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碧水-老牛湾

漠客户外金涛

  夏初,一群红男绿女在“漠客户外”的带领下,向着“老牛湾”进发,寻觅万里黄河第一湾的神韵。<br>  大巴车上,人们七嘴八舌地就内蒙老牛湾、山西老牛湾争论不休,让大伙儿的兴趋越来越浓。下午两点多,来到山西老牛湾,在“好再来”客栈餐厅的墙上有幅老牛湾平面示意图,众人研究了半天终于弄明白了。老牛湾其实就一个,它位于晋陕蒙黄河大峡谷的谷口,鸡鸣三省。黄河北岸是内蒙、西侧是陕北、东南是山西。<br>   我们来到的是山西,为什么又是山西,我想,之所以是山西,就是老牛湾那厚重的历史和人文。山西北部自古为中原与塞外的门户,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集处,也是军事必争之地。到了明朝,这里已是前沿军事要塞,清代则是黄金水道和偏关路路的水旱码头。这里更是万里长城与黄河的第一个交汇处。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留下众多的关城与要塞,留下以石堡为代表的古村落,留下仙人的文明印迹和传奇。这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母亲河的神奇造化、各民族先民的坚强聪慧,共同谱写出一副波澜壮阔的大美画卷。   大家顾不上舟车劳顿,餐毕乘船观赏晋陕蒙黄河大峡谷的“老牛湾”峡谷。这一带的峡谷已成为万家寨水库的库区,水位提高了70多米,使这里季节性干涸的不显山不露水的沟沟叉叉都注入了黄河水,高峡出平湖,丰沛的水改变了这里的模样,同时,造就了这里的小气候,植被得到改善,形成一片绿洲。最妙不可言的是混泏的黄河水,随着流速的逐渐放缓直至停止流动,水中的泥沙全部落淤,库区碧波荡漾,幽静祥蔼,彻底让人忘却了对黄河的浊浪滚滚的映象,恰似泛舟于江南。两岸高耸的山峰如帷幕般徐徐拉开,缓缓向两侧延伸,黄土色的山被黄河亿万年来的切割和冲刷,如断臂悬峙,整齐划一。山峦处各种树木青翠如茵。随着山势起伏绵延,与山下的碧水交相辉映。壁立千仞、苍蛮古拙的山与一碧如镜、清灵驿动的水相依相偎,呈现出浓墨重彩的天地大美图,让我如痴如醉。开船时纷纷扰扰的人群,忽然安静了下来,只有发动机还在不知趣的聒噪不休,让人生厌。   不觉中,船靠岸了,意犹未尽的我毫不犹豫地下船与伙伴们登上山峦,去长城去烽火台去要塞,寻觅远古的气息。“明修长城清修庙”,明朝将蒙元驱逐出中原,老牛湾成为中原抵御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军事前沿要塞,明长城与黄河在这里第一次握手,军事遗迹俯身皆是。一个个烽火台孤立于山巅,一段段长城抱残守缺、时断时续,仿佛诉说着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情景就在眼前。此时,它们脚下的黄河已不再波涛汹涌,而变得宁静祥和,身边的旷野已不再草木皆兵,而变得苍翠葱茏,一派“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景色。我们已融入其中,难分难舍,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一抹晚霞伴着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去。   一夜的小雨凌晨而止,天未放晴,清冷湿重,一扫昨日的炙烤,人们添衣加裘三三两两来到老牛湾古堡和古村。建于明朝的古堡坐落在紧靠黄河大峡谷东侧的悬岩峭壁上,是明长城防御系统的屯兵城堡,城堡残留有两道城门和近十分之一的城墙,虽然残破不堪但城堡的轮廓尚清晰可辩,那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气势犹存。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中仿佛一场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让人壮怀激烈、唏嘘不已。古堡北端的“望河楼”是明代军事建筑的精品,也是老牛湾标志之一。高约20多米呈正四方形,用规格一致的石砖磊砌,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只是与之相连的长城已消失殆尽,只剩它傲然屹立,独领风骚,默默地守望着边关。   老牛湾古村坐落在古堡西、北两侧,与古堡一墙之隔,它们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所有的房屋都以窑洞为建制,建材就地取材,全都是当地的片麻岩,少有烧制的土砖,因此,村落与古堡浑然一体。所有的建筑和生产生活设施均为石头,石墙、石屋、石碾、石仓、石柜,满目皆石,可算是一处经典的石头建筑博物馆或石头建筑主题公园。更让我啧啧称奇的是,家家户户虽然都是单独的院落,却相互留有通道,户户相连。也许是依山而建,为出行方便使然,抑或是军事要塞为行动迅速需要,总之,让我对先人的纯朴和智慧肃然起敬。我们顺着村边的石道信马由缰地徜徉,湿冷的空气丝毫没有降低我们的热情,却又来到了昨天登船的码头,回头仰望,古村古堡寂静而亲切,我一会儿把自己幻想成一个纤夫,正艰难的逆流而上;一会儿又幻想成一个戎边的士兵,刚征战归来蹒跚而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前方就是我的家,望河楼已依稀可见,还有什么能阻挡我的脚步?<br>好时光总是走的很快,我怏怏不乐地回到了现实,再见了,古朴宁静、山水相依的老牛湾!如再来,我会独坐在一个山头上,让这种宁静充进我每一个毛孔。<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此篇游记曾获老牛湾景区征文一等奖</div> __文章转自樊老师手稿,金涛后期图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