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5年9月,段哥夫妻邀约我们到北京玩耍。由段哥在北京工作的二儿子小段夫妇全程陪同,游览了帝都的锦绣风光。我们受到的极其热情的接待,生活上安排得舒心适意,游览时关心得细致入微,这些过往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最近段哥把在北京玩耍时,他和小段拍的照片转给了我,(我自已用手机也拍了不少,可惜手机坏了,照片也看不见了),看到这些照片,难忘那段美好的回憶,借写美篇的机会,对段哥及全家的关照致以诚挚的谢意!</p><p> 北京的第一个游览点就是恭王府,是到北京当天,九月十五日的下午,小段夫妇作向导,边看边讲,现在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恭王府的“福”字碑和大戏台了。这张恭王府大门和后面的好些张照片,还是网上下载的,对本文照片不足,算是一种补充吧,能夠写成本文,要谢谢网上的作者,算是对恭王府一日游的美好回忆吧!</p> <p> 恭王府门匾</p> <p> 恭王府示意图</p><p> 恭王府是清代最大的一座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大部分组成,占地六万多平方米,府邸占地略大于花园,有三万二千多平米,府邸威严宽大,建筑也是按清王朝的等级规制,按親王一级的最高标准建造的。</p><p> 恭王府的前身是和珅的府第,和珅在建造“和邸”时,曾仿紫禁城的宁寿宫的样式,用雕饰精美的楠木作大厅的隔断,如此奢华而又逾越规制,触犯了清王朝的等级制度,在太上皇乾隆去世的第三天,和珅获罪,被嘉庆帝列出二十条罪状,其中第十三条,查得和珅房屋竞有楠木厅堂,其多宝格及隔断门窗解仿照寿宁宫制度。宰相一级的官员逾制,照样问罪,可见清王朝等级制度的森严!</p> <p> 恭王府府邸模型示意图</p> <p> 恭王府花园是约定俗成的叫法,园主人取的名字叫“朗润园或萃锦园”,占地约二万九千平米,差点就是恭王府的半壁江山了。倘若你有兴趣在园中徘徊,园中古木参天绿荫蔽曰,前行数步,自有曲径通幽处。亭台楼榭,想见当日笙歌曼舞,吟香醉月,自是流杯醉月处。自园中对外开放以来,众多中外游客慕名前来,寻觅着王府的昔日胜景,看旧时的王谢堂前燕,能否诉说那如烟的往事。</p> <p> 玉泉湖水月牙河,</p> <p> 湖心亭观彩虹波。</p> <p> 龙蟠虎踞风光好,</p> <p> 水龙脉连财福窝。</p> <p> 前人有说恭王府是一块风水宝地,史书上这样讲恭王府“月牙湖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按照风水师们的说法,当年和珅在选府邸时,特别注重风水,看遍了北京城附近的山山水水,独独相中了这一块,因为它位于后海和北海的连线上,也就是说选择了风水绝佳的位置,是在水龙的龙脉上,古人以水为财,且玉泉湖水引入园内,形成了绕湖心亭的月牙河,水源源流进,符合和珅希望的錢财如水流入和府,在此居住,福多多、禄满满、寿绵绵。</p><p> </p> <p> 恭王府景色绝佳,历史沉淀深厚,简简单单一篇文章,绝对是讲不清,道不明的,笔者也只是走马观花似的逛了一次,听耳旁风说王府有三绝,特地在网上查了一下,果如其言,于是作一简单介绍。</p><p> 这第一绝,就是上图的这座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用汉白玉砌成的拱形石门。它是进入花园中路的正大门,矗立在花园的中轴线上,它是恭親王入住后改建而成,门额内外都分别刻有四个大字:</p><p> 外门刻“静含太古”</p><p> 内门刻“秀挹恒春”</p><p> 那意思是,你进了这座花园的大门,就像回到太古时代,享受到那个时代的幽静,看见并且拥有满园的春色,见沉雄蒼古而发思古之幽情,极为精准地概括了花园的艺术风格。</p><p> 像这种风格的西洋门,当时北京只有三座,现在还保存下来的只有王府的这一座,历史悠久而又独一无二,这稀缺的“绝妙一笔”,让人叹为观止。</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恭王府前后有三位极其有名的主人,第一位和珅,第二位庆親王永磷,第三位就是恭親主奕訢,恭王府经历了乾隆年间的鼎盛,及后来的由盛到衰,其中有着许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和清王朝的兴衰连在一起,故民间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由于其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著名的五a景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先说第一代主人和珅,乾隆晚年最宠信者无过此人,身居当朝宰辅、大学士、軍机大臣、九门提督,乾隆还把爱女和孝公主,下嫁给其子丰绅殷德,这位手握军政大权,而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风云人物,不能自律,贪腐成性,据说抄家时抄出的全部财物价值白银八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当时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故当时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当然,和坤的倒台绝不仅仅是贪腐,一朝天子一朝臣,树大招风的和珅走向末路,也是必然的。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和珅开始营建和邸,至1788年基夲建成,原以为水龙脉可保其福禄寿齐全,谁知“福兮祸所伏”,正如清人孔尚任在《桃花扇》里写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秦淮水榭花开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谁知道容易冰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眼看他起朱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眼见他宴宾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眼见他楼塌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乾隆驾崩,三天后和坤获罪,2月22曰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的和邸从1788年建成,至1799年获罪罚没,前后只居住了十一年,可怜费尽心机的和珅,为他人作了嫁衣裳!和坤死后的和邸,变成了庆王府。</span></p> <p> 再说王府的第二位主人,就是后来被嘉庆皇帝封为庆僖親王的永璘。乾隆一生有十七个儿子和十个女儿,永璘是最小的儿子,平时庞爱异常,既不读四书五经,亦不游猎骑射,整日东游西荡,惹事生非,是乾隆最不成器的儿子。据说乾隆晚年,他的几个儿子就商量着要板倒和珅,永磷这位“不爱江山爱豪宅”的十七阿哥,对他的兄长们说:你们谁做皇帝我都没意见,我只要和邸。十五阿哥嘉庆登基后,满足了永磷的愿望,在和珅被处置后,就把和邸的大半赐给了这位一母所生的親弟弟,一小半留给了原就在此居住的小妹和孝公主。道光三年(1823年)十公主和孝去世,整个府邸才全部归了庆王府。从1799年开始庆親王和他的后人一直居住于此,这个府邸改名换姓叫做庆王府了。1851年咸丰皇帝收回了庆王府,把它赐给了辅助他巩固政权,而又是同父异母的弟弟恭親王奕訴,从此恭王府的名称就延续至今。</p> <p> 王府第三位主人恭親王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道光生前,排行最前的三个儿子不幸早逝,老六奕诉是继位的热门人物,由于不善于表现,这个有着治国奇才的王爷,终究与皇位失之交臂。这位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鬼子六”,在咸丰、同治、光绪几代皇帝的朝廷里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特别是在“辛酉事件”中,与慈禧联手,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他一手把慈禧扶上了“垂帘听政”的宝座,因而成为了大清的国柱。</p><p> 咸丰二年八月十五日,咸丰皇帝驾临王府,在为“朗润园”题园名之后,兴之所至,对园内的山、水、亭、轩一一命名,并赋诗一首,以示关怀。</p><p> 1860年,八国联軍进逼北京,咸丰逃往热河,授与奕訢“欽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和硕恭親王”,与联軍议和,先后与英、法、俄等国签订了《北京条约》。此后除担任议政王等要职外,还管理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时,权倾天下。在与英、法诸国打交道中,结识了不少洋人,在这些洋人的影响下,成为了当时涉足洋务的先行者,成为了当时洋务集团的首要人物。所以,当你看到恭王府的很多建筑,都有着中西合璧的範儿,就不会感到奇怪了。</p><p> 奕訢去世后,恭王府一直由其后人承继。民国初年,这座喧赫一世的王府,被其孙子溥伟以40万大洋卖给了教会,后被辅仁大学以108根金条赎回,差一点就成了外国人的物产。建国后被公安部、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直到1975年,周总理托付谷牧办理恭王府的开放问题,在北京市的全力支持下,才有了恭王府的今天。</p> <p> 恭親王一生的第一张照片</p><p> 时年二十八岁的奕诉,担任了与英、法、俄等国议和的全权大臣,议和期间,外国新闻记者对其举起了照像机,奕诉不知相机为何物,拍出的照片显得有一点尬尴。由于他和外国人,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鬼子”打交道的时侯比较多,他又排行老六,一些人就给他取了鬼子六的绰号。</p><p> 要说恭王府能达到清代最大,而又最漂亮的王府,与奕诉接手王府后的扩建、修整是分不开的,而奕诉的生平又写就了恭王府的辉煌历史。</p> <p> 恭王府的各种建筑</p> <p> 到此一游</p> <p> 大戏楼,恭王府里的第二绝。</p><p> 这座戏楼据说是全木结构,有人考据说使用了一种聚音的材料,加之独特的建筑手法,在建大戏楼时,为了保证音响效果特佳,将戏台底部掏空后放置了多口大缸,增强了戏园内的共鸣混响效果,无论你在戏园那个位置,都能欣赏到绝佳的唱腔艺术,如余音绕樑,三日不息。只可惜我们到大戏楼的当天,表演已经结束了,错过了親耳聆听那种绕樑不息的最佳音响效果,错过了如王爷般,泡一碗盖碗茶,附庸风雅般地领略一场绝妙视听享受。</p> <p> 大戏楼占地700平方来,可容纳二百多人观看,门前有介绍大戏楼的文字。这座戏楼,是园主人接待皇親国戚,朝廷大臣和家人一起,进行欢乐聚会的场所,这里除了演戏外,也是恭王府内举办红白喜事的最佳场所。</p> <p> 大戏楼建于同治年间(1862--1874 年),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金壁輝煌。戏台上方悬着一金字黑匾,上书“赏心乐事”四个篆体大学。</p><p> 1891年(光绪十五年)的十一月,奕訢在王府庆祝六十寿辰,按照惯例要演三天戏,请了全北京京剧界的名流出演,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等名伶亦在此一显身手。按说此等排场也夠大的了,然而来赴这场生日歌舞宴饮的达官显贵少之又少,而门可罗雀的景象,使人想起白居易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因为嫂子慈禧认为这个小叔子不听话,且位高权重,威胁到她而今的统治地位,对其进行无情打压是顺理成章的事,离开朝堂,居家赋闲,算是放他一马,从庙堂归来的奕诉,唯有纵情山水,诗酒娱情,一干王公大臣唯恐避之不及!谁还敢前来捧场。对京剧十分欣赏的恭王爷,无所事事之余,醉心于梨园的歌舞升平,大戏楼在奕诉的一力操持下,演出盛况达到了当时的顶峰。</p><p> 一直到1936年,还在王府居住的恭親王孙子,著名画家溥儒为母祝寿,办了一次盛大的堂会,再一次使京剧界的名伶云集于此,据说这是恭王府大戏楼的最后一次堂会,恭王的后人也难在此举办大型的演出活动了。</p><p> 恭王府大戏楼名动中外,新加坡总理访华时,指名要在恭王府看演出及欣赏王府音乐,当时恭王府的演出以京剧、昆曲为主,王府的府乐非常有特色,以三弦为主,在二个小时的演出中,李光耀如痴如醉,陶醉在中华文化的欣赏中。</p> <p> 恭親王晚年不如意时的照片,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咏:</p><p> 实事渐消虚事在,</p><p> 他生未卜此生休。</p><p> 一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照片,使人对封建社会里,上层的勾心斗角有了一丝的了解。</p> <p> 在大戏楼里合影,也是一种小小的随缘。</p> <p> 恭王府里有一座“福字碑”,号称天下第一福,也是来王府参观的人津津乐道的王府的第三绝,很多人都以親眼得见福字,摸一摸福,沾一身福气而来的,以得到福字的拓夲为荣,于是各种福字掛轴应运而生,这一幅福字是网上下载来的,颜色鲜艳,便于一般参观者欣赏,但不知道是否是恭王府生产的纪念品,但对恭王府这个福字碑的认识,最好能親自见识。</p> <p> 立于秘云洞前的福字碑介绍文字</p> <p> 恭王府萃锦园内到处绿树成荫</p> <p> 王府萃锦园的堆砌假山石,传说是和珅在和邸居住时修筑的,有人说这几千块太湖石砌成了一条长龙,卧在北京城的龙脉上,我们参观时,东瞧瞧,西望望,怎么也看不出什么龙的形状,也许是我们的风水知识太浅薄,当然不识庐山真面目。</p> <p> 假山下面有一个秘云洞,后来知晓是和珅藏福字碑的地方,他将康熙御笔的“天下第一福字碑”,把天下第一长寿福,与藏碑所在的秘云洞,在龙穴的深处悉心供奉,取洞天福地的寓意,护佑其今生官运亨通,财源广进,以达到洪福齐天的境界。</p> <p> 藏于秘云洞中的福字碑</p><p> 讲一段福字碑的故事与朋友们共享,说的是康熙皇帝的祖母,就是电视剧里大家都熟悉的庄妃,清初赫赫有名的孝庄皇太后,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763年)她六十大寿之前,生了一场重病,这场病让御医院的太医们束手无策。而对祖母至孝的康熙为此焦虑不安,在辗转反侧之际,突然在古书中查到,上古时帝王可以有“承帝事”,按照民间的说法,真命天子是万福万寿之龙体,可以向上天请求为祖母“请福续寿”。在焚香沐浴,戒斋三日后,揮毫运笔,一气呵成为祖母续寿的福字。</p><p> 不知是孝庄的抵抗力强壮?还是康熙请福续寿的力量强大,孝庄皇太后收到孙子的这份至纯至孝的大礼后,身体竞然一日一日的得到了恢复,在凤体康复后,就特意让能工巧匠,将这个福字刻成石碑,让祖孙的爱永远凝聚在这石碑上。</p><p> 这个福字妙笔生花,是康熙将对祖母的爱和无限祝福,运笔一气呵成的,由于其福字字形窄而狭长,民间根据其字形字义反复推敲,称这个誉满天下的福为长瘦(寿)福,而康熙福字的右半部,正好是书写《兰亭序》的王羲之的“寿”字写法,能把福与寿写成福寿关联在一起,福中有寿,福禄双全,这种前无古人的写法,成了清王室的宝贝。据说,康熙此后也写了不少的福字,但再也写不出给祖母续福的那个福的神韵,而传下来的康熙墨宝少之又少,清代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理所当然地,福字碑上的能请福续寿的这个福字,就被推崇为“天下第一福”。</p><p> 在中华大地,福字享誉万家,但一般来说这个福字,拆解开来,就衣傍着一口田,意思有衣穿,有田地,有田地则食无忧,这个人和这一家人就有福,反映了农耕时代,人们对福的理解及对福的向往。随着社会的繁荣,人们对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反映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福字写法千变万化,而变化最为让人叹为观止,而又让人对福不断追寻,莫过于康熙写的这个福字。它的左部衣字偏旁颇像一个才字,才通财,又隐隐含着一个子字,福字的右部像极了王羲之书法中的寿字,右上角活生生的一个多字,右下角似乎又是一个田字,在看看左上角多那一点,呈现给大家的感受,这个福字的主基调就是“多一点”,什么东西要多一点,连起来赏析,康熙写的福就成了“多才多子多田多寿福”。在封建社会里,能达到这样的生活水平,简直就是五子登科,人生达到极致嘛?更为珍贵的是,康熙用御印钤在其上镇福,难怪后来者称其福满天下,天下第一福。</p><p> </p><p><br></p> <p> 人到中年的恭王爷,主持朝政之余,也曾在太湖石假山旁休息,而藏于秘云洞中的福字碑,竞然与其擦肩而过。</p><p> 福字碑为何会在恭王府,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和珅最受乾隆庞信时,悄悄从皇宫里偷出来,而又藏于滴翠岩下的秘云洞里的。嘉庆皇帝下旨查抄和珅府邸时,发现了这块碑,想把碑移回皇宫,由于和坤在此立碑用了特殊的建筑材料,让碑和龙脉紧紧地联在一起,移动碑体,必伤龙脉。历朝历代的君皇都视龙脉为固国的根基,竭尽全力进行保护,龙颜大怒的嘉庆下令将秘云洞封死。一百多年来,世人再也无缘见到福字碑,也不知晓其身在何处?所以,奕诉即使在滴翠岩往来无数,也无缘见到此碑,然而恭王府至今亮丽輝煌,岂不是与福有缘,与福相连。</p><p> 1962年周恩来总理到恭王府视察,在滴翠岩前观察良久,发现滴翠岩的假山石堆砌造型,像极了二龙戏珠,历代均有“遇龙必有皇家之物”的传说,遂邀郭沫若等文史专家研判,并让相关工作人员查找,再多次勘查后,掘开了被封堵了162年的秘云洞,天下第一福的福字碑,终于重见天日,回到人民共和国手中。</p><p><br></p><p><br></p> <p> 我们去恭王府的当天,发现秘云洞前人声鼎沸,参观的游人四人一排,有百多二百米远,既来之,肯定要拜福、摸福,咱中国人福至心灵,排进这个队伍里,与福相连!</p> <p> 熙熙攘攘排成行,</p> <p> 秘云洞里见真章。</p> <p> 洞天福地应有缘,</p> <p> 人生一世寿福长。</p> <p> 福字碑早已名扬天下,求福之人络绎不绝,甚而至于不少海外政要来华访问时,也慕名前来景仰,福字的碑拓,已成为赠予海内外贵宾的礼物。</p><p> </p> <p> 康熙福字上鈐“康熙御笔之宝”印</p> <p> 沾了福气的我们,再次在园中合影。听游人讲,恭王府就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红楼梦剧组也曾在恭王府里取景拍摄,最近看二月河的历史小说“乾隆皇帝”,得知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在乾隆皇帝刚登基不久,生活落魄,靠好友周济,写一篇被人抄一篇,在京中被人传抄。那时和珅还未在宫廷当轿夫,更谈不上建和邸,而恭王府建筑集大成是在咸丰年间。这些传说有戏说的味道,我们这些参观者无须作出任何评判,只要游得有兴致,听得很高兴,就是此行的快乐!做一回新时代的刘姥姥,瞧一次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不亦乐乎!</p> <p> 恭王府的纪念品福字掛轴,上网关心了一下,现价大致在二百元上下。从北京回来后就将其掛在书房里,时不时望上一眼,是记忆中的恭王府一游,还是期望福运满心头,总有点才进心头,又上眉头!</p> <p> 恭王府有很多故事,发人深醒,你走进去看一看,就好像打开一本你很喜欢的书,一页一页地读下去,会有所收获,这也许叫做开卷有益吧!有兴趣的朋友,无妨有机会可以在恭王府走走看看,而我自已把这些回忆写下来,动动笔,动动脑,或许可以预防老年痴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