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上千年的《董美人》:文体婉妙,字迹端妍含古意

石不言最可人

<p>《董美人墓志》,全称《美人董氏墓志铭》。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刻,志高、宽均52厘米,正书,21行,行23字。原石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在陕西西安出土,被陕西兴平县令上海陆耳山副宪第五子君庆( 剑庵) 所得。陆剑庵卸任后,将墓志原石带回沪。当时上海著名的金石收藏家徐渭仁得知此事后,斥巨资从陆氏手中购得。徐氏十分珍视,遂名其斋曰“隋轩”。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期间,原石被毁。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有初拓本。</p><p>《董美人墓志》书法平正疏朗、整齐缜密,结字恭正严谨、骨秀肌丰,笔法精劲含蓄、淳雅婉丽。自出土以来,倍受赞誉,被推为隋志小楷第一,是历代墓志中的上品。</p><p>一、《董美人墓志》的主要内容及相关记载</p><p>董美人,只知姓董,不知姓名,为隋文帝杨坚第四子蜀王杨秀的爱妃,病逝时年方十九岁。为了悼念爱妾,杨秀本人亲自撰写了墓志铭,刻于石上,志文感情真挚,句法工整,用典精确,文辞绮丽,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p><p>铭文中写董美人之丰姿有云:“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飒洒逶迤,吹花回雪。”写其墓地云“依依泉路,萧萧白杨,坟孤山静,松疏月凉。”瑰丽清新,雅具六朝文风。</p><p>这方墓志的流失,一般都称毁于兵燹,与徐渭仁之死一样,史料记载多语焉不详。原因是:1853年至1855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徐与此事有牵连。徐对起义首领之一潘小金枝有恩,其次子徐震加入小刀会并被封为元帅。于是徐渭仁被加上起义军“伪参谋”罪名, 遭清政府通缉。起义失败后,徐在苏州伏法。身负“谋逆”之罪, “平素知交将其昔日诗文赠答,悉行删剃”,而其家中所藏古物书画碑帖亦不知其踪。</p><p>此志初拓极不易得。罗振玉《丁戊金石跋》说:“惜当日徐氏珍秘过甚,拓本不多,兵燹后其石不存,遂如星凤。”</p><p>民国初年袁克文曾有手札云:“《董美人》不得,食不甘,寝不安!兄能致之,当以文徵明山水小帧为报,且立践唐佛之诺。原方亦决不无相偿之酬也。盖弟梦想此拓已十年矣!踽厂道兄文白。”</p><p>当年潘祖年女潘静淑归嫁吴湖帆时,就以《董美人墓志》作为陪嫁,吴湖帆夫妇对此志极为珍爱,特辟专室储存,并取名“宝董室”。吴湖帆亦经常拥志入衾,自谓“与美人同梦”。</p><p>清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评曰:“惟文体婉妙,是陈隋间手笔,字迹端妍含古意,与欧、虞伯仲,可宝也。”</p><p>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云:“《始兴忠武王碑》与《刁遵》同体,茂密出元常。而改用和美,几与今吴兴书无异。而笔法精绝,如有妙理,北碑少此种。惟《美人董氏志》,娟娟静好略近之。”</p><p>罗振玉跋云:“楷法至隋唐乃大备,近世流传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张贵明》三志石,尤称绝诣。”</p><p>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云:“字迹稳秀端丽,与《公元》、《姬氏》二志同为关中隋志翘楚。”</p><p>二、《董美人墓志》的艺术特色及临习要点</p><p>《董美人墓志》书法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代书风,是南北朝到唐之间的津梁。此志字体外方内圆,笔势秀雅坚挺,布局整齐疏朗,开启了唐代小楷的先河,唐初虞、欧等皆承于此。</p><p>1、运笔秀约典雅、俊逸舒朗,笔力强劲而用均匀,形成了稳健精劲的线条。楷法纯一,脱尽隶意,表现出强劲的内在力量。</p><p>2、结体疏密参差,错落有致。根据不同的文字取势,利用字形结构的变化,打破了北碑结字紧密的特点。节奏韵律跌宕起伏,具有动态结构之美。</p><p>3、在章法分布上,端庄平正,整齐舒朗,字距行距很相似。计白当黑,虚实结合,左右结构处理得当,有揖让适宜的空间节奏感。这种看似最朴素的黑白艺术中,蕴含着书法独一无二的静态之美。</p><p>在学习此志书法时,要克服心浮气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宁静淡泊,持之以恒。楷书的学习,需要严谨认真,工整有序,每一笔每一划都体现着学习者的耐力、定力和韧性,要在书写中体悟书道。苏东坡曾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因此,学书者当以笔墨入手,进而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接受文化精神的熏陶,才是书法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碑刻故事”。</p> <p>陈忠康临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