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的守望

张熔娥

<p>2019年4月18日是平凡的一天,然而这一天对于正在船上带领工人干活的郑继山来说却是不同寻常的。午间休息时,他一下子被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吸引住了,那是“美丽中华爱心联盟帮助红网”的网友们发布的《【帮烈士回家】寻找宁河籍烈士郑绍富家人,请您转发让烈士回家!》一文。文中烈士的姓名和自己大伯的名字相同,经历相似。这一消息犹如一股暖流浸透了郑继山的心田。他丢下自己的工作,急忙联系宁河爱心联盟志愿者任丽华同志,并再一次通过照片确认;这个人就是自己和家人寻找多年的大伯,是自己魂牵梦绕多年的大伯,顿时激动的泪水模糊了双眼。平复了激动的心情后,他把自己的工作交给其他人,便马不停蹄地回家联系族人,商量接“大伯”回家的事宜。</p><p><br></p><p><br></p><p><br></p> <p>5月3日,郑继山与族人一行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终于来到了郑绍富烈士墓前。他们泣不成声:“大伯,家人找了您70年,也盼了您70年,今天,我们来看您了。”一杯薄酒,几行长泪!英雄牺牲70年后,他的英灵终于得到了亲人的慰藉!</p> <p>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们的思绪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1928年,宁河县俵口乡后辛村的郑氏家族,出生了一个叫郑绍富的小男孩。机灵可爱的小绍富被父母视为掌中之宝。那时,村子里很穷,家家户户都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是,他的父母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让儿子吃饱,就这样在父母的呵护下,小绍富渐渐长大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人们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到了1944年,在父亲被日军抓去做了劳工,母亲又被迫去东北给人家当了保姆以后,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抑或是穷人的孩子志气大,小小年纪身怀家仇国恨的郑绍富,为了早日与父母团聚,更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安稳的日子,年仅16岁毅然参加了革命队伍。一转眼,抗日战争结束,内战又起,郑绍富随解放大军转战南北来到了湖南境内。。</p> <p>1949年10月5日(农历8月13日)这一天衡宝战役打响,从金兰寺方向来追赶大部队,驻扎在堡面前街乡新华村刘家祠堂的45军158师472团3营9连的郑绍富连长,与从水东江方向来追赶大部队在茶雲村宿营休整的解放军45军135师403团某营的张营长(据说姓张)取得联系。他俩根据茶雲村阳家台老百姓“10月4日晚上丑时左右,有大队人马路过,大约有半个小时的脚步声”的消息,推断出这就是解放军要追缴的国民党白崇禧的部队171师和172师,这是为了掩护国民党军长李本一逃往广西的部队。郑绍富连长与张营长分析敌军向广西方向逃窜,途中定会经过针线桥,沿泥口坳山路往毛荷殿白鹿山方向逃跑;敌军是想反击从衡阳方向追击过来的解放军,摆脱被“包饺子”的现状,以便夺路逃回广西老巢;就在泥口坳山顶埋了伏兵,这是特意安排的一支“殿后”部队。于是,为了防止国民党部队反攻,在摸清敌情之前,他们二人一致决定部队暂停前进。经过一天一夜的休整,10月6日下午3时许,郑绍富连长所属营队来到茶雲村与张营长的营队会合在一起。两个营共200余人,里面还有许多用担架抬着的伤员,他们由茶雲村民周道华带路;行至堡面前街乡的针线桥时,在情况不明的时候,不敢贸然前行;大部队在堡面前街亭子处就地休息。郑绍富连长为了尽快消灭这股敌人,减少部队的人员伤亡,主动向自己的领导岳焕章营长请缨打前站;岳营长深知郑绍富不仅机智勇敢,还有多年的作战经验,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郑连长就带着一个班的战士出发了。在堡面前街,他打听到本地有一个铁匠熟悉泥口坳的山势与道路,就请求他给他们当向导。铁匠欣然同意,待他们步行至泥口坳山腰时,不料被埋伏在山顶的国民党部队发现了。顿时枪声大作,机枪不断地向他们扫射过来。为了保护铁匠的人身安全,在听到枪响后,郑绍富连长奋不顾身地将铁匠压在自已的身下,不料四处飞溅的弹片击中了郑连长的肚子,霎时间鲜血迸出,他的肠子也跟着流了出来。满身是血的郑连长不顾自己的安危,忍着剧痛,依然指挥战士奋力还击。看到敌强我弱的形势后他对铁匠说:“你赶快找个安全的地方迅速下山,带领后面的大部队来支援我们;另外再找一个熟悉小路的人,让他带着一部分战士登上山顶,打死敌人的机枪手。我们在这里掩护你们。”说完,咬着牙草草地用腰带缠住伤口,马上又投入到紧张而激烈的战斗中。</p><p>铁匠擦去心疼与感动的泪水,谨记郑连长的嘱托,把消息顺利地转达给了在堡面前街亭子里休整的部队首长。听到消息的岳焕章营长和张营长立刻指挥战士兵分两路增援郑连长:铁匠带领着一路战士来到泥口坳大路与国民党部队正面交战;另一路战士在刘龙生的带领下,从堡面前街上抄小路赶向山顶,他们从侧面接近国民党部队机枪手,出其不意将其击毙。坚守山头的国民党士兵见势不妙,匆忙往白鹿山方向逃窜。经过数小时激战,郑绍富和他的战友们用鲜血与生命为大部队的挺进打开了一扇胜利之门。战斗结束后,身负重伤的郑绍富连长,被送到双江口刘家祠堂的临时战地医院。当医生给他清理伤口时,只见那暴露在外数小时的肠子上已经粘满了泥土与树叶。虽然医生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但最终也没能挽留住他年仅21岁的生命。10月7日(农历中秋节)这一天,高大帅气的郑绍富连长没有过上这一年的中秋,也没能和心心念念的双亲团圆。郑绍富烈士牺牲后,战友们把和他一起牺牲在医院的宋文正、王会两位烈士,分别安葬在了刘家祠堂一侧的山脚下,并找来三块木牌,分别用毛笔写下他们的名字立在墓前;这三位烈士的名字与他们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刻在了当地老百姓的心中。后来,当地乡民申达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里,个人出资购买了一口棺材,将三位英烈的遗骸收集在一起,合葬在刘家祠堂遗址的后山上,还请人给三位烈士立了石碑。每年的清明节,他和他的子孙们都要来给烈士们扫墓,临终时还不忘对儿孙们嘱托:“烈士们牺牲的时候都太年轻了,太可惜了,太伟大了!他们的家人一定在找他们,你们一定要把烈士墓看管好,帮他们早日找到亲人!”从此,三位烈士在这双江山头,在这片新中国的土地上整整长眠了70年;他们的家人寻找三位烈士也整整持续了70年;申达和他的子孙四代给烈士守墓也相继传承了70年。</p> <p>70年来,烈士牺牲所在地区的群众,年年自发去烈士墓前祭扫,总想为烈士们找到亲人,让英灵归乡。2019年4月初,红网网友们决心联动起来,帮助这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献出宝贵生命的年轻人找到回家的路。他们先后通过邵东、邵阳、浙江、河北、天津等地的红网网友和志愿者的爱心接力,发布消息。4月18日,牺牲在堡面前街乡的郑绍富烈士终于在爱心志愿者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人!这些爱心人士的努力以及申达和他子孙四代长达70年的守望,郑氏家人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让郑氏家族知道了先人的光辉事迹;让家乡父老心中树起了烈士的英雄形象。著名作家高玉宝先生生前在看到“邵阳老酒”报道郑绍富烈士的美篇时,毅然作出了“郑绍富烈士永垂不朽”的高度评价。郑继山在大伯的墓前对志愿者们说:“我大伯是为了保护向导,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的,我们后辈很骄傲!我们是在大伯走了多年后的一次烈士普查的时候,从工作人员那里才知道大伯是在湖南的白麓山一带牺牲的,但骸骨具体在哪里他们也不清楚。从此,我爷爷奶奶经常抚摸着烈士证上大伯的英俊照片发呆,还不停地念叨着让我父亲他们哥几个把大伯的尸骨找回来,落叶归根。打听不到儿子下落的爷爷奶奶临终时也没有闭上双眼。我也是在那时深深地记住了大伯的容貌,记住了自己有一位为革命献身的大伯。现在我父亲这一代的老人已经都不在了,让大伯回家的任务落在了我们这些侄孙辈的肩上了。目前,大伯与其他两位烈士的遗骸无法分捡,但我们相信政府,相信科学,终有一天,会让爷爷奶奶的愿望实现,会让大伯见到朝思暮想的双亲,也会让大伯见到家乡人的幸福生活。我们这些后辈也一定努力,争取让大伯早日回家!”申达一家四代长达70年的守望终于如愿以偿!让我们共同祈愿郑绍富烈士的忠魂早归故里,让他的英雄精神在我们宁河大地上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