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 <p>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p><p>(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p><p>(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p><p>(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p> 比拟 <p>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p><p>(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p><p>(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p><p>(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p> 借代 <p><br></p><p>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p><p>(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p><p>(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p><p>(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p> 夸张 <p><br></p><p>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p><p>(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p><p>(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p><p>(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p> 对偶 <p>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以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p><p>(1)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开国大典》</p><p>(2)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白桦》</p><p>(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p> 排比 <p>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p><p>(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p><p>(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我的“长生果”》</p><p>(3)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p> 反复 <p><br></p><p>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反复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分清文章脉络、层此,增强语言节奏感。</p><p>(1)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p><p>(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p><p>(3)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趵突泉》</p> 设问 <p><br></p><p>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地注意和思索,接着自己回答问题,或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强调某种观点,抒发某种感情,渲染气氛,加强语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波澜起伏。</p><p>(1)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花钟》</p><p>(2)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桃花心木》</p><p>(3)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请形呢?《假如没有灰尘》</p> 反问 <p><br></p><p>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明确的意思,文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反问可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不容置疑。</p><p>(1)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再见了,亲人》</p><p>(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好》</p><p>(3)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穷人》</p>