡的西北侧有一个大的转弯河谷,河水在此地突然左转向北,进入到这个连续转弯的大河谷后,又连续向东向南转弯,途径水帘洞下之后再向东转弯归于正统。照此道理,正太铁路在进入大桥北侧后并非无路可走,如果能拆除关城北面的那座军营,再让铁路沿着绵河河谷由北向南绕行,就完全可以绕过娘子关,使正太铁路回归到东西方向。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想法归想法,推断为推断,一切均需证据说话。<br>  抬腿来到水帘洞对面的玻璃栈道上,试图寻找当年铁路在这里留下的痕迹,然毕竟时代变迁太大,加之崖上岩石峭壁无法攀登,没能找到答案。<br>  又是百度,又是网络查询,一张当年火车在水帘洞东侧岩壁上行驶的老照片帮我找到了证据。这也同时证实了1958年娘子关隧道凿通后,这段绕着河谷转悠的铁路连同绵河大桥一起被铁路改线废弃的事实<br> 图48,这张老照片显示,正太铁路上的火车正行进在水帘洞峡谷对面的山腰上 那么,为啥当初要这样绕行呢?直接打隧道从绵山下穿过不是更好吗?<br>  解释这个问题,需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br>  首先从正太铁路的高差说起。<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49:正太铁路纵断图</h3> 由这张正太铁路纵断图可知,东西横贯山西东部和河北西部的正太铁路,全长243公里,当他刚刚从太行山东鹿的石家庄平原上起步时,海拔高度只有71.05米,而到达终点站太原时,海拔高度为799.00米,其中在途径最高点寿阳县车站时,,海拔高度达到了1074.60米,全线高低落差达到了1000米之多。要解决这样大的高差,就必须让铁路像螺旋一样在大山中迂回盘旋,虽增加了铁路里程,但却降低了施工难度,更有利于当时特定机车能力的发挥。<br>  其次,工期<br>  晚清时期,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山西的第一条出省铁路被提上了日程。<br>  这条铁路于1902年由法国人开始勘测设计,于1904年开工,1907年10月全部竣工通车,在总长243公里的路途中,设车站35个,隧道23座,总长3345米,最长的隧道640米,大小桥梁1200多处,全部由法国人负责设计。如此大的工程量,放在今天都是不小的重点工程。<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50:正太铁路沿途站点设置平面图</h3> <p class="ql-block">  而工期呢,只有三年,要知道,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装备水平,要在三年时间里在这高低起伏的崇山峻岭中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就是放在今天这样的技术条件和装备水平下,也没有那一个敢拍着胸脯妄言能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干了五年多的阳——大铁路,区区45公里至今还遥遥无期。而正是在那短短的三年里,正太铁路就建成通车了,正是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作业方式,正是依靠中国民工的艰苦付出,才使得这条铁路大动脉在短短的三年里建成通车,自此,山西告别了没有铁路的历史,开启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历史征程。</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51:正太铁路架桥施工场景</h3> 证据找到了,任务完成了,今天这个“六个一”活动也该结束了。别说,这种一日自步游活动还真的收获不小,带着这份收获,带着收获后的喜悦,再次沿着桃河返回故乡, 至于那个让此关得名的娘子到底是晋国名人介子推的妹妹,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已经无需再劳神考证,反正她们都是华夏人,都是巾帼豪杰。 图52,村民们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视察娘子关100周年所树立的石碑 最后,借助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的那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娘子关之行:“娘子关是个好地方,山水相连,山高关雄,特别是这里的水好,即可浇田,又可发电”。<br>  青山环抱,绿水环绕,大河东去,革故鼎新。世界总是要不断前进,人类也要在社会前进中创造新的历史,这就是今天娘子关一日自步游留给我的最大感受。<br> 图53:从宿将楼上可拍摄到今日绵河两岸的美景(接片)<br>  <br> <br>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