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第一次从哈尔滨的朋友口中听到“无漏秋山”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的心里咯噔一声,似乎从心灵深处唤醒这个熟悉的名字。</p><p>如果你读过《红楼梦》——</p><p>贾宝玉在初见林黛玉的时候,那一句不知今夕何夕的“这妹妹,倒像是在哪里见过的”。你大概能够懂得我那一刻内心荡漾起的涟漪。</p> <p>的确,“无漏秋山”,这四个字,每一个单独捻出来,都熟悉至极,却也平淡至极,然而以这样的组合并列在一起,不知道为何,竟然有一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错觉。</p><p>于是趁着周末的时光,约上来自千里的友人到了这里泡茶。</p> <p>从前读古诗词,尤其钟爱那几句——</p><p>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p><p>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p><p>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p><p>直到邂逅“无漏秋山”,这些唐朝诗人的淡雅旷远、清恬自得的意境才忽然有了真切的质感。</p> <p>“无漏秋山”,是一座由寺院破落茶寮改造的茶室。当我坐下来,品一壶叫做“不期而遇”的08年福鼎老白茶的时候,像是在品一段岁月悠长的葱茏古韵。只有上苍才会知道,多少岁月在此间斑驳,多少知己在此地会晤,多少灵动的思想在这里交汇。</p> <p>我喜欢这个茶室的改造者透露在这一方清淡山水当中的初心。“营造居室时,张开的屋脊,在大地上遮住一廓阴翳,然后在这昏暗的阴翳中造房子。”是不是让你想到了日本文化当中“侘寂”的美感?</p> <p>设计师把室内的灯光极尽克制,模拟烛光的光色。工业照明留给工业文明,一盏残灯便是“无漏”的本源。让熙熙攘攘的都归去它自己的熙熙攘攘,只要静静守持着自己这一方清寂的光亮就好。</p> <p>茶室的主色调,也是黑和深棕,这不仅仅是古色古韵,更是一种与周遭的山水和谐共生的一种“亲和”、一种“相宜”、一种“妥帖”。没有喧宾夺主、没有哗众取宠、没有肆意刻奇。就像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方石、每一尾鱼、每一朵花、每一条水纹,都各自有各自的依归、各自有各自的真章。</p> <p>这一切的一切,细水长流,大音希声,融汇成今时今刻我与它的这一场相逢。我想,这大抵就是“不期而遇”的美好。没有苦心经营,没有勉强屈就,只有恰如其分的因缘和合,仿佛一只鸟栖落在枝桠上,那一份月白风清、不偏不倚的散漫自得。</p> <p>“无漏秋山”,不只是一座“茶室”。在它的附近是一座寺院,崇州光严寺,所以冥冥中,总觉着有一股冲淡的禅意,在空气里幽幽飘荡;</p> <p>我想,如果待得久的话,应该能够感受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的缱绻诗意。坐在这里,听风听雨,世间百事恍惚都不足挂齿;走在此间,一呼一吸,曾不知有汉,无论魏晋;</p> <p>看亭台楼阁,古朴风雅,小桥流水,疏朗淡然,所谓观荷堂,即便此刻还不到欣赏荷花的时候,但那亭亭玉立、濯清涟而不妖的荷,早已盛放在心里——一一风荷举。</p> <p>放生池旁,一块大石头突出不拟佛,也不拈花,是一尊光头人像,眼入池底,手托清水,锦鲤贯穿掌心游动,去留皆无意。</p> <p>再回到“无漏秋山”这个名字本身。“无漏”,没有缺漏,那便是圆满。世间当真有圆满吗?如果有的话,该向哪里去寻?又该如何寻?它应该长着怎样一副模样?世间没有圆满吗?那人们兢兢业业、殷殷切切是为何?那人们津津乐道、心心念念是为何?或许人生、或许哲思、或许禅意,正在与这看似矛盾、其实浑然的两个犹疑当中盘旋升腾。我喜欢这个茶室的改造者透露在这一方清淡山水当中的初心。</p> <p>没有喧宾夺主、没有哗众取宠、没有肆意刻奇。就像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方石、每一尾鱼、每一朵花、每一条水纹,都各自有各自的依归、各自有各自的真章。不争不抢、不急不躁。这种与天地生、以自然为本的气质,让我情动于衷,沉醉不知归路。我想,这已经是一种难得的圆满。</p> <p>总有一些人成为浮华与喧嚣的裙下之臣,却也总有一些人,甘心情愿,寂寞清冷地“抱朴守真”。总有一些人在人世浮沉当中庸庸碌碌,迷失性灵,却也总有一些人,在清清浊浊的世道沧桑里,拥有一颗坚固安定的初心。像那首我酷爱的诗:</p><p>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p><p>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p> <p>美,不必要承受太重的光环;</p><p>美,无需汹涌地为自己呼告;</p><p>美,是在成就自身的同时,也惠及天地。这也是为何,“无漏秋山”让我觉得“宾至如归”的缘由之所在。因为它,得以让我靠近一方,内心渴望吁求、旁人未必解味的“圆满”。因为圆满,就是跌跌撞撞、起起伏伏、零零落落、熙熙攘攘处,寻找到自身,并且坚定遵循。因为圆满,就是“自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