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座落在松花江畔的省企红石林业局,虽说它是一个企业,但同时它又有着山野小镇那种浓郁的乡土人情。你看那笔直的街道,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住宅楼、办公楼和商家店铺以及那层次分明的绿化带和成行的树木,构成了小镇特有的风景。而一到大集之日,那南来北往的商贩,镇子里的职工家属,小镇周边的种地达人,老幼妇孺,就会云集于此小镇显得格外热闹。小镇的风土人情,文化风光,构成了小镇特有的风景以及林区的主色调,但在这主色调背后有一道多年来点缀小镇风景,给小镇带来无限生机的车辆叫“蛤蟆车”。</p> <p class="ql-block">说起如今遍布林区小镇的“蛤蟆车”,这得从几十年前小镇的发展说起。那时的小镇由于建成不久,正处在百废待兴阶段,转弯几公里的街路,每天只能见到运材车(解放汽车)在大路上奔跑,上班族工人脚踏自行车在路上前行,剩下的就是小镇人那来去匆匆的脚步。面对如此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态,小镇人好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每天顶着初升的太阳,落日的晚霞,一如既往的过着林区人的安静日子。</p> <p class="ql-block">这种生活不知持续了多少年,笔者没去认真记载。一天不知是谁突发奇想,用一种人力三轮做起了载人挣钱的营生,小镇从一台,两台最后发展到了十几台,从南北东西大路,最后发展到大街小巷。可是这玩意儿在城里那平坦的道路上蹬起来还算可以,要让它在小镇这崎岖的山路上蹬起来就有些费劲巴力,于是人力三轮在载人的过程中,经常有送不到地方的事情发生。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小镇悄然兴起了机动三轮载人的行当。这种车不但平坦的路上可以自如的行走,崎岖的山路也会行走自如。从此小镇的搭客,住户办事,商家送货,几乎机动三轮成了主角。</p> <p class="ql-block">随着岁月的碾转,普遍使用的机动三轮没有取暖,到了冬天遇到大风降温天气,就会因寒冷无人问津的地步。于是车主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车上安装火炉子,用柴禾和煤为客人取暖,就这样机动三轮又在小镇上拉人载客维持了好几年。一直有了现今的“蛤蟆车”,它才真正的退出了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蛤蟆车”——据作者了解,它是一种为残疾人使用所改动的三轮车,由于设计简单,车型美观大方,顾客坐起来舒适,普遍被用户称道。由于它外形近似于蛤蟆,所以被人们称呼为“蛤蟆车”。最开始它流行于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街市,后来流行于乡镇,慢慢普及到农户,以至于家家都有的地步。小镇自从有了这种车拉脚挣钱,没几年的功夫很快成了气候,最后发展成了规模。</p> <p class="ql-block">小镇为什么能有这么多的“蛤蟆车”,究其原因,一是这里不是城市,对车辆没有那么多的约束,二是这种车价格低廉,用起来成本很低,正适合林区下岗工人和无职业游民使用。有了这两种原因,就有了滋长以上几种人用它做为挣钱养家糊口的工具,所以,从有了第一人开始使用它那天起,不到几年的功夫,小镇这块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现今,如果你有幸能来到林区小镇,你就会看到这满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这种“蛤蟆车”在走街串户。如果你想到小镇的任何角落,只要花上那三、五块钱,就会去到小镇的任何地方。那青、红、篮、绿、灰和紫,像蛤蟆一样形状的机动车,正以它独特的经营方式,散布于小镇的大街小巷,为小镇的日常生活,凭填了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笔者:周文涛,从小家境贫寒,一直以土地大山为伴,1965年到了上学的时候,入夹皮沟镇老西沟村小学读书,5年学制满又去镇初高中读书,1975年在夹皮沟镇农中毕业,然后回到了家乡老西沟屯。先是一位农村社员,后去大队部当电工。半年农业社劳动,于1976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过战士、付班长、班长、团支部书记和代理排长,退伍以后,先是回家乡夹皮沟镇老西沟村待分配、做泥瓦工和走街串户做小商贩,1983年参加工作,先是在白山镇中国水利电力部一局劳资处、整党办公室、联合加工厂工作,做过定额员、整党办干事、钢筋工和制材工。1986年调到吉林省森工集团红石林业局下属林场工作,做过食堂管理员、总务、政工干事、林政股长及十几年的局中层干部,2004年提前退职,先后做过山菜和木材生意,家店经理、新疆一家矿山企业办公室主任、桦甸公吉乡一家饲料企业销售经理、江东一家矿山企业付矿长,2016年正式退休,现在桦甸市居住,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几十年的务农、当兵及工作经历深知生活的艰辛,e:/$XHU8FfI$途的坎坷,写出了近60万字的小说、散文、杂文和手记等作品,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2020年又出版了个人散文集。</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13578539688</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